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所轄各村名的來歷及村史演變——級索篇

現代化城市經久的魅力,不僅僅體現在城鐵、高架橋、摩天大廈、商業圈,更重要的是給後人留下多少這座城市特有文化延伸出的記憶和地理符號以及懷舊的印記。如同滕州的西門裡、書院街,接官巷,儘管這些老街在繁華如夢的年代顯得滄桑和落寞,但依然是這座城市懷舊情感的依附,溫暖的記憶的所在,是後人尋找這座古城歷史風貌的根系,是懷念和感慨的駐足之地。

村名是代表聚落實體的一種語言符號,同時也蘊涵著濃厚歷史文化和複雜的民俗傳承,與居民、民居和居住民俗都有相當大的關係。在聚落形成的過程中,人口由少變多,漸成村莊。1990年前後滕州市地名委員會在各村村頭立了村名碑,村名碑的背面都刻有村子的歷史演變和村名的來歷,小編費盡周折整理出滕州各鄉鎮、村莊名字的由來;即日起,陸續推送每個街道(鄉鎮)的村落名稱來歷。謹願給滕州留下記憶的符號,給滕州留住回憶的痕跡。

滕州所轄各村名的來歷及村史演變——級索篇

級索鎮

級索村

位於縣城西南14公里處,小荊河從村前流過。村西北300米有龍堌堆,曾出土龍山、西周時期的扁鑿狀鼎足、陶刀等文物,後為集市,現系級索鎮駐地。據明朝碑記載:“級索地形如梯級,級級蜿蜒如索,故名級索”;據龍氏家譜記載:“吾二世望族於明洪武初年(1368——1398年)由滕縣城裡遷此定居建村”;據民間傳說:“過去村中有一古井,淘井時淘出一石雞,雞項用鐵鎖鎖著,故取名為雞鎖,後漸演為級索”。

趙坡

北沙河南岸,小清河與北沙河交匯處。據《趙氏族譜》記載:“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吾始祖由安徽蕭縣遷此定居,以姓氏名為趙家坡”,今稱趙坡。

永豐

小支渠南側。據劉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為劉莊,後因重名,1982年更名為永豐。

西孔莊

小支渠南側。據《孔氏家譜》記載:“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始祖自大官莊遷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為孔莊,1958年因重名,該村以方位居西,改稱為西孔莊;又據傳說,該村立於金代淳祐年間,以姓氏命名為孔莊,建國後改為西孔莊。


王坡

據《王氏家譜》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為王莊,後稱北王莊,1982年更名為王坡。

後牛集

小支渠南岸。據《牛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村內設一小集,故名牛集,後發展前後牛集兩村,此村居北,稱後牛集。

前牛集

小支渠南岸。據《牛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村內設一小集,故名牛集,後發展前後牛集兩村,此村居南,稱前牛集。

前趙莊

小支渠南岸。據《趙氏族譜》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為趙莊,後稱北趙莊,1982年更名為前趙莊。

北楊樓

據《楊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為楊樓,以勉後世子孫興家治業,幸望有樓而耀門庭也。”1982年,因重名,該村以方位稱北洋樓。

滿莊

據滿氏墓碑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為滿莊,沿用至今。

前王晁

滕留公路穿村而過。據唐朝創修的“天齊廟”記載:“該村原名石井村,後改稱王晁,村之東有天齊廟焉”;據《杜氏家譜》記載:“唐代始祖遷石井村前建村”。明初村名沿為王晁;據傳說,本村原為石井村,程姓居住較早,明末胡姓由洋汶遷來,清初杜性由西龍崗遷入,村莊逐漸向西移擴,與后王晁村相對,故稱前王晁。王晁村名的由來傳說有三:一是隋文帝統一後,分封其二子於煬城,其子有德於民,民願新建王朝,“晁”者隱意為朝;二是或取王、晁兩姓代村名;三是煬帝下江南巡視,派王晁於本處繕修驛站,以人名代村名,餘謂有傳聞,無書載,似是而非雲。

