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你都獲得哪些感悟呢?

水西散人


讀史而明鑑,讀典可明智。《道德經》提倡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活在當下的我們,面對經濟發展、物慾橫流,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中問“道”,找到自己的人生準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汙,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道德經》中提得最多的是“道”,還數次提到水,“水”成為這“哲學長詩”中的重要意象。第八章開頭是: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他認為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我們應該學習水的“道性”利萬物而不爭,才能“海納百川”,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谷王。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字字催人深思,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喪鬼少年J咎


《道德經》和老子一樣,神秘而睿智,不知道古人在科技水平那麼低的情況下,是如何獲得的那些智慧的,以至於現代物理學也是建立在老子的“無”理論基礎上的,.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感慨:“現代物理學大廈就建立在一無所有上,從一無所有導出了現在的所有,沒想到的是,近代西方歷經數代花費大量物力財力才找到的結論,在中國的遠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驅。”

接觸《道德經》不到一年的時間,許多朋友說已經研究老子和他的思想一二十年、四五十年,尚在門口徘徊,當時還不以為然呢。一年來,我對《道德經》越來越痴迷,越讀越覺得它深奧而平民化,從開始的文字解讀到後來的逐漸領會,越走越對老子充滿敬意,越走越覺得古人的神秘和偉大!

古希臘哲學家被譽為“仰望星空”的智者族群。而老子卻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可以理解,但是我們能知道的都是基於生活的常識和對社會人世的基本瞭解。對於玄之又玄的天之道,地之道,他受到了什麼啟發?是怎麼知道的呢?而且在人類生活的早期,對於剛剛脫離矇昧狀態的古人,老子獨闢蹊徑,單單開啟了終極追問之旅,他的思想來源何處?他的理論依據是什麼?是古老的伏羲八卦嗎?那麼伏羲的思想又源於何處?為什麼伏羲只研究了“象”“數”的關係,而老子卻形成了完整的“道論”和“德論”體系?

這樣的問題,讓我常常心生敬慕和追究念頭,因此老想探究他的思想的根源和智慧的博大精深到底是怎麼產生的,以我目前的能力,實在是隻敢想想而無從得知,只能慢慢學習慢慢積累,先豐富再提高,爭取儘量多地汲取他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境界。

這一年裡,自我感覺比去年有明顯進步,不僅表現在對《道德經》的理解上,更主要的是對於人生認識更準確,對於為人處世的態度更加端正,主要表現在自己的瞭解更深透一些,修為上更加有禮有節,個人的所謂脾性得到有效控制,從前感情用事的毛病改掉許多,謙和包容的心態明顯好於從前。

其實改變是多方面的,因為知道了很多的道理,比如榮辱、得失、美醜、是非、善惡等等,以前只是單純地看待這樣現象,把事情看得極具個人色彩,要麼是黑的,要麼是白的,於是喜怒發之,褒貶加之。現在明白了,一切事物都具兩面性,好不好都是自己附加上的,自己以為好的就一定是好的嗎?自己以為不好的就一定不好嗎?不見得。

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法自然”的,它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它順應了它自己的發展運行規律,好不好都是人們強加給它的,這件事是自己親力親為的,要說不好,也是自己沒有把握好事物的運行規律,干擾了它的正常運行方向,俗話說,事在人為,就是這個道理。他之所以是這樣而不是那樣,別怪事物,這個“因”是自己種下的,因此它就只能結這個“果”。因此,明白了這一點,還有什麼可埋怨的?一個過程而已,要說不符合自己的理想,那就總結經驗,積澱思想,慢慢轉化成智慧。

人們,誰沒有攀比之心,張家長李家短,總是愛比較,拿自己的尺子量別人的鞋,總看人家比自己好,其實都一樣的。“道生萬物”“天道無親”,萬物具有了道的德性,不偏不倚,一視同仁,哪裡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自己所以是自己,就是因為自己是唯一的,萬物平等,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怎麼可能一樣呢?所以不要攀比不要琢磨別人如何,應該為自己而慶幸、而喝彩、而自豪!

