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實現大一統後,為何不入主中原?從這兩點窺見他的小九九

導言:皇太極帶繼承祖上基業,迅速地擴張了清王朝實力,而明王朝此時卻呈現一副日落西山的頹勢。皇太極盤踞東北,滿清八旗兵強馬壯、麾下亦有不少漢人謀士,而本人先後收服朝鮮和蒙古各部,在位期間多次與明朝發生軍事衝突,可卻終生沒有入主中原。這其中固然有經濟、軍事因素的考慮,也不乏民族意識和心理的原因。

大清與明王朝的對壘

滿洲的形勢

17世紀,中國正在醞釀著一次驚天鉅變,由滿洲部組建的清王朝政權逐漸露出鋒芒,一步步蠶食著衰弱的明王朝。努爾哈赤、皇太極帶領滿洲族橫掃東北地區各部落,建立並鞏固新生政權,至此與明朝展開長期的拉鋸戰。努爾哈赤父祖皆喪命於明軍之手,他借報家仇聯合父祖舊部並迅速控制故地赫圖,再經薩爾滸一役退散遼東二十四萬明軍,為他控制東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皇太極繼汗位以後,南征朝鮮,北收蒙古諸部,東向明五次起兵,無一不展示著這位新型民族的領袖的勃勃野心。努爾哈赤建國,命名後金,皇太極繼位後改國號為"大清",大刀闊斧地改革行政體制機構,綜合國力大大提升,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封建政權。

皇太極實現大一統後,為何不入主中原?從這兩點窺見他的小九九

明王朝的形勢

與此同時,明王朝正在走下坡路,積年沉痾已然侵蝕這個龐大政治機器運行的每個部分。 明朝後期,皇帝動輒十幾年不上朝,朝政荒廢不提,直接導致宦官專權,黨派之爭嚴重;吏治腐朽,朝中上上下下大小官員皆職位之便大肆斂財,賣官賣爵。

正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軍隊風氣敗壞,兵將視軍法軍紀為無物,疏於訓練,謊報戰功、冒領糧餉已成常態,更荒謬的是士兵如強盜土匪一般,掠奪百姓;而國庫虧空、糧草缺乏下,對農民實施重稅,重複徵稅。據史料記載,明朝末年為逃稅,鄉村呈現幾乎都無人居住的蕭條景象。明王朝已經爛到骨子裡了,哪怕周公在世,怕也只能喊一句"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皇太極實現大一統後,為何不入主中原?從這兩點窺見他的小九九

苛政亂政、流民遍地,農民起義幾乎成為必然。其中,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一路高歌猛進,攻下洛陽,取了朱家的半壁江山。明與清王朝在東北邊境的戰況一直處於膠著狀態,而李自成自立政權,無疑讓明腹部受敵,明朝同時面對清王朝和農民起義軍,內外困頓,軍心渙散,這是一場必敗之局。

兩相對比,皇太極佔有絕對優勢,卻不入中原,除卻當時時滿洲族的落後的經濟形態和入關前後清王朝內部軍事力量差異,皇太極作為新興首領的民族意識和心理因素也是重要原因。

從民族角度出發,走自己的風格

眾所周知,滿洲族是由建州女真一脈發展而來。建州女真是金朝女真族中的一個分支,一直居住在留在女真一族的發源地,不似宋朝滅亡時遷徙中原、早已漢化的女真一族,完全繼承女真族的文化和民俗


皇太極實現大一統後,為何不入主中原?從這兩點窺見他的小九九

元朝為安撫各少數民族,施行沿舊例管理,建州女真一族仍過著傳統的遊牧生活,跟隨祖先留下的腳步在水草豐美的地方遷徙,以打獵為業,元末明初建州女真在朝廷的組織下離開故土,遷至遼寧東北部。明洪武末年至正統七年,明朝先後設建州左、右二衛,建州女真一族這才被朝廷的統治體系覆蓋。

努爾哈赤可以說是一手促成了滿洲族這個新生民族的形成。

他先是統一建州女真各部落,建立了滿洲族的主體;後大敗等九部聯軍,打出了滿洲族的名聲;最後滅掉葉赫,形成東北全境說同一語言者皆為滿洲族人,滿洲國就此有了雛形。而在此後陸陸續續的戰爭中,滿洲一族隨之不斷融合,最終發展成為大清。從滿洲族建立的過程中可知,近代所說的滿洲族是以建州女真為基礎,在努爾哈赤的不斷征服並融合其他各族形成的的新興民族。


