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属于中国”,看美国人马吉芬的遗嘱,了解这个人

1894年,美国人马吉芬已经34岁了,他在中国度过了十年的时光,此时他仍未结婚。从他留下的几张照片上来看,背景都是中国的字画,他梳着分头,留着胡须,怀里抱着一只长毛狗,他真真是一个快乐的单身汉。是年7月末,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当时马吉芬在威海卫水师学堂的聘期已满。马吉芬正准备回国探望朋友,再者也想回美国治病。在中国多年的工作中,他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但是战争爆发的消息使他感到是自己展示自我价值的时候到了,他可以通过为中国参战展现自己。马吉芬随即决定取消回国计划,并志愿加入中国军队参战。虽然在与中国海军官员的接触中,他为中国海军的状况感到忧心,他知道,中国海军自琅威理离开后正在堕落。他说,“官僚阶层,是中国最卑劣的一群。他们的目标或者传统不是变得勇敢、有男子气概,而是绞尽脑汁的去压迫、压榨,而他们则在压迫得来的好处中苟延残喘”。[1]

“我的心属于中国”,看美国人马吉芬的遗嘱,了解这个人

参加大东沟海战的马吉芬身负重伤


在德国人汉纳根于7月26日参加丰岛海战之后,马吉芬也参加了北洋海军的战斗。他被丁汝昌任命为“镇远”号铁甲舰的帮带,这个相当于副舰长的职务,是马吉芬在美国没能享受到的机遇,接到任命后,他立即随舰队参加了黄海中日海战。

9月17日,中日两国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发生遭遇,这里紧邻鸭绿江江口。在这之前的16日,丁汝昌奉命率领由战斗舰艇18艘组成的护航舰队,护送陆军4000人由大连乘运输船在大东沟登陆,赴援平壤。当陆军登陆后,舰队准备返航之时,却遭遇了巡弋而来的日本联合舰队,著名的大东沟海战就此爆发。对于此战,马吉芬向丁汝昌建议,应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可是,让他不能理解的是,丁汝昌没有听取他的建议,而是坚持所谓的“避战保船”“持重保守”的决策,认为只要日舰不主动发起攻击,就不要率先开战,以至于使北洋海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我的心属于中国”,看美国人马吉芬的遗嘱,了解这个人

马吉芬像


马吉芬后来在美国纽约面对《河岸》杂志的采访时,对大东沟之战中日双方的实力、战阵战术、战况、决策都作了详细的描述。对于中国海军在战略上的错误,弹药的不足以及少数军舰于战争开始后即临阵脱逃,特别是对于“定远”“镇远”两舰面对日本五舰团团围攻之下,却失去方寸,只能乱战,感到无可奈何。他对记者斯托雷说,“毫无疑问,日本人面对这样一群懦夫无疑将是胜利者。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总兵林泰曾的行为更为无耻,在舰上,“我不断地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从我下方的指挥塔里传出来”,“我觉得对那种声音最恰当的比喻就是狗吠,我很奇怪这到底是什么发出的,但我当时没空去询问这个。不久后我为了指挥战舰进入到指挥塔中,我惊讶地发现这竟然是尊敬的林总兵发出的!他正跪倒在地,以极快的语速用中文喃喃自语——祈祷着,或者说一边祈祷一边诅咒着——每一发炮弹击中军舰时他就像狗一样嚎叫起来。”[2]

大东沟之战,参加战斗的汉纳根、戴乐尔、马吉芬等洋员都身负重伤。其中,马吉芬伤势最重。除全身多处受伤外,双目几近失明,其作战的勇敢可以想见。马吉芬因作战负伤,卓有战绩,李鸿章特别奏请清廷授予他水师游击官衔,赏戴花翎,并赠予三等第一宝星,以示荣耀。

“我的心属于中国”,看美国人马吉芬的遗嘱,了解这个人

马吉芬的墓碑


甲午战争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而告结。战争结束后,马吉芬即辞职返美,回到他的家乡宾夕法尼亚州,除求医疗伤外,还时常发表演讲将其所经历的大东沟海战经历公之于世。演讲中,他告知世人,甲午战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战争,中国海军为什么会失败?经过媒体的不断报道和渲染,他在美国被视为一个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然而,马吉芬的伤情虽然在不断地医治,但他的伤情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好转,以至于他常常要忍受伤痛的煎熬。

1897年2月12日,在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数年前自杀的同一天,他在医院里举枪饮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只有36岁。他在遗嘱里写道:“我的心属于中国,属于北洋水师。”根据他的遗嘱,他下葬之时,遗体穿北洋海军军服,棺椁上盖着他在中国带回的曾在“镇远”舰上高高飘扬的大清黄龙旗。

后来,马吉芬的父亲在他的墓碑上写了一行字:“谨立此碑以纪念,一位虽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把生命献给了另一面旗帜的勇士。”[3]


参考文献:


[1] [美]斯托雷:《马吉芬游击:大东沟海战中“镇远”舰的指挥官》,美国《河岸》杂志1895年7—12月刊。

[2][美]李·马吉芬:《他选择了中国》,张黎源译,第164页。

[3][美]李·马吉芬:《他选择了中国》,张黎源译,第141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