就說這些吧,想哪說哪,不成章法,一點感慨而已。


問道黃老


我們知道,老子寫《道徳經》是有意圖的,當時周室衰微,爭霸時代來臨,再也沒有堯舜禹時的大同世界。

老子因此作文醒世,反對強權霸道,強調寬柔無為,順天應民。所以,看似道理艱澀,

其實也不過寓言,萬不可以象(相)失意。

比如開篇即是爭議紛紜。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此 兩 者 , 同 出 而 異 名 , 同 謂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眾 妙 之 門 。

我們一般喜歡將前兩句一以貫之,因為它的句式一致,但從實際而言,後面的全是講名,而不再言道,雖然總體是討論道的言說與命名(名相)。

"道,可道,非常道。"

應該是開篇的序言,因為關尹要求老子寫點治世之道的文章,因而有五千言的《道德經》,老子說."好吧,我就寫一寫,不過,先要申明的是,我雖然這樣談論道,但真正的道並不就只是我說的這些,因為道是有但沒有固定的名(相)!"

所以《道德經》也只是寓言,不過沒有寫得像莊子那樣汪洋恣肆!這點像孔子與孟子之比較。

接下來,既然道無可說無定名,又得說就必依名,所以老子很自然說,我用的這些名(相、言)跟道一樣不是固定的,所以大家不可執於名(相、言),有點如佛陀說他講法四十九年卻並未說法。

後面就好理解了,有名無名皆是不可名,舉個例子而已。如此難以確言確道的文字,一般人理解起來,不就顯得玄妙麼?而一般的說法,似乎關注所謂道之玄妙,而非言說的玄妙。

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你看到的是褐還是玉?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八 十 一 章

信 言 不 美 , 美 言 不 信 。

善 者 不 辯 , 辯 者 不 善 。

知 者 不 博 , 博 者 不 知 。

聖 人 不 積 , 既 以 為 人 己 愈 有 ,

既 以 與 人 己 愈 多 。

天 之 道 , 利 而 不 害 ﹔

聖 人 之 道 , 為 而 不 爭 。

開篇由道而名(言),結尾則由言而道,莫被天之道與聖人之道迷惑,其實無非一個道,利即為(聖人其實無為),不害即不爭,互文結構,畢竟祖先崇尚天人合一!

有個深刻的印象,老孑講了很多道的相道的用,但對達道的修為似乎只是無為兩字而已,此中當有深意,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能法何為?法則無為而無不為,為而不以為。

儒家與之不同,他借誠來打通天人:"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詳見我的(《中庸》的讀法)

天之道,利而不害,其實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其實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說的是皆無有成心,法而已。

回到言與道吧。與開篇的"無"相應,結尾全是"不",何以?開篇言無,但畢竟說了五千言,這些話說完了,又當如何理解?老子大概很在意他的名言,言簡意賅,言淺旨遠,並以聖人相自許:我就說這些了,餘下的自已去理會,但別以為我有什麼玉,其實只是拋塊磚,因為我說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聖人何為?天何言哉!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一,《道德經》這本書是有爭議的,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證明,《道德經》在漢代應該叫《德道經》,德在前,道在後。

二,在先秦諸子百家中,老子的身份也是不確定的,他不像孔子,不像莊子,都是有明確記載的,但有關老子的記載並不那麼準確。

三,《道德經》的主體思想是從君主到百姓都“無為”,達到天下“無為而治”。比如:“其政悶悶,其民淳淳。”等觀點。

四,《道德經》的道家思想對孔子的儒家學說,充滿了批判:認為儒家思想違背了人性,因為人性是天然的,而儒家思想非要強行規範。

五,《道德經》的核心思想被後來的法家所繼承,比如韓非 ,商鞅,李斯。法家思想在道家思想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商鞅在秦孝公時期實行了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發展成為戰國七雄的超級大國,其他六國無法單獨與之抗衡,儘管六國才用了“合縱”的戰略戰術,但仍然無法抵擋強大的秦國。

六,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韓非,更是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並大大發展了法家思想,當時的秦王嬴政正是以韓非的法家思想為指導,導致的結果就是秦始皇統一了中國。

七 ,總結歷史,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老子“道德經”核心思想無為,其實是假無為,其終極的目的是無為而無不為。

八,我們在學習《道德經》時,不能片面理解老子的無為思想,也要有繼承、有發展,結合實際,正確理解、正確實施。




德馨先生


以前看過《道德經》,卻一點也看不懂道德經這三個字的意思,久而久之無意看得通了《周易八卦經》了之後,就又看得通了道德經這三個字的意思了,原來《周易八卦經》是一部解釋為:誰能看得通了烏龜背殼上的八卦知識,他所理解宇宙世界中所有萬事萬物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的一切自然產生的運行規律就會周到而又容易得多的了!而老子看通了《周易八卦經》了之後,就寫出了一部舉世聞名的《道德經》,其《道德經》的解釋為;

道:道理,道路,一切事物產生的根源,一切事物產生的原因原理的意思!