皇太極實現大一統後,為何不入主中原?從這兩點窺見他的小九九

女真族作為滿洲族的主體,勢必沿襲女真族的傳統,同時又有其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獨特民俗,其中最具特色且廣為人知的的是旗袍。在北部寒冷的自然環境下,旗袍不但禦寒而且兼顧日常生活工作的需要,因其樣式獨特,又有很高的實用性,逐漸成為滿洲族的標誌性服飾。皇太極作為新興民族的首領,考慮到本民族文化民俗的傳承,認為留守遼東或許才是對滿洲族最合適的選擇。畢竟金朝前車之鑑,若入關,與漢族幾代通婚,習漢族語言文化,本民族潛移默化為漢族。因此,他從本民族實際出發,以史為鑑,希望滿洲族保持民族獨立性,走適合本民族的道路。

心理因素作祟,小心慎重

  • 對漢族官員的戒備心理

皇太極作為清王朝的統治者和滿洲貴族,任用漢人為官,很大一部分是出於政治形象考慮,因此也就談不上多麼信任漢官,多次在國家大事的決策上駁回漢官的上疏,訓斥漢族謀士,倒逼他們在清王朝的大政方針上禁言。

皇太極甚至對為他籌謀中原,勸他順勢一統天下的漢官,說出懷疑他們勾結明朝之類的誅心之語。


皇太極實現大一統後,為何不入主中原?從這兩點窺見他的小九九

而與此相對的是,皇太極對征服蒙古各部抱有極大的興趣。當時蒙古除察哈爾餘部外,各部已被清王朝逼退至漠北荒蕪之地,朝中多位將領認為此時應該全力攻打明朝,但皇太極卻反對,

他認為蒙古族與滿洲族的風俗習慣和心理相似,比朝鮮、漢人更易於統治。最終兩年後,清王朝的地圖中已囊括蒙古諸部。

  • 對漢族人民的管理難題

皇太極心裡很清楚,按照這樣的形勢發展,縱然不願,滿洲族入關也只是時間問題,因此如何有效管理人口基數大的漢人成為以皇太極為首的滿洲貴族不得不面臨的難題。

皇太極統治下的東北地區約有百萬之眾,漢人佔半數之多。漢人大大小小的反抗從未停止,而且大量流向中原,帶動一些滿人也反抗和離開,給皇太極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五十多萬的漢人尚且如此,更何況一個天下的漢人,若人人高舉復興前朝的旗幟反抗,清王朝的統治何以為繼?

皇太極嘗試在東北漢族聚集地用漢人和搬照明朝政策治理漢人,也大肆屠殺過漢人,可收效甚微。

  • 對先進的漢族文化對落後的滿族文化的衝擊的擔憂


皇太極實現大一統後,為何不入主中原?從這兩點窺見他的小九九

皇太極從滿、漢文化出發,認為漢族文化先進,滿族文化落後,加上漢族龐大的人口基數,滿族極有可能步入關的女真部落的後塵,即使攻打至宋朝都城又如何,數代之後漢化,不留其種姓。所以皇太極對那些極力勸其入關,順應天和大一統的漢官均置之不理。

基於此,滿洲族留在遼東被皇太極認為是最好的選擇,入主中原容易,保持其族群的獨立性和文化民俗傳承是極大的難題。皇太極曾在與袁崇煥的信上言明自己的政治立場,借金被漢族同化的前鑑,他希望以山海關和遼河為界,各自為政,他言明若能如此,此生絕不入關。

皇太極認為蒙古是在漢化的過程中覆滅,所以皇太極十分抵制漢文化,極力恢復滿洲舊俗。他親自下詔,國內的地名、官職名一律改為滿洲國舊稱,並讓境內漢人後嗣全部冠以滿族姓氏,還把金世宗恢復祖宗衣冠制度、督訓騎射風俗的改革視為楷模應用於清

王朝內。除了在日常生活強調滿族特色外, 皇太極還命人編著金、元歷史和啟蒙書籍,以期教化國人。

皇太極號召滿洲貴族效仿金世宗,恢復舊制,抵制漢俗,說明皇太極心目中,要想滿洲千代萬代地傳下去,必須遵循滿族舊制,正如金世宗恢復舊制使金朝中興,後世習漢俗導致亡國。

結語

皇太極終生沒有入據中原,主要是因為其新興民族首領的民族意識和心理,而以皇太極為首的滿洲貴族對漢官的戒備心理、漢人的管理難題之大和對擔憂滿族文化會漢化的種種擔憂困擾著皇太極,讓他在對待明朝的軍事策略上不得不慎之又慎。由此可見,諸多因素迫使皇太極的帝王夢只能止步於關外。


參考文獻:

趙爾巽 《清史稿》

宋濂 《元史》

魏源 《聖武記》

《大清歷朝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