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島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來

導語:雷州半島位於我國版圖的最南端,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來就屬於當地文化和荊楚吳越文化、中原文化及海洋文明的交流彙集之地。雷州半島的諸多文化因素中最為突出的當屬石狗文化

。石狗文化也就是崇拜石狗的文化,這種文化起源很早,幾乎是在新時期時代就已經產生了。所謂的石狗就是以雷州半島當地常見的花崗岩石雕刻出簡單的狗的形狀,並且在石狗前舉行各種祭祀儀式。石狗崇拜歷經千年而絲毫不減弱,時至今日,人們也還經常在各種石狗雕像前舉行各種儀式活動。不僅如此,人們對於石狗的崇拜來體現在方方面面,新生兒取名、各種狗形象的衣衫服飾、工藝品等都有體現。石狗崇拜已經成為當地人生活中不可磨滅的記憶和文化基因。正是如此,瞭解雷州半島石狗崇拜的起源和發展有助於我們深刻理解雷州半島的文化內涵及獨特魅力。

自然地理環境與石狗崇拜

孟德斯鳩認為自然環境對人類的發展有決定性的作用,"炎熱國家的人民,就像老頭子一樣怯懦;寒冷國家的人民,則像青年人一樣勇敢。"環境決定一切的觀點用來解釋文化現象似乎過於絕對,但是也有其合理的一面。我們可以看到,身居東南沿海地區的百姓世代以海洋為生,並且由此發展起來來了媽祖信仰和龍王崇拜。

雷州半島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來

媽祖像

環境並不一定決定人類發展的全部,但是自然環境的極端複雜和惡劣同樣可以視作是古代雷州半島土著居民石狗文化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雷州半島位於大陸的最南端,緯度低,三面臨海,氣候常年溼熱多雨,河湖密佈、叢林茂密,自然環境相對來說比較惡劣。司馬遷曾言:"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羮魚,或火耕而水褥,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執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隋書·地理志》也載:"自嶺已南二十餘郡,大率土地下溼,皆多瘴厲,人尤夭折。"在這種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人們的生產生活都面臨著極大的考驗。

面對這樣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以狩獵採集為生的雷州半島先民們需要藉助狗的幫助來獲取食物,而到了後來的農業社會狗也是人們看家護院的好助手。狗的嗅覺靈敏,它對氣味的敏感程度遠超人類,它能夠幫助人們在陌生環境中識別危險,成功規避風險。此外,狗的運動神經非常發達,經過特殊訓練的獵犬還能夠幫助人們捕獲獵物。可以說,狗的存在對於史前社會的先民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甚至關乎整個族群的延續和發展。在農業社會,自然條件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條件。雷州半島因為特殊的氣候環境導致旱澇無常,且因為灌溉技術落後,農業發展十分緩慢,而狗歷來被先民們視作是可以召喚雷神來為人間降雨的神獸。在各種宗教活動中,人們以狗為主進行祈求風調雨順的祭祀活動。

雷州半島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來

雷州半島

古代雷州半島叢林茂密、危險四伏,因而狗又被人們當成是能夠看護田宅、保護私產的守護神。人們將雕鑿的石狗像房址在宅院附近,洗碗石狗能夠起到鎮守宅院的作用。在原始宗教觀念中,狗更是被人們看作是指引人們從陰間世界走向天堂的引導者。可以想見,狗在古代雷州半島先民的生產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並且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成為不可替代的部分,也成為了宗教信仰的重要內容。

圖騰崇拜與石狗信仰

圖騰崇拜是原始社會的遺留,當時各個部族之間為了能夠和其他族群進行區分,就分別創造了屬於自己部族的圖騰徽記。圖騰不僅可以標識語其他族群的關係,表明自己的所屬,圖騰同樣可以作為本族的精神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載體。圖騰崇拜是古代雷州半島眾多土著部族固有的傳統,但是各個部族的圖騰有很大的差異性,從它們的族名中就可以看出。《隋書·南蠻傳》:"南蠻雜類,與華人錯居,曰蜒、曰獽、曰俚、曰獠、曰,俱無君長,隨山洞而居,古先所謂百越是也

