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改革,多讀書就行嗎?

教育部宣佈——在2020年的高考改革中,將“語文”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大幅提升,同時大幅增加各門學科的試卷字數,提升閱讀和理解題目的難度。

2020年,將繼續擴大考試範圍,最大限度地提升全體學生的廣泛閱讀水平。語文試題的題量會加大,題型將更加註重閱讀量和閱讀速度。

教育部稱,首要問題是將語文考題由原來的2000多字增至5000字甚至更多。高考的閱讀面也在悄悄變化,其中將涉及哲學、歷史、科技等多方面多類型的內容。

在這場對於語文高考的改革中,閱讀成了重中之重。

語文教育改革,多讀書就行嗎?

先說一個很多人都容易忽視,但是又容易犯的錯誤。那就是,接到指令就馬上去做,卻從來不去思考一下,為什麼要做?應該怎麼做?怎麼做效果更好?

就像上學的時候,老師佈置作業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真正掌握知識點,而不是為了讓我們把卷子和作業本寫完、寫滿。

但是,很多同學甚至家長都以為,寫完作業就是目的,卻忘了真正重要的是學會

對於提高閱讀能力,我們不妨也問自己幾個問題。

01 語文改革,為什麼要提高閱讀能力呢?

這並不是因為不再重視科學和邏輯思維了。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今社會不再需要死記硬背的機器,也更加不需要人云亦云、毫無主見與創新的人。從長遠來看,任何科學技術都是中性的。而運用它的人,決定著一個新技術能給人們帶來好處,還是帶來災難。

語文教育改革,多讀書就行嗎?

在這種情況下,通過人文教育來塑造學生完整、健全的人格是更重要也更有價值的事情。因為,未來是靠這樣的人才能塑造和引領的。

而當前的教育體系,沿襲了西方工業革命時期的教育模式。他們希望教育出來的人,可以成為社會的一顆“螺絲釘”。在美國,批評教育體系已經成了一種傳統,不少中國家長也早已認識到其中的弊端。

就像手機系統一樣,每當有問題或新需求產生時,都要及時更新,教育系統也是。

當今社會變化太快,未來變得越來越無法預測。未來的學習者要既能學習前人的經驗,也可以掌握當下的趨勢,同時還要有情懷與擔當。

因此,未來社會的學生要成為有用之才,必須以廣泛而又有效的閱讀為基礎。

語文教育改革,多讀書就行嗎?

新一代的學生們似乎面臨了更大的挑戰,但也面臨著新的機遇。

畢竟,沒有人希望自己活潑可愛的孩子,最終被教育成一個既對社會無關緊要,而又缺少思想與感情的“螺絲釘”。同時人們也認識到,當螺絲釘成型出廠的時候,工廠可能早已經消失了。前些年,“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就是基於這樣的現實。

而教育改革,能讓未來的學生有可能擺脫做“螺絲釘”的命運。

02 提升閱讀能力,只靠多讀書就可以嗎?

不難看到,總會有人讀了很多書,卻並沒有實質的收穫與改變。

戰國時期,從小熟讀兵書的趙括,連當大將軍的父親都無法辯論過他。但最終,他卻只給世人留下了“紙上談兵”的尷尬故事。

可見,“讀過很多書,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不僅僅是一句調侃,而是赤裸裸的現實。而這,往往是因為並沒有讀懂。

語文教育改革,多讀書就行嗎?

03 怎麼才能真的讀懂呢?

樊登說: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讀懂多難的書。

彭小六說:閱讀的本來面目就是用當前的理解程度去學習。

一個人的理解力,決定了他的閱讀能力。

一個缺乏思考與實踐的學生,如果既沒有切身的生活體驗,又缺乏理解的能力,要能真的讀懂一本經典的書,肯定是太難了。

只怕,最後又會變成學生們記憶力的比拼。大家沒變成螺絲釘,卻又成了背書的機器。也許,還會出現一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情現象。

這些都背離了提升閱讀能力的初衷,也達不到提升閱讀能力的目的。

語文教育改革,多讀書就行嗎?

同時,一個人能夠熟練運用的閱讀方法,對閱讀能力的提升也至關重要。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序言中,譯者感慨:如果早就知道這些閱讀方法,我會少走多少冤枉路啊!

而閱讀,就像在打棒球比賽。作者像是投球手,讀者像捕球手,二者的完美配合,才能來帶來精彩的比賽。如果一個技巧高超的作者,奉上了經典的作品,讀者當然也需要相當的技巧,才能接住作者拋過來的所有的球。

如果只是讀完,而沒有“生吞活剝”,就以為讀懂了,那豈不像豬八戒吃人參果?到底什麼滋味,只能去問別人,如果遇到孫悟空這樣的朋友,還問不到結果,只能再去自己品嚐了。

面對語文高考改革,為什麼要提升閱讀能力?怎麼才能提升閱讀能力?該如何去做呢?

這其實是每個家長,甚至每個人都該想想的問題。

語文教育改革,多讀書就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