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專權,為何無法威脅皇權?因為其只是均衡文官勢力的工具

縱觀歷史長河,中國古代歷代王朝的滅亡宦官們或多或少都有一部分的影響。秦朝時宦官趙高更改始皇遺囑,使得扶蘇自刎,殘暴的秦二世登基,更指鹿為馬,顛倒黑白;漢朝末年十常侍作亂,使得朝堂混亂。三國時期蜀國,宦官黃皓迷惑劉禪,挑撥君臣關係,使得忠義無雙的姜維受到壓迫。

然而若細數中國歷史上的宦官,當明朝為最,宦官鄭和七下西洋,宣傳大明的國威;宦官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等,在歷史上都大有名聲。而他們的巔峰時期權力巨大,比如魏忠賢居然有了“九千歲”的名聲。但即便明朝時期的宦官專權如此嚴重,但是他們卻始終無法威脅皇權,這是為何呢?

明代宦官專權,為何無法威脅皇權?因為其只是均衡文官勢力的工具

一、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官勢力壯大,宦官是皇帝培植起來,特意均衡文官勢力的,只不過是皇權的依附品。

1、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對於權利有著強大的佔有慾,為了鞏固皇權,廢除丞相制度,將權利收歸皇權。並且為了防止宦官專政,對於宦官們嚴格把守,所以在朱元璋以及朱棣時期宦官們還是沒有地位沒有絲毫權力的奴僕。

然而朱元璋的過分集中皇權使得皇帝的工作量大,並且加上國內和平穩定,文官們的勢力漸漸的興起,文官成為了有明一代朝堂上一股強大的勢力,甚至敢於頂撞皇帝,這就使得朱棣之後的繼位者朱瞻基感到不安。

帝王心術講得就是保持平衡,而文官勢力的興起使得朝堂之上沒有對手,這不符合帝王的希望。於是朱瞻基想到了宦官,宦官是皇宮中的獨特存在,並需要依附於皇權的存在,他需要培養一股自己的勢力,聽從自己的安排,在朝堂之上吸引文官們的注意力,用來平衡文官勢力。於是在朱瞻基的有意推進之下,開始讓人教導宦官們讀書識字,並且還開始讓一些宦官代替自己批改公文,宦官勢力逐漸興起。

明代宦官專權,為何無法威脅皇權?因為其只是均衡文官勢力的工具

2、朱瞻基死後,明英宗朱祁鎮繼位,這位出了名的昏君在土木堡之變中將大明精銳給全部葬送了,由於武將勢衰,明朝文官勢力大幅提升,甚至已經到了威脅皇權地步,比如說明朝歷史上有名的改革家張居正,權傾朝野,連皇帝也制約不了,只能在張居正死後進行清算。

於是明朝為了制衡,明朝皇帝開始大力的啟用了宦官,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天啟皇帝手下的魏忠賢。然而哪怕是號稱九千歲的魏忠賢,也被崇禎皇帝說殺就殺。這是因為這些宦官是皇帝的依附品,雖然被皇帝用來對抗文官,但是這一切都基於皇帝對他們的支持,他們本身並沒有官職,更多的是依靠皇帝的寵愛,一旦皇帝捨棄這些宦官,他們就如同無根之水,沒有靠山。

再比如朱厚照時期的宦官劉瑾,由於從小陪伴朱厚照,所以朱厚照即位之後對他十分依賴,於是劉瑾依靠著這份寵愛,大肆貪汙,汙衊朝臣,使得大量官員辭官充軍,雖然不在朝堂之上,卻權傾朝野,甚至被稱為“立皇帝”,然而到了後來劉瑾也還是被朱厚照說殺就殺了。

因此,這些宦官之所以能夠權傾朝野,依靠的是皇帝的寵愛,皇帝說沒犯錯,就算犯錯了也是無罪,皇帝說有錯,就算無罪也是有罪,明朝時期的宦官只是皇權的依附品,靠皇權所衍生出來的,他們權力再大也沒用。

