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实现大一统后,为何不入主中原?从这两点窥见他的小九九

导言:皇太极带继承祖上基业,迅速地扩张了清王朝实力,而明王朝此时却呈现一副日落西山的颓势。皇太极盘踞东北,满清八旗兵强马壮、麾下亦有不少汉人谋士,而本人先后收服朝鲜和蒙古各部,在位期间多次与明朝发生军事冲突,可却终生没有入主中原。这其中固然有经济、军事因素的考虑,也不乏民族意识和心理的原因。

大清与明王朝的对垒

满洲的形势

17世纪,中国正在酝酿着一次惊天巨变,由满洲部组建的清王朝政权逐渐露出锋芒,一步步蚕食着衰弱的明王朝。努尔哈赤、皇太极带领满洲族横扫东北地区各部落,建立并巩固新生政权,至此与明朝展开长期的拉锯战。努尔哈赤父祖皆丧命于明军之手,他借报家仇联合父祖旧部并迅速控制故地赫图,再经萨尔浒一役退散辽东二十四万明军,为他控制东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皇太极继汗位以后,南征朝鲜,北收蒙古诸部,东向明五次起兵,无一不展示着这位新型民族的领袖的勃勃野心。努尔哈赤建国,命名后金,皇太极继位后改国号为"大清",大刀阔斧地改革行政体制机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封建政权。

皇太极实现大一统后,为何不入主中原?从这两点窥见他的小九九

明王朝的形势

与此同时,明王朝正在走下坡路,积年沉疴已然侵蚀这个庞大政治机器运行的每个部分。 明朝后期,皇帝动辄十几年不上朝,朝政荒废不提,直接导致宦官专权,党派之争严重;吏治腐朽,朝中上上下下大小官员皆职位之便大肆敛财,卖官卖爵。

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军队风气败坏,兵将视军法军纪为无物,疏于训练,谎报战功、冒领粮饷已成常态,更荒谬的是士兵如强盗土匪一般,掠夺百姓;而国库亏空、粮草缺乏下,对农民实施重税,重复征税。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为逃税,乡村呈现几乎都无人居住的萧条景象。明王朝已经烂到骨子里了,哪怕周公在世,怕也只能喊一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皇太极实现大一统后,为何不入主中原?从这两点窥见他的小九九

苛政乱政、流民遍地,农民起义几乎成为必然。其中,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一路高歌猛进,攻下洛阳,取了朱家的半壁江山。明与清王朝在东北边境的战况一直处于胶着状态,而李自成自立政权,无疑让明腹部受敌,明朝同时面对清王朝和农民起义军,内外困顿,军心涣散,这是一场必败之局。

两相对比,皇太极占有绝对优势,却不入中原,除却当时时满洲族的落后的经济形态和入关前后清王朝内部军事力量差异,皇太极作为新兴首领的民族意识和心理因素也是重要原因。

从民族角度出发,走自己的风格

众所周知,满洲族是由建州女真一脉发展而来。建州女真是金朝女真族中的一个分支,一直居住在留在女真一族的发源地,不似宋朝灭亡时迁徙中原、早已汉化的女真一族,完全继承女真族的文化和民俗


皇太极实现大一统后,为何不入主中原?从这两点窥见他的小九九

元朝为安抚各少数民族,施行沿旧例管理,建州女真一族仍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跟随祖先留下的脚步在水草丰美的地方迁徙,以打猎为业,元末明初建州女真在朝廷的组织下离开故土,迁至辽宁东北部。明洪武末年至正统七年,明朝先后设建州左、右二卫,建州女真一族这才被朝廷的统治体系覆盖。

努尔哈赤可以说是一手促成了满洲族这个新生民族的形成。

他先是统一建州女真各部落,建立了满洲族的主体;后大败等九部联军,打出了满洲族的名声;最后灭掉叶赫,形成东北全境说同一语言者皆为满洲族人,满洲国就此有了雏形。而在此后陆陆续续的战争中,满洲一族随之不断融合,最终发展成为大清。从满洲族建立的过程中可知,近代所说的满洲族是以建州女真为基础,在努尔哈赤的不断征服并融合其他各族形成的的新兴民族。