后王晁

北沙河南岸,省道104穿村而過。漢代此地名陽城,屬沛郡。《前漢書*年表》記載:“楚元王曾孫劉德封邑”,南朝宋置陽平縣。《山東通志*疆域》記載:“南朝宋大明元年(457年)置陽平,屬兗州,魯郡,北齊廢。”《魏志》記載:“魯郡陽平有滕城,(蕃)縣西南五十里有煬城”,煬城之名始見。西龍崗《杜氏族譜》記:“杜氏十三世祖於唐代為煬城令”。但煬城鄉之名,或用或廢,直至清末民國間,縣區劃圖上均有煬城鄉名。村中現存明初秦好學墓碑,銘文已稱葬地為王晁,相傳,隋煬帝巡遊江都,先遣王晁於此修繕行宮,後以人名取代村名。又據傳說:此地為古煬城,建於隋大業年間,為煬帝遊揚州路過的站亭;又說是隋代的城邑,現存於小學校的高臺即為點將臺;有據秦好學墓誌銘考查,從明初這裡就定名為王晁,因本村位於後,故名后王晁,沿用至今。

西王晁

北沙河南岸。據《孫氏家譜》記載:“吾祖於明初遷后王晁村西落戶居業”,清代中葉,自主為村,名西孫莊村,民國初年,改稱西王晁,現隸屬於后王晁。

東王晁

級索煤礦所在地。據《秦氏族譜》記載:“吾祖於元末自沛來滕西王晁村,明初又從王晁遷此落戶,本村原名東孫莊,在清末改為東王晁,沿用至今。

翟莊

,西接微山縣境,省道104穿村而過。據《牛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為翟莊。

西趙莊

滕留公路穿村而過。據《趙氏族碑》記載:“始祖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由安徽蕭縣遷滕西趙坡定居,十世祖於清順治初年(1644年)遷居陽汶,十一世祖聖容公於康熙十年(1671年)遷此建村”,以姓氏命名趙莊,1958年改稱西趙莊。另據傳說,蓋村原名九井村,趙姓由趙家坡遷居於此,後以姓氏命名為趙家莊,建公社以後,因該村位於公社西部,故名西趙莊。

西楊樓

滕留公路穿村而過。據《楊氏家譜》記載:“之琮祖於雍正二年(1724年)從大楊樓遷此建村”,以姓氏命名為小楊樓,1958年改稱西楊樓。又據傳說,該村原名十井村,明末清初,楊姓由大楊樓遷居此處,後以姓氏命名為小楊樓,1958年建公社以後,因該村位於公社西部,故名西楊樓。

西龍崗

滕留公路南側。據《杜氏族譜》記載:“吾十三世祖由河南鞏縣調往煬城為縣令,至二十一世於宋初遷此建村,因村居龍崗之西,而土崗又蜿蜒狀若游龍,故取村名為西龍崗,其東一村,以方位和地勢名西龍崗東村”。

東龍崗

滕留公路南側。相傳,閻氏最早在此建村。另據王、孔兩姓家譜記載:“兩姓始祖於明初先後遷此定居”,因崗始於龍山之陽,逶迤西南而下,治本村西止,因村居崗東,故稱東龍崗。

西宗莊

滕留公路南側。據《宗氏族譜》記載:“明初,吾祖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為宗莊,1982年因重名,以方位更稱為西宗莊,沿用至今。

西田莊

滕留公路南側。相傳,該村原址在今址之南半里許,稱陸家巷子;明初,田氏首遷西龍崗,後徙居此地,命村名為田莊,後改稱西田莊。

新莊

滕留公路南側。據《孔氏族譜》記載:“明初,始祖自曲阜遷此建村”,取村名為新莊,與東龍崗為一自然村。

王莊

滕留公路南側。據《王氏族譜》記載:“明初,始祖首遷滕縣西辛安,清初,又從西辛安前東龍崗之東立村,以姓得名王莊”,與東龍崗為一自然村。

前樓

滕留公路南側。據《孔氏族譜》記載:“明初,始祖自曲阜遷此建村”,建村後分寨裡、寨外,世居寨裡,後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徙居寨外,因建高樓一座,故取村名為前樓;與東龍崗為一自然村。

刁樓

滕留公路北側。據傳,該村最早為程氏所建,故名程莊。另據《邵氏族譜》記載,“明初,始祖自魚臺古村遷此落戶”,以姓氏區村名為邵莊,後刁姓遷入,1939年改村名為刁莊,1982年更稱為刁樓。

小官莊

位於級索西2公里,滕留公路穿村而過。據《蘇氏家譜》記載:“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始祖自徐州遷滕,天啟初年(1621—1627年),吾後世祖有從滕縣遷大官莊之西立村”,故取村名為小官莊。又據傳說,該村立於明朝中期,當時杜姓先來此落戶,後陳、蘇、田姓陸續到此安家,因姓雜故稱小官莊,沿用至今。

荊官莊(南官莊)

