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抗疫」廣泛運用高新科技手段 護航淋巴瘤患者安康

3月1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與世界衛生組織以多地視頻連線形式共同舉辦分享防治新冠肺炎中國經驗國際通報會,會議通報的八項經驗中,特別提及了廣泛運用高新科技手段這一條。針對這一條經驗,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所長馬軍教授認為,疫情期間,淋巴瘤患者特別適用通過這一手段接受診療,而且他們也是充分利用“互聯網+醫療”等高新科技手段護航淋巴瘤患者的。

「创新抗疫」广泛运用高新科技手段 护航淋巴瘤患者安康

馬軍教授

艱難時刻:既要防感染又要防病情惡化,挑戰嚴峻

馬軍認為,此次疫情給淋巴瘤、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等疾病的患者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尤其對於新診斷、高侵襲性需要化療的患者,需要做骨髓移植的患者,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最早的封路和封城,造成患者出行不便,現在外地患者到來需要隔離兩週才能進入醫院,住院病人只能收治當地居民,這給不少外地尤其是農村地區的患者就診帶來很大困難,他們的後續治療是馬軍最為牽掛的問題。

“按照我們平時的工作量,每個月可以收治1000多名患者,其中白血病、淋巴瘤患者各約500多例次,但是最近一個多月,只收了206位患者。”據他了解,目前全國十大腫瘤研究所基本都不能按時收治病人,“因為疫情防控要求床位要有間隔,一個房間一個病人,我們350張床位數,目前大概只能收100張床位左右。”

雪上加霜的是,侵襲性淋巴瘤患者的化療,以及急性白血病人的化療和骨髓移植手術等基本都停了。惰性淋巴瘤患者和慢性白血病患者非化療口服藥物的獲取和檢查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對於我們血液和淋巴瘤科的醫生來說,在疫情時期會診真的是非常困難。”馬軍說。

主動出擊:“互聯網+醫療”護航淋巴瘤患者

馬軍認為,此次疫情給淋巴瘤、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等疾病的患者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尤其對於新診斷、高侵襲性需要化療的患者,需要做骨髓移植的患者,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最早的封路和封城,造成患者出行不便,現在外地患者到來需要隔離兩週才能進入醫院,住院病人只能收治當地居民,這給不少外地尤其是農村地區的患者就診帶來很大困難,他們的後續治療是馬軍最為牽掛的問題。

“按照我們平時的工作量,每個月可以收治1000多名患者,其中白血病、淋巴瘤患者各約500多例次,但是最近一個多月,只收了206位患者。”據他了解,目前全國十大腫瘤研究所基本都不能按時收治病人,“因為疫情防控要求床位要有間隔,一個房間一個病人,我們350張床位數,目前大概只能收100張床位左右。”

雪上加霜的是,侵襲性淋巴瘤患者的化療,以及急性白血病人的化療和骨髓移植手術等基本都停了。惰性淋巴瘤患者和慢性白血病患者非化療口服藥物的獲取和檢查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對於我們血液和淋巴瘤科的醫生來說,在疫情時期會診真的是非常困難。”馬軍說。

主動出擊:“互聯網+醫療”護航淋巴瘤患者

困難嚇不倒關愛患者的醫務人員。馬軍組織發動專家團隊,放棄過年休假,全身心地投入到戰疫情的鬥爭中。他的團隊第一時間利用“互聯網+”等創新服務模式,解決患者的迫切需求,得到了廣大患者的支持理解和點贊。

“從2月9號起,我們持續不斷地組織了幾百場淋巴瘤、白血病、骨髓瘤、血友病、慢性疾病、臨床研究等主題鮮明的在線講座,其中包括100多場醫生與病人的互動答疑活動和60場醫生教育活動,幫助提升基層醫生的專業知識。期間,白血病和淋巴瘤專題的在線患者共計約25萬人次。其中,最多的一場是28000人,最少的一場是6000人,他們提出了1668個問題,每場大約一個半小時,我們回答了大概1/3的問題。我們又通過手機App、醫生平臺、醫脈通平臺、24小時醫學頻道等平臺進行答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馬軍脫口而出的這些數據也印證了患者的需求是多麼迫切。

針對患者用藥難的“痛點”,馬軍教授團隊除了為患者提供在線診治指導服務外,還積極幫助患者解決用藥難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也是竭盡所能,特別是通過專科聯盟、醫聯體等資源,指導患者在所在地的醫院治療,幫助患者郵寄藥物。目前,網絡平臺已經覆蓋108家醫院,藉助各個地方的資源,幫助不方便的患者,在居住地附近就診、化療。像美羅華這樣的藥物就可以在居住地附近醫院進行輸注,對於患者來講,可以持續用藥,既安全又方便。”

馬軍教授團隊的戰“疫”行動不僅得到了患者的點贊,也得到了同行們的鼎力支持。“沈志祥、朱軍、黃曉軍、王建祥、吳德沛……這些知名教授全都參與了公益活動,這是我們血液病同行共同的責任,也是我們共同的使命”馬軍說。

審核:陳會揚 曹政 閆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