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斬華雄,袁紹奪冀州,王允謀殺董卓的真相

文/白話《三國志》第2章/芹齋先生。

原標題/孫文臺斬獲傳國璽 王司徒謀殺董太師

孫堅斬華雄,袁紹奪冀州,王允謀殺董卓的真相

話說漢初平元年,西涼軍閥董卓帶兵開進洛陽,篡權亂國,綁架漢獻帝及文武百官遷往長安,袁紹組織的討董盟軍雖然人多勢眾,卻各懷鬼胎,不思進取。

01 袁紹的陰謀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春,韓馥、袁紹等人就想以皇帝被董卓劫持為由,另立宗室幽州牧劉虞為帝,甚至連玉璽都準備好了。這個事說來也諷刺得很,他們為董卓列舉的一大罪狀不就是擅行廢立嗎?如今為了打倒董卓,反而想再當一次董卓?曹操首先就反對。

《三國志·董二袁劉傳》記曰:紹遂以勃海起兵,將以誅卓。紹自號車騎將軍,主盟,與冀州牧韓馥立幽州牧劉虞為帝,遣使奉章詣虞,虞不敢受。

袁紹不悅,又給弟弟袁術寫了一封信要他支持,想來個少數服從多數。沒想到袁術暗中早有反叛的心思, 一個遠在天邊的小皇帝正合他的口味, 哪裡肯換一個近在眼前的成年人給自己找麻煩?於是,說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應付他哥,也不同意。

韓馥、袁紹一看大家都不同意,乾脆派使者直接向劉虞勸進,想先造成既定事實,然後逼迫大家承認。可這個馬屁也拍到了馬蹄上,劉虞痛斥使者,認為天子蒙難不先討伐叛逆卻考慮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大逆不道,甚至表示哪怕流亡到外國去也不能聽從。

裴松之引《九州春秋》注曰:紹、馥使張岐詣虞,使即尊號。虞厲聲呵岐曰:“卿敢出此言乎!忠孝之道,既不能濟。孤受國恩,天下擾亂,未能竭命以除國恥,望諸州郡烈義之士暞力西面,援迎幼主,而乃妄造逆謀,欲塗汙忠臣邪!”

《三國志·二公孫陶四張傳》記載:是時術陰有不臣之心,不利國家有長主,外託公義以答拒之。紹亦使人私報虞,虞以國有正統,非人臣所宜言,固辭不許;乃欲圖奔匈奴以自絕,紹等乃止。

袁紹碰了一鼻子灰,唯一的收穫是被曹操、鮑信等人看透了,其實他們只不過是董卓第二。從此,曹操便更加看不起這個兒時的好友袁紹,直到徹底將他消滅。

孫堅斬華雄,袁紹奪冀州,王允謀殺董卓的真相

《三國演義》董卓劇照

02 孫堅斬華雄

董卓聽說反叛的傢伙們原來是這樣的一群活寶,得意忘形,在相國的基礎上又前進一步,自封為太師以示慶祝。然而好景不長,諸侯中崛起了一員堪稱董卓剋星的猛將,這就是孫堅(即孫權的父親)。

董卓對孫堅並不陌生。董卓還在西涼時,曾奉命與周慎等人征討羌人,隸屬於當時的車騎將軍張溫。孫堅當時是張溫的部下。圍攻榆中時,孫堅曾經建議周慎給他一萬人先截斷羌人的糧道,周慎不聽,執意圍攻榆中堅城。結果,自己的糧道反而被羌人趁機截斷。

無奈之下丟盔棄甲,棄輜重而退。當時,董卓對孫堅的計策評價頗高,認為如果能夠被採納執行,涼州就此可以平定。

諸侯起兵討伐董卓後,孫堅也不甘落後。和袁紹等人無所作為不同,他始終積極求戰。雖然出師不利被徐榮打敗,但也抓住了董卓手下大將胡軫與呂布內部不合的良機,小勝了一場,並斬殺了華雄(《三國演義》胡說八道,孫堅反而成了華雄的手下敗將,並且被杜撰成了關羽“溫酒斬華雄”) 。