。"《雷祖志》有云:"州(雷州府)舊有猺、獞、峒、獠與黎……",文獻中所說的"蜒、獽、猺、獞、峒、獠"都是當時常見的動物,每個動物分別對應了不同的族群,"起初俚人以狸為圖騰,僚人以獠為圖騰,僮人以獞為圖騰,傜人則以犬為圖騰,所以過去他們的部族的名字'狸、獠、獞、猺'都加犬字旁,這就是他們圖騰的標誌。"

雷州半島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來

《隋書》

圖騰崇拜的複雜性可見一斑,即使是石狗雕像,我們也能夠很容易看出許多細部的差異。例如,早期的石狗雕像並不如我們今天所見的一般,早期石狗身上摻雜著多種動物特徵,體現出"多獸形"的形象。現如今我們在四處散步的石狗雕像中,也能區分出"半貓半狗形、半青蛙半狗形、半豬半狗形,半牛半狗形"等不同,其背後傳達出古代雷州先民們獨特的精神文化信仰。也正是在這些樸素的信仰觀念指導下,才會產生不同的圖騰。

雷州半島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來

人面魚紋圖騰

事實上,除了狗以外,貓、青蛙、牛和豬等動物都曾作為當地先民們在某一時期內的圖騰形象。在現金的雷祖古廟中仍然保留著一塊據說是戰國時期的石碑,石碑正面和背面都刻有圖案,正面刻的是牛,背面刻的是鱷魚。這種兩個不同動物結合的方式也並不鮮見,比如說在四川盆地曾經發現的刻有魚鳥圖案的金杖、在河南伊川發現繪有鸛鶴魚斧圖像的陶缸等等,都被認為是反映幾個部落聯合的圖像。

雷州半島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來

伊川缸

結合上述情況來看,這塊石碑也應是如此。那麼這反映的是哪些人群的結合呢?牧野在《雷州歷史文化大觀》一書中說:"公元前771年楚成王熊惲'受命鎮粵'及公元前334年楚威王熊商滅越這兩次重大歷史事件成為中原部落南遷的社會背景……生活在揚子江的'鱷'部落南遷雷州。經過一段時間的民族衝突與交流,'牛'、'鱷'部落最終和解融合。此碑是兩大部落'會盟'時的標誌物。"

雷州半島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來

楚成王

在連雷州半島如此紛繁複雜的圖騰信仰下,對於狗的信仰和崇拜來走向整合與統一必然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中原部落不斷南遷帶來的民族融合趨勢不斷加快,以及狗在人們社會生活中能夠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及狗作為當時各地普遍流行的信仰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等幾方面的原因,共同推動了雷州半島的狗崇拜從單一部族走向了集體認同。儘管在現今社會,對於宗教崇拜的需求已經大大減弱,但是時至今日,雷州半島上仍舊保留著對於狗的崇拜,這反映出在不斷的發展和整合中,對於狗的崇拜早已經超越了其他崇拜,成為了雷州半島先民們獨特的文化印記。

人類起源與石狗崇拜

在嶺南百越民族的傳說和歷代官方正史中都可以見到"槃瓠"的字樣,所謂的"槃瓠"不僅是狗的祖先,而且也是百越民族的祖先。傳說有言,槃瓠生百越,百越變南蠻,百越和南蠻就是對於我國南方地區少數民族的稱呼,但是在不同時期稍有差別,先秦時期稱之為百越,漢以後稱之為南蠻。關於南蠻民族祖先的源流是槃瓠的說法,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產生了。《山海經·海內北經》記載:"

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東有犬封國。貳負之屍在大行伯東。犬封國曰犬戎國,狀如犬。有一女子,方跪進柸食。有文馬,縞身朱鬣,目若黃金,名曰吉量,乘之壽千歲。"無論是"犬封國"還是"犬戎國",應該都是指代的以狗作為圖騰的少數部族。