小荊河北岸。據《朱氏族譜》記載,“吾八世祖國泰公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任濟寧武德將軍,公慷慨好義,興創聚糧莊(今荊官莊),終葬於此”,乾隆三十六年立橋碑載有“大清聚糧莊”之字樣。村人為紀念朱氏,於乾隆末年(1759年)將該村改稱為官莊;1958年改稱南官莊,1982年更名為荊官莊,2003年又更稱為南官莊。又據傳說,該村立於明洪武年間,村後有一帶小河,通往微山湖,在西邊不遠處有一碼頭,古稱“運糧關”,故將此村定名為官莊;1958年因公社有三個官莊,該村在前,改稱南官莊,1982年由因重名,更稱為荊官莊,2003年,由更稱為南官莊。

前潘樓

滕留公路北側0.5公里。據村西牛王廟碑記載:“潘氏於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為潘樓”,後自然形成前後兩個村,此村居南,稱前潘樓。

後潘樓

滕留公路北側0.5公里。據村西牛王廟碑記載:“潘氏於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為潘樓”,後自然形成前後兩個村,此村居北,稱後潘樓。

水磨莊

小荊河南岸。據村中關帝廟碑記載:“村之東北隅有泉,其處為宋氏所有,故名宋泉,因泉水繞村北,河水繞村南,磨者繞也,故名水磨莊”;該村建於明初,系宋氏所建。又據村廟碑及楊氏家譜記載:“村之東北隅有泉,其處為宋氏所有,故名宋泉,因泉水繞村北,河水繞村南,形似推磨,故名水磨莊。”楊氏祖楊之番玉,系明代富室,曾掛過千頃牌,又據宋氏譜記載,該村建於明初。又據傳說,該村立於明末,由宋氏立村,因當時此地有泉名宋泉,村前有河,河上有橋,河水在橋下轉圈,發出類似推磨的聲音,故更名為水磨莊。

金坡

小荊河南岸。據《王氏家譜》記載:“該村始建於明初,因由黃氏所建,故取名為黃莊,後黃氏衰微,徙居他鄉,吾十二世祖德翰公,於康熙年間(1662—1722年)遷入,”仍用原名,1982年因重名,更為金坡。

東孔莊

據曲阜闕里碑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孔氏由曲阜遷此建村,取村名為孔莊,建國後稱為東孔莊”。

西彭莊

據《趙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繼有彭氏遷入,人口日繁,故取村名為彭莊。1982年因重名更稱為西彭莊。

孔樓

據傳,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孔氏由大官莊遷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為孔樓。

東孔莊

據傳說,該村立於明洪武年間,立村時 ,以姓氏命名為孔莊,解放後,因重名更名為東孔莊沿用至今。

壩子涯

小荊河南岸。據《王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為避水患,在村北修防洪壩一條,故取村名為壩子涯”,沿用至今。

千佛閣

小荊河北岸。據《王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時有千佛閣廟,秒鐘有千尊佛像,故取村名為千佛閣。

後楊崗

城河北岸。據《楊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村立於崗上,故取村名為楊崗,後有人在村前另立一村,取村名為前楊崗,此村即為後楊崗。

時莊

小荊河北岸。據村中奶奶廟北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吾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此落戶。”以姓氏命村名,稱時莊,沿用至今。

董莊

城河南岸。據《王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時董姓興旺,取村名為董莊。

大官莊

滕留公路穿村而過。據傳說明朝即有此村,名洪村,後孔家興旺,取名大官莊。另據《孔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祖由曲阜首遷級索,宣德三年(1428年),由級索遷此建村。”因孔氏於明清兩代歷任大官,且均葬於祖墳塋,故取名大官莊。

東田莊

滕留公路北側。據《田氏家譜》記載:“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吾十一世祖自大官卜居於此。”以姓氏命名為田莊,建國後改稱東田莊。

道溝

小荊河北岸。據《徐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村前有河溝,該地戰壕河溝相參差,故取村名為道溝。

徐孔莊

小荊河南岸。據《孔氏家譜》記載:“明朝中葉,始祖自級索村遷此建村”,以姓氏取名為孔莊;清初,徐氏遷入,建國後改稱南孔莊,1982年更名為徐孔莊。

顏莊

初為孫氏建村,名孫莊;據《顏氏家譜》記載:“明朝中葉,始祖自廣西桂林遷此定居”,後孫氏人煙逐漸減少,顏氏日益繁盛,即改村名為顏莊。

港溝崖

據傳說,該村立於元朝至元年間,以本村周圍河流溝渠縱橫,村立在河岸上邊,好似港口一樣,故稱港溝崖,沿用至今。又據《龍氏家譜》記載:“該村原名髒草堌堆,於城河北壩緊相連,後龍氏從明初由滕遷此定居,又因河渠交錯,故取名為港溝崖”,沿用至今。