孫堅斬華雄,袁紹奪冀州,王允謀殺董卓的真相

《三國》孫堅劇照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記載: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蓋孫武之後也。時長沙賊區星自稱將軍,眾萬餘人攻圍城邑,乃以堅為長沙太守。旬月之間,克破星等。

諸州郡並興義兵,欲以討卓。堅亦舉兵。前到魯陽,與袁術相見。術表堅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遂治兵於魯陽城。

卓遣步騎數萬人逆堅,堅移屯梁東,大為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乃去。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

董卓知道孫堅的厲害,就派李傕去遊說孫堅,又是要結親又是封官許願極力拉攏。孫堅不但嚴辭拒絕,還發誓要將董卓“夷三族”。軟的不聽,只好來硬的。可是董卓、呂布都不是孫堅的對手,親自出戰都被打敗,狼狽不堪。

得勝的孫堅殺得性起,分兵出新安、澠池等地要尋找董卓決戰。董卓心有餘悸地囑咐部下,諸侯都是廢物,唯有孫堅非等閒之輩,你們要小心,一副生子當如孫文臺的樣子。小心翼翼地部署了對孫堅的防禦後,董卓返回長安。孫堅也忙著給董卓擦屁股,撲救洛陽宮大火,修復被盜掘的陵墓等,戰場出現了短暫的平靜。

《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記曰:卓憚堅猛壯,乃遣將軍李傕求和親。令堅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許表用之。堅曰:“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復進軍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尋徙都西入關,焚燒雒邑。堅乃前入至雒,修諸陵,平塞卓所發掘。訖,引軍還,住魯陽。

孫堅斬華雄,袁紹奪冀州,王允謀殺董卓的真相

03 袁紹奪冀州

如此忠勇的孫堅為什麼半道撤了兵?《三國演義》中寫是因為孫堅在洛陽城中得到了漢朝的傳國玉璽,起了私心後退兵,並因此結怨於袁紹、劉表。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公認的結論。

陳壽在《三國志》中雖然也如此記載,但裴松之在他的註解中,對此表示懷疑。陳壽編寫《三國志》時參考了各國史官的記錄,玉璽一段是從吳國的記錄中抄來的。可裴松之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吳人為了表示自己為正統而杜撰的。

把孫堅退兵的原因歸於玉璽不太可信,至少是太片面。然而有一點,就是和曹操一樣,孫堅看到諸侯們內訌以後也心灰意冷了。

原來,孫堅在前方奮戰的同時,後方的盟軍已經亂了套。初平二年七月,袁紹聽從了謀士逢紀的策略,聯絡遼西公孫瓚,兵不血刃地從韓馥手裡奪取了冀州。

裴松之引《英雄記》注曰:逢紀說紹曰:“將軍舉大事而仰人資給,不據一州,無以自全。”紹答雲:“冀州兵強,吾士飢乏,設不能辦,無所容立。”紀曰:“可與公孫瓚相聞,導使來南,擊取冀州。公孫必至而馥懼矣,因使說利害,為陳禍福,馥必遜讓。於此之際,可據其位。”

紹從其言而瓚果來。馥軍安平,為公孫瓚所敗。瓚遂引兵入冀州,以討卓為名,內欲襲馥。馥懷不自安。

紹還軍延津,使高幹、荀諶等說馥曰:“公孫其鋒不可當。袁氏一時之傑,必不為將軍下。夫冀州,天下之重資也,若兩雄併力,兵交於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將軍之舊,且同盟也,當今為將軍計,莫若舉冀州以讓袁氏。袁氏得冀州,則瓚不能與之爭,必厚德將軍。”

馥素恇怯,因然其計。馥長史耿武、治中李歷諫馥曰:“奈何乃欲以州與之?”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從事趙浮、程奐請以兵拒之,馥又不聽。乃讓紹,紹遂領冀州牧。

孫堅斬華雄,袁紹奪冀州,王允謀殺董卓的真相

《三國演義》袁紹劇照

戰術上堪稱高明,但戰略上呢?董卓劫持小皇帝亂國,如今你這個盟主又帶頭向盟友下黑手,諸侯們這下子都明白了,什麼狗屁聯盟,屌絲盟主!於是盟軍飛快的“鳥獸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孫堅攻擊董卓時,本依附於袁術(提供軍糧)並以豫州為後方基地。袁紹、袁術兄弟翻臉後(兄弟翻臉似乎是袁家的一貫遺傳基因),袁紹另外派人任豫州刺史,並引兵攻打豫州,明目張膽地要給孫堅來個釜底抽薪。

