打好产业增收仗

贵州日报

打好产业增收仗

威宁自治县么站镇平原社区蔬菜基地部分菜苗已经开始移栽。

站在威宁自治县县城,面朝东南,300余公里外就是省会贵阳,自驾需要4个小时左右。

转过身,面向西南,800余公里外是云南省河口县,农产品可朝发夕至,威宁算是临边县。

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威宁自治县在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要求“威宁要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今年产业扶贫的重点举措来抓,迅速扩大规模,创出品牌,打开销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号令中,底气更足,干劲更大,在全县迅速推进40万亩蔬菜基地建设,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答卷。

育苗起笔,环环相扣保生产

3月19日,威宁现代高效蔬菜育苗中心,3栋共3万平方米的钢结构育苗大棚内,黑色基质里的蔬菜种已经破土展叶,工人们正有序地喷水助长。

“就在这几天,部分菜苗已经可以移栽入地了,预计5月下旬开始就有蔬菜陆续进入市场。”该育苗中心负责人杨荣双介绍,为了抢时间,从2月中旬育苗中心就全面启动育苗工作。

威宁自治县政府党组成员、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罗永宽告诉记者,威宁自治县以坝区建设为引领,把规模连片、水源条件较好的土地集中打造成20万亩标准化的蔬菜种植基地,其中有7万亩是按照“龙头企业 合作社 贫困户”组织方式打造的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将组织1万劳动力到基地务工,带动4.5万人口实现脱贫增收。

此外,威宁还通过乡镇组织发动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20万亩,让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由去年的20万亩扩大到40万亩。

目前,全县种植蔬菜的企业和合作社160余家,40万亩经营主体和种植订单基本落实。

设施配套,打造增收高效田

走进双龙镇红光村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喷灌设备整齐排列在田间地头,管道旁,不少年前种下的莲花白已经卷成球状,勃勃生机。

“水是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种菜一定要有水。”谈及水利灌溉设施的落实,村党支部书记耿忠劝介绍,去年7月,红光村及双龙村将25度以下连片的8300亩缓坡地打造成为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同年11月,县农投公司为基地安装了喷灌系统,彻底解决了季节性缺水的难题。

双龙镇党委书记冶伟苍介绍,双龙镇今年将一鼓作气,将蔬菜基地从去年的1.5万亩扩大到3.5万亩。

生产用水是蔬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前提条件。“针对40万亩蔬菜基地建设的灌溉用水问题,县里在引进喷滴灌设施的同时,因地制宜修建水利供水工程保障灌溉用水需求,目前正在实施80个供水工程项目,将于今年6月底全部完成。”威宁自治县委副书记、县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王荣猛说。

除此之外,威宁还将升级改造现有冷链设施,最大限度满足目前全县蔬菜分拣、包装、打冷等需求。占地1500亩的威宁江楠现代农业物流园已经全面复工,第一期4栋交易区、2栋冷链区工程将于今年5月底建成。同时,大力引进深圳沃涵供应链管理公司等3家蔬菜深加工企业落地威宁,填补威宁蔬菜深加工空白。

产销对接,打好贫困歼灭战

“档口开了没有?”“冷链车估计什么时候到位?”……这几天,威宁久兴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宋欣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宋欣告诉记者,合作社目前已经接到东南亚市场2020年的订单3.4万吨,预计今年的订单量能突破7万吨。

“今年我们计划在云南河口自贸区口岸建立自己的冷库,用来中转出口东南亚的蔬菜。”威宁自治县政协副主席、县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李正超说,除了进一步拓展东南亚市场外,威宁还将大力开拓省内外市场,今年计划将在北京、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开设蔬菜销售档口从25家增加至40家。同时,加强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发展订单农业,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高质量建设40万亩蔬菜基地,是今年威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招。我们将对照‘八要素’强弱项补短板,不折不扣完成40万亩蔬菜产销和7万亩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建设任务,以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确保威宁高质量脱贫。”毕节市委常委、威宁自治县委书记、县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肖发君说。

打好产业增收仗

点击查看人民网贵州频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