雷州半島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來

《山海經》

根據歷代古史傳說記載,以狗為信仰的南方廣大百越民族(南蠻)是黃帝的後裔,他們是遠古炎黃部落下面的一個分支,主要生活在南方茂密的叢林大山之間,其民風彪悍、作戰勇猛,無論是在服飾穿著還是語言習慣上都和中原地區有著很大的差異。在魏晉時期,時人誤以為只有長沙地區的少數民族居民才是槃瓠的後代,由此誕生了著名的"武陵蠻"典故。幹寶在《晉紀》中記載:"武陵、長沙、廬江郡夷,槃瓠之後也。雜處五溪之內。槃瓠憑山阻險,每每常為害。糅雜魚肉,叩槽而號,以祭槃瓠。俗稱'赤髀橫裙',即其子孫。"這一記載從側面證明了"槃瓠生南蠻"的說法早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廣為流傳。此後,槃瓠之種的範圍已經可以指代到整個南方地區的百越民族,以至於在後世人眼中,南方百越盡為槃瓠之後。

雷州半島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來

幹寶

關於槃瓠的神話在我國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中廣為流傳,例如壯族有《龍王寶》、瑤族有《盤王哥》、苗族有《盤瓠與辛女》、黎族有《五指山傳》和《狗和公主結婚》,這些少數民族都將"槃瓠"視為是它們民族的始祖,而到了後來的民族融合和大發展的時期,許多生活在內地的族群遷徙到雷州半島上來,正因為如此,現在雷州半島上的人民仍然保留著尊狗尚狗的風俗就不足為奇了。

雷祖神話與石狗崇拜

雷神文化和石狗崇拜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以至於在原來"槃瓠生百越"的基礎上,更是進一步推動了狗崇拜的流傳。雷州半島因其三面臨海,緯度低,氣候炎熱多雨等自然地理條件,通常在一年四季都會出現打雷的現象,當地產出一種類似石墨的隕石晶體,再加上當時流傳已久的雷神始祖的故事,雷州半島也被人們稱之為"雷神的故鄉"。

雷州半島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來

雷祖

狗與雷神之間的歷史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沈既濟寫的《雷民傳》:"嘗有雷民畜畋犬,其耳十二。每將獵必笞狗,以耳動為獲數,未嘗五動。一日,諸耳畢動。既獵,不復逐獸。至海旁,是中嗥鳴。郡人視之,得十二大卵以歸。置於室中,後忽風雨若出自室。既霽就視,卵破而遺甲存焉。後郡人分其卵甲,歲時祀奠,至今以獲得卵甲為豪族。"正是因為結合了雷祖誕生的神奇經歷,這才為平日裡普通尋常的"狗"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狗不僅成為了和雷祖關係甚密的神獸,也成為了當地百姓心目中的"靈獸","祥獸"和"瑞獸"。

雷州半島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來

雷州石狗

到了唐代以後,中央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雷州半島上少數民族的控制,顯示中央政府至高無上的權威,多次派人前往當地對雷祖陳文玉進行冊封和加冕。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太宗皇帝封陳文玉為"雷震王";宋開寶二年(969年),太祖趙匡義封陳文玉為"靈震顯明昭德王";元泰定二年(1325年),順帝又封其為"神威剛應光化昭德王";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又封其為"宣威佈德之神"。官方史書有過明確記載的,歷代中央王朝對雷祖陳文玉的冊封多達14次。正是因為朝廷對於雷祖的多次冊封,使得狗作為神獸的地位也越來越高,民間對於石狗的崇拜也越演越烈。時至今日,雷祖廟旁樹立石狗雕像已經成為了定製。由此可見,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正是因為雷祖文化的發展和傳播,也促使了石狗文化的發展,並且經過漫長的歷史融合,使得二者密不可分,成為了並存的文化記憶。

結語:石狗文化不僅是雷州半島的本土文化,也是整個嶺南地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石狗文化重要支撐的石狗崇拜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正是因為這樣豐富多彩的起源傳說,使得我們鞥給透過歷史的縫隙瞭解到雷州半島的歷史、自然地理環境、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透過石狗崇拜,我們還能夠深入發掘出其背後的圖騰崇拜和創世神話等故事。這些傳說和故事共同構成了雷州半島居民們的歷史記憶,成為了雷州文化,乃至於整個華夏文化中極其絢麗多彩的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