孫堅聽說後仰天長嘆,淚如雨下: “不是為了匡扶社稷而同舉義兵嗎,如今逆賊董卓屢戰屢敗覆滅在即,而他們為什麼胡來?我又能和誰同心盡力! ”

無可奈何之下,回師先打敗了袁紹的豫州刺史。在這一戰中,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作為袁術的部將被派來幫孫堅的忙,卻中流矢而亡。公孫瓚因此遷怒於袁紹,兩家結怨。當時,正在青州鎮壓黃巾軍的公孫瓚怒不可遏地說:“我弟弟的死是袁紹惹出來的。”於是舉兵攻打袁紹。公孫瓚攻勢凌厲,威震河北。

孫堅斬華雄,袁紹奪冀州,王允謀殺董卓的真相

04 “白馬將軍”公孫瓚

從此後,各諸侯之間的混戰開始了。勢力最大的袁家也分裂成兩派,袁紹、袁術哥倆勢如水火。

袁紹是長子,但卻是庶出,小老婆生的;袁術則是嫡出,哥倆都有看不起對方的理由。袁術看到天下的豪傑仰慕袁家的名聲,卻不少投靠了袁紹大為吃醋,也鼓動公孫瓚對付袁紹,又派孫堅進攻和袁紹關係密切的荊州劉表。

劉表的手下黃祖哪裡是孫堅的對手?然而,孫堅大勝之餘樂極生悲,在追擊中反而一不小心被暗箭射殺;界橋一戰(今河北威縣境內,袁紹與公孫瓚為爭奪冀州而開打的戰爭),原來頗佔優勢的公孫瓚又被袁紹以少勝多擊敗,袁術氣得兩眼發直也毫無辦法,從此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袁紹發展壯大。

《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記載:初平三年,術使堅徵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

袁紹一邊攻心,一邊攻城獲得了立足之地 ,與公孫瓚在冀州爭奪控制權,界橋之戰是袁紹稱雄河北的關鍵戰役,他遏制了公孫瓚南下的野心,並使其在袁紹的面前逐步採取守勢,一時威震河北的“白馬將軍”公孫瓚只能在幽州內部尋求發展。

公孫瓚字伯圭,出身貴族。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因她的母親身份低微,一開始不得志。但他長得帥,且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得到涿郡太守劉基的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並讓他去涿縣(今河北涿州)跟隨盧植學習經書(盧植是東漢末年著名經學家,涿縣人,官至尚書,劉備也是盧植門下弟子)。以後又做了一段時間的郡縣小官,後逐步升任騎都尉、涿縣縣令、中郎將,封都亭侯。他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

公孫瓚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胡人的上司幽州牧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不久,公孫瓚就擊殺了劉虞,霸佔幽州。該行為引起公憤,公孫瓚越來越失去人心。而袁紹卻因此更加鞏固了自己在冀州的勢力,又招撫不滿公孫瓚的劉虞舊部。之後,袁紹穩據冀州之地,向四方拓展,最終消滅了公孫瓚。此為後話。

孫堅斬華雄,袁紹奪冀州,王允謀殺董卓的真相

《三國演義》公孫瓚劇照

05 董卓被殺

此時的劉備也在鎮壓黃巾軍的戰鬥中,開始嶄露頭角,漸漸進入我們的視野。他在這時候吃了敗仗,也投奔了同門師兄弟公孫瓚,時為別部司馬,後遷任平原相。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劉備)為賊所破,往奔中郎將公孫瓚,瓚表為別部司馬,使與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紹。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

就在這個討伐董卓的盟軍攻城略地自相殘殺之際,長安那邊卻傳來了好消息,——董卓死了!