德;德高望重,高尚,高級,懂得,知道宇宙世界的一切事物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的一切產生的自然運行規律!

經:經文,書籍的意思。

總結;道德經就是一部理解宇宙世界中的萬事萬物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的一切產生的自然運行規律的根源。若社會上的統治者懂得了宇宙世界中萬事萬物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的一切產生的自然運行規律的根源,則社會上的統治者在用這種高尚,高級的一切理論和實踐的科學方法,用來管理社會上的人民生活,則人民在社會上的一切生活就得到了怡然自得的安寧安全了!


九洲靈能


通過學習《道德經》,我們能深刻感悟到什麼才是真正的“道”與“德”。“道”即是天道、人道。天道是天理和良知,做人處事當然應“道法自然”;人道即方向和目標,人應講規則守紀律,堅持道路自信。“德”即約束自己的品德。

 

崇天道,法天地精神;講人道,正行正念;道法自然,尊道貴德。這是《道德經》傳達出的影響深遠、深入人心的最為寶貴的價值內涵,值得世界全人類學習、修煉與感悟。



若水商道


天下至柔克天下至堅,

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動,故物極必反。

治大國如烹鮮,因而大事必作於細微。

夫唯不爭,天下莫與爭。

至虛極。寧靜篤。(這是內功)

王者無劍,佳兵不祥,故人不可兇。

等許多。


默玄吟雷


巜道德經》通篇論述道與德、善與惡、仁與義、美與醜、天與地等之間的關係,奉勸人們認道識德,從善如流,仁義待人,不做違背道德的事情,通過道德認識天地人之間的共生共存,其中著名的一句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殿忠雜談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讀了《道德經》,才知道什麼是道?道與德之間的關係,以及宇宙間的真理真相。

原來宇宙之所以能存在,都是有無形的規律可循的,只是我們凡夫不懂而已:天地人之間的關係、治國、治家、治身、治世、養生等各個方面都有其道可循,若不然則亂成一鍋粥,可是宇宙的神奇之處就是將各道運營的井然有序,長達幾十億萬年,不慌不忙不表功不恃傲,自性的默默無聲。真的令人佩服感動😹,發誓要好好學習探索宇宙奧秘,幫助更多迷茫無助的人回家,才不枉此生來一回。

謝謝🙏我的回答完畢。



純粹的靈魂王鈺潼


我讀《道德經》近二十年了,感悟良多!不過種種感悟,也是不斷改善中,目前基本上定型的就是,養生之道,第一吃喝,多年的實踐探索,我知道自己對營養的真正需求量,儘量不貪吃,也不少吃,也就是不餓不吃,不渴不喝。並且根據一天的運行習慣來安排進食,早上起來要工作,就儘量吃飽,肉類也安排在早上,中午也儘量吃飽,一天的營養就補充得差不多了,晚上要休息了,晚餐就安排少量食物,大約是一天總量的五分之一。夜宵基本上不安排,除了偶爾應酬,晚餐後基本上就不吃不喝了。這樣子的結果,每天味口都非常好,近乎不存在不好吃的食物。

為了保持心態平靜安寧,我儘量做自己能做的事,管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包括妻子孩子,管不了就由他們自主。在加不胡思亂想,不幻想妄想,心態就能長期保持平靜安寧了,偶爾遇到問題難題,一律遵循正道來解決處理,努力爭取好的結果,只要盡了全力,就不存在壞的結果了,儘量結果令自己有虧損,也會因為沒發展成大的惡果,而感到慶幸,平常心接受一切不可逆轉的現實情況。

最後一條就是長期保護敏感的警覺性,防範意外事故的發生。

這樣子一來,時間長了,慢性病全消失不見了,其實我也知道病還是在那裡的,只是症狀不發著了而已,如痔瘡,只要我不小心亂吃貪吃,第二天早上就有反應,趕緊迴歸正常飲食,症狀很快就消失了。心態平靜安寧了,也就沒有煩惱,焦慮恐懼症等負面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