皇太极实现大一统后,为何不入主中原?从这两点窥见他的小九九

女真族作为满洲族的主体,势必沿袭女真族的传统,同时又有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民俗,其中最具特色且广为人知的的是旗袍。在北部寒冷的自然环境下,旗袍不但御寒而且兼顾日常生活工作的需要,因其样式独特,又有很高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满洲族的标志性服饰。皇太极作为新兴民族的首领,考虑到本民族文化民俗的传承,认为留守辽东或许才是对满洲族最合适的选择。毕竟金朝前车之鉴,若入关,与汉族几代通婚,习汉族语言文化,本民族潜移默化为汉族。因此,他从本民族实际出发,以史为鉴,希望满洲族保持民族独立性,走适合本民族的道路。

心理因素作祟,小心慎重

  • 对汉族官员的戒备心理

皇太极作为清王朝的统治者和满洲贵族,任用汉人为官,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政治形象考虑,因此也就谈不上多么信任汉官,多次在国家大事的决策上驳回汉官的上疏,训斥汉族谋士,倒逼他们在清王朝的大政方针上禁言。

皇太极甚至对为他筹谋中原,劝他顺势一统天下的汉官,说出怀疑他们勾结明朝之类的诛心之语。


皇太极实现大一统后,为何不入主中原?从这两点窥见他的小九九

而与此相对的是,皇太极对征服蒙古各部抱有极大的兴趣。当时蒙古除察哈尔余部外,各部已被清王朝逼退至漠北荒芜之地,朝中多位将领认为此时应该全力攻打明朝,但皇太极却反对,

他认为蒙古族与满洲族的风俗习惯和心理相似,比朝鲜、汉人更易于统治。最终两年后,清王朝的地图中已囊括蒙古诸部。

  • 对汉族人民的管理难题

皇太极心里很清楚,按照这样的形势发展,纵然不愿,满洲族入关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管理人口基数大的汉人成为以皇太极为首的满洲贵族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皇太极统治下的东北地区约有百万之众,汉人占半数之多。汉人大大小小的反抗从未停止,而且大量流向中原,带动一些满人也反抗和离开,给皇太极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五十多万的汉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天下的汉人,若人人高举复兴前朝的旗帜反抗,清王朝的统治何以为继?

皇太极尝试在东北汉族聚集地用汉人和搬照明朝政策治理汉人,也大肆屠杀过汉人,可收效甚微。

  • 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对落后的满族文化的冲击的担忧


皇太极实现大一统后,为何不入主中原?从这两点窥见他的小九九

皇太极从满、汉文化出发,认为汉族文化先进,满族文化落后,加上汉族庞大的人口基数,满族极有可能步入关的女真部落的后尘,即使攻打至宋朝都城又如何,数代之后汉化,不留其种姓。所以皇太极对那些极力劝其入关,顺应天和大一统的汉官均置之不理。

基于此,满洲族留在辽东被皇太极认为是最好的选择,入主中原容易,保持其族群的独立性和文化民俗传承是极大的难题。皇太极曾在与袁崇焕的信上言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借金被汉族同化的前鉴,他希望以山海关和辽河为界,各自为政,他言明若能如此,此生绝不入关。

皇太极认为蒙古是在汉化的过程中覆灭,所以皇太极十分抵制汉文化,极力恢复满洲旧俗。他亲自下诏,国内的地名、官职名一律改为满洲国旧称,并让境内汉人后嗣全部冠以满族姓氏,还把金世宗恢复祖宗衣冠制度、督训骑射风俗的改革视为楷模应用于清

王朝内。除了在日常生活强调满族特色外, 皇太极还命人编著金、元历史和启蒙书籍,以期教化国人。

皇太极号召满洲贵族效仿金世宗,恢复旧制,抵制汉俗,说明皇太极心目中,要想满洲千代万代地传下去,必须遵循满族旧制,正如金世宗恢复旧制使金朝中兴,后世习汉俗导致亡国。

结语

皇太极终生没有入据中原,主要是因为其新兴民族首领的民族意识和心理,而以皇太极为首的满洲贵族对汉官的戒备心理、汉人的管理难题之大和对担忧满族文化会汉化的种种担忧困扰着皇太极,让他在对待明朝的军事策略上不得不慎之又慎。由此可见,诸多因素迫使皇太极的帝王梦只能止步于关外。


参考文献:

赵尔巽 《清史稿》

宋濂 《元史》

魏源 《圣武记》

《大清历朝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