且說董卓離開洛陽後,並沒有立即前往長安,而是抵抗了一番孫堅的進攻,直到初平二年四月才親赴長安。董卓不在的這一年多時間,長安的朝政由司徒王允主持。王允為人不露鋒芒,處事得體,雖然暗中為東漢的朝廷考慮,表面上對董太師卻相當恭敬,因此深得信任。

董卓到長安後,大概諸侯的反叛讓他覺得別人都無法信任了,就開始任人唯親,把自己的弟弟、侄子等人安插在要害官職上。自己繼續作威作福,車駕服飾有如天子,也不上朝,把大小公卿都叫到自己府上議事。

又大肆建造了郿塢,高厚都有七丈餘,並且在裡面儲存了足夠三十年吃的糧食,號稱: “若不能雄踞天下,就躲到裡面去養老。”裡面還有“金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珠玉錦綺奇玩雜物皆山崇阜積,不可知數。”

董卓大概也知道自己不得人心,也曾因此遇刺,所以就以義子呂布為隨身保鏢。可董卓為人魯莽,曾經因為一點小過失對呂布大發雷霆,拔出戟隨手就扔了過去。呂布身手敏捷地避開後,兩人都覺得太過分,因而互相道歉。

然而,這件事不可避免地給呂布心裡留下了陰影。之後,呂布又和董卓的侍女私通,一直擔心被發覺。誠惶誠恐之際,看到王司徒一副老成持重的君子模樣,就把心中的憂慮和不安告訴了王允。

孫堅斬華雄,袁紹奪冀州,王允謀殺董卓的真相

《三國》董卓、貂蟬劇照

《三國志·呂布傳》記載: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刺史丁原為騎都尉,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靈帝崩,原將兵詣洛陽。拜執金吾。董卓入京都,將為亂,誘布令殺原。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

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遷中郎將,封都亭侯。然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為卓顧謝,卓意亦解。由是陰怨卓。卓常使布守中合,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

暗中一直在算計董卓的王允怎能放過這個機會,於是不失時機地將自己準備暗殺董卓的計劃全盤相告,勸說呂布入夥作內應,布曰:“奈如父子何!”王允曰: “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擲戟之時,豈有父子情邪! ”呂布終於答應。

就這樣,董卓最信任的兩個人一同開始了誅殺董卓的密謀。這個在《三國演義》裡被寫成了精彩的“連環計”,實際上,正史當中並無貂蟬這個女子,她也不是什麼王允的義女。只不過是王允利用了二人已經存在的仇隙,極力說服了呂布反叛董卓。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董卓到長安後整整一年,王允、呂布終於找到了下手的機會。當時十二歲的漢獻帝小病初愈,於是群臣進宮朝賀。董卓並不曾放鬆警惕,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地前往宮中。

然而,這些崗哨中夾雜了呂布安排的勇士十幾人, 專門 “伺候” 董卓。董卓一入宮門,就被呂布的老鄉騎都尉李肅一劍刺中了胳膊。董卓受了傷,掉下車來,大叫: “呂布何在?”

呂布應聲而出:“有詔討賊! ”董卓這才明白,他的好兒子呂布,早就背叛了他!“遂殺卓,夷三族”。之後,呂布立即取出準備好的天子詔書,聲稱但除元兇,從黨不問。之後,皇甫嵩等人查抄了郿塢。於是,臣民百姓皆拍手稱快,一時間長安城中,大家都舉杯痛飲,慶祝惡霸董卓的敗亡。

孫堅斬華雄,袁紹奪冀州,王允謀殺董卓的真相

06 王允專權

董卓死了也不得善終,裴引《英雄記》注曰:暴卓屍於市。卓素肥,膏流浸地,草為之丹。守屍吏暝以為大炷,置卓臍中以為燈,光明達旦,如是積日。顯赫一時的董太師,就這樣慘烈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平心而論,董卓並不是一無是處的人。然而他的殘暴不仁,從權傾朝野到橫屍街頭,還不到三年就腐化墮落至此,可謂古今罕見。

陳壽《三國志》評曰: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裴松之評論:桀、紂無道,秦、莽縱虐,皆多歷年所,然後觽惡乃著。董卓自竊權柄,至於隕斃,計其日月,未盈三週,而禍崇山嶽,毒流四海。其殘賊之性,寔豺狼不若。“書契未有”,斯言為當。

董卓掌權後,曾經問過德高望重的皇甫嵩(東漢末年名將,率兵討平黃巾之亂。戰後升任車騎將軍,封槐裡侯)一個傻乎乎的問題:“你怕不怕我?”皇甫嵩的回答簡明有力:“你要是能夠實行德政輔佐朝廷,我高興還來不及,怎麼會害怕;你要是胡作非為倒行逆施,天下誰不怕你,又何止我一個!”

