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2位皇帝-皇太極

皇太極),愛新覺羅氏,是後金的第二代大汗和大清第二位皇帝。1626年10月20日至1643年9月21日在位。即位初年號天聰,1636年建立清朝時改為崇德。皇太極早年譯名不定,或作“

黃臺吉”、“洪太極”、“洪太主”、“洪佗始”等,乾隆年間改用現譯,沿用至今。他是後金建立者努爾哈赤(尊為清太祖)第八子,在1626年努爾哈赤逝世後繼承汗位,年號天聰,當時後金的實際統治區域為現中國東北大部及俄羅斯遠東部分地區。在位期間,大力發展生產,持續增強兵力,為後來清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皇太極除了發展實力之外,也不斷髮兵入侵明朝。1636年,遠征蒙古的察哈爾部,被漠南蒙古部落奉為“博格達·徹辰汗”(“天賜聰慧”的可汗,即“天聰”義譯)。同年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在瀋陽稱帝,正式建立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又改女真族名為滿族,定滿語為國語。仿漢制(重用漢人范文程),立百官。此後又以朝鮮國拒絕朝賀為由,大舉南下侵略朝鮮,迫其臣服,將明朝在清朝後方的這一個重要盟友勢力剷除。1643年,皇太極逝世。其弟多爾袞與長子豪格爭奪皇位,最終由第九子福臨(順治帝)繼位,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攝政。廟號

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統稱太宗文皇帝,葬於盛京三陵中的昭陵。

大清第2位皇帝-皇太極

皇太極於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月廿五申時出生。母親孟古哲哲是父親努爾哈赤的眾福晉(一夫多妻多妾制下的妻子)之一,亦是葉赫貝勒納林布祿的妹妹。1603年秋,孟古哲哲生病,想要見她孃家母親一面,努爾哈赤派人去通知這事情,納林布祿沒有同意,九月孟古哲哲去世,皇太極時年12歲。皇太極當了大汗後,尊奉孟古哲哲為孝慈高皇后。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攻而未克,皇太極親臨戰場,目睹了八旗軍最慘痛的一敗。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病死,皇太極繼承汗位。

努爾哈赤病逝之時,身後還有代善、阿拜、湯古代、莽古爾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極、巴布泰、德格類、阿濟格、巴布海、賴慕布、多爾袞、多鐸、費揚果共十五個兒子(長子褚英已遭處死)。而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為何能繼位,各方史籍說法不一。

皇太極繼承大汗位置後與其他三位親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稱為四大貝勒時期。大貝勒禮親王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統稱為“四大貝勒”。

1627年,皇太極親率大軍發起寧錦之戰,再次大敗。他決定繞過關寧錦防線在明朝北方開闢第二戰線。自1629年起多次入塞伐明。在第一次伐明中,他誘使明思宗處死袁崇煥,又仿製紅衣(夷)大炮,並建立現代化炮兵部隊——重軍。皇太極在世時期,將都城瀋陽改名“盛京”。

大清第2位皇帝-皇太極

1635年,皇太極打敗林丹汗,令其遁逃至大草灘(今甘肅境),取得傳國玉璽(原為元朝所有)。漠南蒙古各部向後金臣服,為其上尊號博格達汗。後金的第二代大汗崇德元年四月十一乙酉日(1636年5月15日),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皇太極是1637年,皇太極率軍親自征討不服從後金統治的朝鮮,迫使朝鮮向其臣服;從此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此後,朝鮮的親明派勢力被剷除,大清開始專心進攻明朝。

崇德六年即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帶病急援松錦之戰,史載“上行急,鼻衄不止,承以椀”,馬不停蹄,晝夜兼行五百餘里。在松山大敗明軍,生俘洪承疇,並且令其投降,大大打擊了明軍的士氣。《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駱駝六十六、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此役為後來清朝滅明徵服天下立下基礎。《清史稿·太宗本紀》評價:“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晚間十點皇太極崩逝於瀋陽故宮清寧宮東暖閣內,享年五十一歲。安葬於瀋陽清昭陵(今瀋陽市北陵公園北)。由於死前未立繼承人,其弟睿親王多爾袞與長子豪格爭位不下,彼此陳兵示威。最終多爾袞獨排眾議,擁立莊妃的六歲兒子福臨,是為清世祖,改元順治。

後來順治帝諡皇太極為文皇帝,廟號太宗,統稱太宗文皇帝皇太極在一方面重用投奔後金的漢族官員為自己的智囊團;而在另一方面,皇太極多次強調國語騎射,是防止滿洲人受到“服漢人衣冠,盡忘本國語言”薰染(《清太宗實錄》 卷三四 崇德二年四月丁酉),危及滿洲民族政權的長遠存在;為此,皇太極反覆告戒滿洲貴族,應恪守滿洲衣冠和善於騎射的風俗習慣云云,還多次下“上諭”強調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