麴義探祕:敢於打破常規桎梏,開創步兵亦能克騎兵的先河

前面寫了一篇陷陣營的文章,既然寫到了步兵,那麼就不得不提可以和它相提並論的先登死士了。其中的白馬義從做為一支精英騎兵,橫縱北方地區,一生戰績輝煌,結果最後在先登死士手上吃了大虧,從此一蹶不振,間接導致了公孫瓚的滅亡。身為步兵的先登死士是如何戰勝白馬義從這樣的精銳騎兵呢?下面聽嘩嘩君為您詳細解答。

一、先登死士的構成

如何用步兵去抵抗騎兵,自古以來都是個大難題,當然袁紹也不例外,袁紹當時和公孫瓚對戰實際是處於弱勢的,屬於被動挨打的那一方,直接打到袁紹求和,但是公孫瓚仗著手下的白馬義從,直接拒絕了,逼得袁紹只能背水一戰,袁紹手底下的將軍鞠義秘密建立了一支先登死士,沒想到這支先登死士成了白馬義從的噩夢。

麴義探秘:敢於打破常規桎梏,開創步兵亦能克騎兵的先河

先登死士

這兒先說清楚了,“先登”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兵種,本意是先登上城牆的先鋒部隊,“死士”就非常容易瞭解了,就是不懼生死的敢死隊。“先登死士”實際上就是一支精英先鋒部隊,並不是指的某一支部隊。

先登死士能夠戰勝白馬義從,無疑是佔了裝備的利好,有三點是非常重要的,強弩、長矛、戰陣,三者缺一不可,在東漢末年並沒有重騎兵的存在,所以用步兵抵抗騎兵是有可能成功的。步兵戰術運用得當,用巨盾抵禦騎兵的衝鋒,加上遠方用強弩,臨近了就用長矛,就可以給騎兵造成重大傷害。

首先來看看強弩,實際上早在袁紹進駐冀州以前,韓馥掌權的時期,冀州軍就有應用強弩的習慣了,而且部隊當中有很多的人都會使用。據《九州春秋》記述:

“馥遣都督從事趙浮、程奐將強弩萬張屯河陽。”

我們指導弩是一種製作工藝很複雜的裝備,而裝備萬名弩兵可以說是非常豪華的了,袁紹進攻韓馥的時候,韓馥沒有過多的反抗就投降了,所以這一批強弩裝備自然就落到了袁紹手中。但是漢朝邊境有很多的“積射士”,他們的主要裝備就是強弩,而對抗的就是騎兵,而鞠義久住邊疆,所以對於強弩的使用應該是爐火純青了,對付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也是信心十足。

麴義探秘:敢於打破常規桎梏,開創步兵亦能克騎兵的先河

長矛

第二件裝備就是長矛,這同樣是邊疆眾將抵抗北方騎兵的關鍵裝備之一。鞠義也是很瞭解的,這類長矛並不是普通兩米長的長矛,而是有將近五六米的長矛。這般長的長矛當然是不好操作的,所以只有少數出生在關西的人才擅長,鞠義就是在其中的一員。

最後就是戰陣了,鞠義所使用的是前人使用過的陣型,當時漢朝有一位邊疆大將段熲,擺出過一個陣型:

“熲乃令軍中張簇立刃,長矛三重,挾以強弩,列輕騎為左右翼。”

看圖就很明白了,以長矛為核心,前後左右形成一圈的防禦圈,來抵禦敵方騎兵的衝擊,兩方以強弩壓陣,左右以輕騎兵為輔助,這一陣容對輕騎的破壞力還是非常大的,再加上公孫瓚的一時得意忘形,最後才使得先登死士擊敗了公孫瓚的白馬義從。

二、界橋之戰:先登死士一戰成名

界橋之戰可以說是先登死士的成名之戰了,在界橋之戰中,鞠義面對的是久經沙場的白馬義從,而鞠義的手下這些人只有步兵,並沒有騎兵輔助,所以鞠義得換一種方式,來看看他是怎麼安排的:

《英雄記》:“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強弩雷發,所中必倒……瓚軍敗績……瓚殿兵還戰橋上,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

這句很簡單的描繪,事實上數據量挺大,在這裡揭秘了先登死士可以一戰成名的竅門。鞠義的陣容應該是一層巨盾兵在最前邊,後邊是長矛,最終是弩兵。

麴義探秘:敢於打破常規桎梏,開創步兵亦能克騎兵的先河

白馬義從

從上面那句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公孫瓚見到鞠義的人少且沒什麼準備,就想要騎兵去衝擊鞠義的軍隊,這一點公孫瓚就大錯特錯了。白馬義從是一支以協調能力和騎射而出名的部隊,並不是善於衝擊敵陣的重騎兵,可是公孫瓚卻拿著輕騎兵當重騎兵用,這就給了鞠義以擊敗的可能。

麴義的“先登死士”很熟悉白馬義從的作戰風格,架大盾避開白馬義從的第一波衝擊,另外在巨盾中間預置強弩,等白馬義從進到有效射程,一波齊射,這種固定的弩射和白馬義從的騎射是完全不同的,直接導致白馬義從瞬間崩潰。

麴義探秘:敢於打破常規桎梏,開創步兵亦能克騎兵的先河

先登死士統帥:麴義

公孫瓚以及白馬義從為什麼沒有準備,首先是因為這支部隊是麴義暗地裡訓練的,所以公孫瓚並不知道,還當他們是普通步兵,再有就是公孫瓚自己的指揮失策,前期壓著袁紹打,就以為袁紹不行了,驕傲自大,放棄了自己最擅長的騎射,改為衝鋒,導致敗退,被鞠義一路追趕,兩軍隨後在界橋再度交戰,公孫瓚再一次被擊敗,這一戰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可以說是慘敗。

麴義探秘:敢於打破常規桎梏,開創步兵亦能克騎兵的先河

公孫瓚

在此次戰爭中,公孫瓚的整體實力是強於袁紹的,但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輕敵。公孫瓚小看了麴義,沒有利用騎兵的靈活性、騎射的遠程殺傷力等優點,而是直接將騎兵暴露在麴義的強弩有效射程範疇內,遭到巨大的打擊,陣型打亂,潰敗而逃,這也證明了步兵是可以戰勝騎兵的。

三、先登死士結局不甚完美

在界橋之戰後,袁紹見識到了先登死士的厲害之處後,委以重任,比如說張楊以前被匈奴單于所俘,鞠義帶領著先登死士救下了張楊,而且大破匈奴單于;而且參加袁紹平定強盜一事,並且大破強盜。可能麴義性格上有問題吧,經過這一系列的勝利後,就開始膨脹了。

“麴義後恃功而驕恣,紹乃殺之。”

麴義探秘:敢於打破常規桎梏,開創步兵亦能克騎兵的先河

先登死士就是裝備精良的步兵

麴義居功自傲,袁紹本就是容不下人的主,不殺你殺誰,麴義死之後,這支先登死士也就從歷史的舞臺上消失了。實際上大道理非常的簡單,一個軍種的問世必定是那時候的時期所鑄就,既是歷史發展趨勢的反映,也是許多各種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如果沒有公孫瓚的咄咄逼人,也就不會有先登死士的誕生,袁紹在戰勝公孫瓚後,與烏丸、鮮卑交好,獲得了很多的騎兵,先登死士的消失也顯得理所當然了。

總結

先登死士的建立其實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對抗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在白馬義從被擊敗後,先登死士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就是先登死士的悲慘結局。但是這種對戰騎兵的方式是值得認可的,但是卻隨著麴義的死去,這個對戰方式也隨之流逝,如果這種方式能很好的加以改進,那麼後來的匈奴這些,根本不足為懼,也就不會有後來的五胡亂華了。

總的來說先登死士開創了以步兵破騎兵的先河,雖然只經歷了短暫的輝煌就落寞而去,但是卻在歷史中留下了厚重的一筆。


參考文獻:

《三國志》

《英雄記》

《九州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