可是,董卓雖死了,朝廷卻沒有太平。王允、呂布立下大功,自然要重重封賞。於是,王允錄尚書事,呂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封溫侯,共同執掌朝政。

然而,王允為人剛愎自用。當初有個董太師在頭上壓著,因此謹慎老實。如今董卓滅亡,王允又自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就開始驕橫起來。偏偏呂布也把滅董的功勞算在自己頭上,不時自吹自擂。在王允眼裡呂布不過一介武夫,故,將相漸漸不和。

呂布勸王允殺光董卓的餘黨以絕後患,王允認為他們並沒什麼罪過,不同意;呂布又勸王允把董卓的遺產拿出一部分來賞賜有功的將校, 王允又不同意。而且,王允還幹了一件令人心寒的事情,就是殺了名士蔡邕。

孫堅斬華雄,袁紹奪冀州,王允謀殺董卓的真相

《曹操》蔡文姬、曹操劇照

07 蔡邕之死

蔡邕博學多才,是當時著名的大學者。卻僅僅因為對董卓之死有所動容就被王允下獄。他生前編纂漢史,作靈帝紀以及個人列傳四十二篇。雖然大多毀於後來的戰火,但仍然有詩賦銘文等多篇傳世。蔡邕還是個大書法家。

據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蔡邕受藝於神人,而傳之蔡琰(即其女蔡文姬),琰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王獻之。這麼算來,後世大名鼎鼎的“二王”都是他的徒孫。

蔡文姬同樣多才多藝,擅長文學、詩歌、音樂、書法。諸侯割據後,原本歸降漢朝的南匈奴趁機叛亂,蔡文姬為匈奴左賢王所擄。曹操統一北方後,花費重金贖回,這便是“文姬歸漢”。這樣一對比,也可以看出曹操與董卓、王允之流的天壤之別。

《後漢書·蔡邕傳》記載:董卓聞邕名高,闢之,稱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舉邕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宴,輒令邕鼓琴贊事,邕亦每存匡益。然卓多自用,邕恨其言少從。

蔡邕自然不會忠於董卓,也只是不得已而從之,可這時突然聽到他的死訊,不過是因為過去的個人恩怨而表示了些感嘆,這就觸怒了王允。

這樣的人被王司徒下了獄,包括太尉在內的百官都來求情,請求王司徒赦免蔡邕,使他能夠繼續編寫漢史。而王允卻表現了其虛偽狹隘的一面,在這一點上連董卓還不如。

孫堅斬華雄,袁紹奪冀州,王允謀殺董卓的真相

《三國演義》王允劇照

《後漢書·蔡邕傳》記載: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嘆,有動於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

太尉馬日磾馳往謂允曰:“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邕遂死獄中。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在王允眼裡居然只是一部“謗書” !蔡邕就這樣死在了獄中。大家一看,殺了個跋扈的董太師,又來了個驕橫的王司徒,也都開始心懷不滿,暗流湧動。新一輪的禍亂就這樣又預備上演了。

大概,歷史總是重複著這樣的弔詭,勝利者抓住了失敗者的弱點後一朝掌權,但偏偏又很容易走上了與失敗者同樣的道路。

裴松之評論:蔡邕雖為卓所親任,情必不黨。寧不知卓之姦凶,為天下所毒,聞其死亡,理無嘆惜。縱復令然,不應反言於王允之坐。斯殆謝承之妄記也。

史遷紀傳,博有奇功於世,而云王允謂孝武應早殺遷,此非識者之言。但遷為不隱孝武之失,直書其事耳,何謗之有乎?王允之忠正,可謂內省不疚者矣,既無懼於謗,且欲殺邕,當論邕應死與不,豈可慮其謗己而枉戮善人哉!

孫堅斬華雄,袁紹奪冀州,王允謀殺董卓的真相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張鋒編撰 己亥深冬寫於啟東翠彧軒

作者相關文章參閱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