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剿“反催收”的信號已至|戰疫後時代

圍剿“反催收”的信號已至|戰疫後時代

多管齊下。


上一期,周觀新金融已經分析過關於借款人借疫情“耍賴”的奇葩行為【歷史鏈接】,呼籲請把金融關懷留給真正有需要的人。但近期,我們卻留意到,“反催收”卻有愈演愈烈之勢,甚至開始出現群體性的發起行為。


但慶幸的是,從目前多方釋放的信號來看,整治“反催收”已開始被市場和監管真正重視,企業不是獨自在戰鬥。


01

多方出手圍剿“反催收”


上週,聚投訴退回了3萬多件針對捷信金融的投訴帖,要求投訴人在24小時內按要求補充回覆確認,否則投訴自動無效。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投訴多數與“金融利息高”有關,追溯下來,則不難發現近期流傳於網上的“退息技術帖”相關,引得不少借款人跟風投訴。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聚投訴第一次大規模退回投訴帖,原因在於聚投訴為公益投訴平臺,應避免眾多的無效投訴耗費有限的資源。


而在此之前,多名拖欠京東金融、分期樂賬單的“老賴”,分別在2月底和3月初被判罰,要求借款人償還本金及服務費。


就在今天,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也掛出了一則“申城警銀攜手破獲職業人犯罪團伙”的消息,稱已經成功破獲一個“職業投訴人犯罪團伙”的案件。在該案件中,投訴人是打著“維權”幌子施行敲詐勒索的典型:


2019年9月以來,該團伙以租借的上海市某小區為主要活動據點,在互聯網上開設某“退款工作室”接單,主要客戶為在境外網絡賭博平臺、非法投資平臺充值並導致資金損失的人員。雙方約定好代理協議後,由謝某璐指定團伙外線人員以資金受損人名義“維權”,採取至相關支付機構辦公場所聚眾、拉橫幅、喊口號,及向人民銀行投訴、舉報、信訪等方式,向上海市及外省市多家支付機構施壓,要求支付機構賠付資金損失。


部分支付機構迫於壓力退回款項後,謝某璐和客戶即按事先約定比例將款項私分。此外,該團伙還涉嫌組織網絡賭博、為賭博提供條件、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其他違法犯罪行為。目前,12名犯罪嫌疑人均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有關負責人提醒:為了保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消費者應通過合法合理的途徑反映訴求,不可採取纏訴、重複惡意投訴等方式非理性維權。


而從去年底到現在,已有超過20家消費金融機構及網絡小貸公司、P2P公司等已宣佈接入央行徵信,其中包括京東金融、螞蟻借唄、樂信、360借條等。


多種信號表面,整治“反催收”正被日益重視。無論是銀保監、公檢法等監管機構,還是第三方投訴平臺或企業本身,都開始合力“圍剿”擾亂正常金融秩序的群體“反催收”行為。


基於這些信號,公子也採訪了多家消費金融公司的負責人或法務團隊。他們同樣認為業內已經強烈意識到“反催收”群體帶來的傷害,也迅速意識到了各方釋放的信號意義。在與“反催收”鬥智鬥勇的過程中,他們也就經驗總結了一些看法和建議。


02

業內大咖建言圍剿“反催收”


1、建議催收行業劃門檻


滬上某消費金融公司法務:


目前催收行業處於無序化經營管理狀態,應通過發牌,登記等制度,確保准入資質,溯源管理而非事後管理。也可作為完善借貸行業的閉環,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


2、加強互聯網法庭建設、批量審理、重視訴前財產保全


滬上某繳費金融公司法務:


目前,國內法院在降低批量案件費用,成立金融法庭及互聯網法庭等方面積極推進。疫情環境下,針對批量業務,積極嘗試網上立案、開庭,效率提高不少。未來,希望加快智慧法庭建設,著重提升電子簽章、數據驗證等互聯網證據的公信力,發揮互聯網作為社會基礎設施的效力,提升法院系統的移動化、智能化等程度;


同時,利用互聯網及大數據提升個人財產線索查詢及訴前財產保全執行力度,提升識別和判斷個人財產轉移的效率,從而對失信人形成威懾。


北京某消費金融公司負責人:


實質上,區塊鏈技術在這個領域也可以發揮作用,例如地方互聯網法院可以和科技企業一起開發證據鏈等,簡化立案受理和審判流程,對小微信貸和小額消費信貸等案例可以實行批量審理。


3、地方法院對類似案件的受理範圍尚待擴寬


北京某消費金融公司負責人:


目前,對於和金融科技企業合作的擔保機構,其起訴逾期客戶的擔保追償權糾紛案件,在地方法院的受理比例並不高。


例如:有地方法院認為這類案件屬於P2P案件拒絕受理,但實際上很多金融科技企業的資金合作方為持牌機構,與P2P業務有本質的區別。但互聯網法院因其案件受理範圍不包含擔保追償類,故也未能受理。


這種情況客觀上造成擔保機構催收困難,進而影響金融科技企業、擔保機構的正常經營。此外,由於傳統訴訟程序時間長,程序複雜,因此小額的逾期案件,通過傳統訴訟途徑現實成本較高。業內也期待此類案件的受理範圍應進一步明確,並建立與互聯網經濟相適應的訴訟機制,通過線上通知、線上庭審等方式,加快此類案件的處理週期。


4、規範網絡投訴環境


滬上某金融科技公司負責人:


近段時間,幾乎所有同行,都面臨非常嚴峻的投訴壓力。我們堅決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但反對惡意投訴的行為。希望相關部門可以規範互聯網投訴平臺的投訴環境,建立公開透明合理的網絡投訴機制,避免造成有限公共資源的浪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