明代宦官專權,為何無法威脅皇權?因為其只是均衡文官勢力的工具

二、宦官有名無實,他們沒有直接方式能獲得軍權,而間接方式也只是為了制約文官,沒有威脅皇權的能力。

縱觀古代竊居高位而皇帝無可奈何的宦官集團,例如東漢時期的十常侍可以把控禁軍,勢力遍於各州郡;唐朝的宦官們,不僅能夠統軍出征,還能身居節度使之職。而他們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能夠掌握軍權。但明朝的宦官不一樣,他們雖然同樣是權傾朝野,但有明一代的宦官們卻沒有軍權,沒有軍權,就相當於沒有護身符。

1、明朝時期的宦官也沒有什麼機會來獲得軍權,明朝時期宦官們可以選擇的地方有司禮監和東廠這兩個地方。先說司禮監,司禮監雖然可以參政,但是處理更多的是替皇帝批改公文,其中的典型代表還是天啟皇帝時期的魏忠賢,替皇帝批改公文。從中可以看出司禮監只是處理政務,與軍隊沒有聯繫。其實司禮監只是皇帝拋出來的與朝堂之上文官們對抗的一種勢力,更多的作用是在朝堂之上與文官進行爭辯。

明代宦官專權,為何無法威脅皇權?因為其只是均衡文官勢力的工具

再說東廠,我們都知道明朝歷史上最出名的莫過於錦衣衛,錦衣衛就是相當於現在的特務,不過因為錦衣衛權力過大,所以後來的皇帝又創辦由宦官們組成的東廠來制衡錦衣衛。東廠雖然權力不小,但是仍舊是類似於現在的特務組織,更多的還是打探消息,佈置細作,所以明朝的宦官們依舊不能直接的獲得軍權。

而且明代的宦官集團由於要處理公務的原因,內部結構相當複雜,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利益網,往往也不能夠一致對外,宦官集團之間也有爭端,內部都爭得半死不活,哪還有空管其他呢?

2、或許有人就會問,沒有直接方式,但不是還有間接的嗎?歷史上很多太監都當過監軍,明代也有,他們難道不可以依靠監軍這樣的身份來干涉軍權嗎?依靠監軍的影響力,隨著日後聲望增加,他們難道沒有機會掌握一些軍權嗎?

其實,宦官當監軍往往是有名無實,因為皇帝不允許這些宦官們指揮作戰管理軍隊,畢竟指揮、管理軍隊這些行為會為宦官們掌握軍隊提供基礎,所以雖然說明朝皇帝們重用了宦官,但同時仍舊對宦官進行了嚴格的防範,避免出現漢代十常侍以及唐朝宦官那樣的威脅。

明代宦官專權,為何無法威脅皇權?因為其只是均衡文官勢力的工具

而且宦官們監軍的身份,很大的一部分原因還是為了均衡文官。明朝後期,軍隊統兵的大多數是文官,於是皇帝為了制約文官,就讓宦官們以監軍的身份來進行監督。最終促使文官宦官兩股勢力相互對抗,相互制約,避免一家獨大,使得軍權仍然握在自己手中。

而正是由於這些宦官們沒有方式能夠掌握軍權,更多的是依靠皇帝而生存,所以儘管這些宦官權傾朝野,但是一旦皇帝駕崩,新皇帝繼位,毫無疑問的就會被迅速的清理,而他們曾經的位置就會被新任皇帝身邊的宦官所替代。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僅是大臣,宦官們更是如此。

總結

總的來說,明朝雖然宦官專權嚴重,但是因為依附於皇權,受制於軍權,也就沒有可能出現威脅皇權的情況了。其實宦官只不過是皇帝的代理人,是皇帝拿出來駕馭群臣,統治天下的工具,雖然宦官們嚴重危害了朝堂,大肆的攻擊朝臣,但是這些行為其實都是在皇帝的縱容以及默許之下才被推行的。所以他們的專權,我們姑且可以看作是是在皇帝容忍之下進行的專權,並不是肆無忌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