大龍莊

城河北岸。據《龍氏家譜》記載:“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吾十一世祖克遠自港溝崖遷此建村”,時孔氏亦由曲阜遷此,因孔氏興旺,故取村名為孔莊,後孔氏衰微,龍氏興旺,嘉慶年間(1790——1802年),改村名為龍莊,1982年因重名,改稱大龍莊。

姚莊

城河北岸。據《周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初名復興莊,後因村西建一座磚瓦窯,群眾稱為窯莊,後演變為姚莊。

前楊崗

城河北岸。據傳說,該村立於明朝,當時楊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在城河北岸的高崗上立村,故稱楊崗;後楊姓有人遷至村南落戶,形成村落,稱前楊崗,沿用至今。又據《馬氏家譜》記載:“吾祖於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從山西洪洞縣遷來落戶”,後楊姓遷入,立村於高崗之上,稱楊崗,後又和程姓商量,稱前楊崗。

郝屯

城河南岸。據傳,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郝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村名為郝屯。又據《王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1920年,該村為紀念一名孝母芮飽歡,為其建孝母祠,改村名為孝母村,建國初複名郝屯。

後韓莊

郭河北岸。據《韓氏家譜》記載:“吾始祖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取村名為韓莊,建國後,村分為二,此村居北,稱後韓莊。又據傳,該村立於元代至元年間,以姓氏定名為韓莊,又因前後兩個韓村,此村在後,稱後韓莊,沿用至今。

前韓莊

郭河北岸。據《韓氏家譜》記載:“吾始祖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取村名為韓莊,建國後,村分為二,此村居南,稱前韓莊。又據傳,該村立於元代至元年間,以姓氏定名為韓莊,又因前後兩個韓村,此村在前,稱前韓莊,沿用至今。

前泉上

城河南岸。據《黃氏家譜》記載:“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吾二世祖自時苗鋪遷至絞溝泉之南三里許建村”,初名劉先莊,後改稱絞溝泉,當時泉水“漩渦很大”,簡稱泉上,解放後因與後村重名,更為前泉上。又據傳說,該村立於元朝至元年間,因村東北角有泉名絞溝泉,故泉上村也稱絞溝泉村,因前後有兩村稱泉上村,此村在前,名前泉村,沿用至今。

後泉城

河南岸,1992年村址向北平移1公里至城河北岸。

據《黃氏家譜》記載:“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吾二世祖自時苗鋪遷至絞溝泉之南三里許建村”,初名劉先莊,後改稱絞溝泉,當時泉水“漩渦很大”,簡稱泉上,解放後因與前村重名,更為後泉上,今稱後泉。又據傳說,該村立於元朝至元年間,因村東北角有泉名絞溝泉,故泉上村也稱絞溝泉村,因前後有兩村稱泉上村,此村在北,名後泉村,沿用至今。

羊二莊

據《滿氏家譜》記載:“明初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滕縣滿莊定居,至明中葉,吾江武祖遷居此處”,因該村原系水磨莊楊家的佃戶村,故名楊莊,又因地處湖窪,曾作牧羊場,故命村名為羊二莊。

淤莊

小荊河南岸。據《淤氏家譜》記載:“明初始祖自東南淤村遷此建村”,取名淤莊,後淤氏徙居他鄉,孔莊二姓遷入,仍用原名。又據傳說,該村明末立村,因地處洪水氾濫後的淤泥土質特點,取名淤莊至今。

韓橋

城河北岸。據村南橋碑記載:“村南有通利橋,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重修,因橋為韓氏所建,村因橋名,故稱韓橋”。

又據村南橋碑及孫氏家譜記載:“村南有石橋名為通利橋,創修無考,至明代萬曆年間重修,因橋為韓氏所建,村因橋名,故稱韓橋”;孫氏在明嘉靖年間由城南寺院村遷來落戶,以橋代村名,沿用至今。又複查,張、劉、孔三氏譜:三姓均於明代弘治年間先後遷來,定居較孫興稍晚,該村東為邵村(無考),中為劉家河口,西為韓橋,清代中葉,村人共議村名為韓橋。1982年,因重名,更稱西韓橋。

來源自:遇見滕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