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和今法是書法老師經常提起的概念,到底它們的區別是什麼?

龍門四品


為什麼說書法所謂的“法”都是針對楷書、行書、草書的?這是因為,唐代以前的書法,沒有嚴格統一的書體,到底要學什麼書體,大家不是很清楚。但是,唐代以後,楷書就是統一的書法字體,所以,大眾化學習書法規範是從唐代以後開始的。楷書是標準字,行書和草書是楷書的輔助書法。因此,所有的書法技法,藝術情趣,都是建立在這樣一個書法體系之中的。

  • 《萬歲通天帖》王志的《一日無申帖》

所有的書法技法,也只適合這樣一個書法體系。

我們現代書法家提出一個“魏晉用攪轉”,“唐代用提按”這就是所謂的古法和今法吧?那麼,更古老的書法隸書、篆書是用什麼筆法呢?古法到底要古到什麼年代?這是不明確的。

我看到一個朋友回答這個問題,居然說書法是從甲骨文到楷書的書法,你也不想想,甲骨文書法能與楷書是一樣的筆法結構嗎?

我們現代書法家喜歡引進現代邏輯思維學習書法,這個沒有錯,但是,不等於邏輯不會出錯。漢字書法的規律,還在研究的路上。我們應該針對問題,找出規律,尋找符合中國所有筆法的共同規律來。給書法學習帶來一個清楚邏輯。

書法的筆法和結構是漢字的共同規律,古人也早已發現這些規律了,例如,最早歐陽詢提出了《筆法結構36法》,趙孟頫提出“用筆為上”這些都沒有錯,也都是書法的核心問題。

那麼,現代書法家提出的“攪轉”也好,“提按”也好,都是把書法的核心聚焦在用筆問題上的書法學習觀點。千里馬認為,這是沒有錯的。問題就在於,到底攪轉和提按是不是古今筆法的區別呢?我們還是看看經典書法家的作品,做一些具體的比較。

南朝王志的《一日無申帖》就是王羲之後代的作品,這個書法是唐代以前的書法,當時,還不是全國各地都使用的書法,但是,卻是王羲之書法體系的延續,也是後來的魏晉書風。所以,《一日無申帖》按照某些人的觀點應該是一個用“攪轉”筆法寫出來的書法作品。

我們看其中的局部“故造遲敘”這四個字,我們從哪裡看得出來是“攪轉”,哪裡是提按?真的有區別嗎?例如“造”這個字,“告”的第一筆還保留著隸書的筆意呢!幾次用筆轉折,都是有提按的。

我們再看看米芾的作品,是如何用筆的。


這是米覅的書法名作《硯山銘》,我們看看,米芾的筆法,哪些的攪轉,哪些是提按寫出來的?

如果按照現代書法家的理論,到底誰是古法?我們知道,書法的基本體系,也就是唐代以後的楷書行書草書這個體系的筆法,都是來自於王羲之魏晉筆法系統的。在王羲之書法系統,最早的筆法,依據我們嚴格的考證,應該屬於鍾繇,這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我們現在能夠發現的最早的楷書,大體上是在三國時代的東吳,例如《長沙走馬樓》的木牘墨跡,已經有明確的楷書、行書筆法了,考慮到這是低級官員的書法,那麼,像鍾繇的《宣示表》這樣的書法作品,完全可以產生在魏晉時代。

  • 三國東吳時代楷書《長沙走嘛樓》木牘

那麼,鍾繇的筆法有“攪轉”嗎?根本沒有?完全是提按寫出來的。事實證明:書法發展到隸書時代,用筆就自然產生了“提按”的筆法。

提按筆法的使用,卻是是古代書法用筆的一次偉大的革新。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隸書的變化是有起伏變化的,而篆書的筆畫是沒有起伏變化的,所以,篆書就基本上沒有提按用筆的問題。


為什麼說篆書沒有提按用筆?因為篆書的筆畫是勻稱的線條,不需要提提按按來寫,但是,隸書如果沒有提提按按的用筆變化,就無法產生筆畫的波折變化。這就是中國書法史上一次巨大的用筆革新。自從有了提按這種筆法,就會產生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那麼,到底什麼是提按?如果我們從理論上講,提按最早是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提出,而詮釋提按,是現代書法家才提出的,但是是實踐上呢?早在漢代已經普遍實踐了,你不覺得我們我們的“理論”太滯後了嗎?


  • 米芾尺牘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作字須提得筆起,稍知書法者,皆知之。然往往手欲提,而轉折頓挫輒自偃者,無擒縱故也。擒縱二字,是書家要訣。有擒縱,方有節制,有生殺,用筆乃醒;醒則骨節通靈,自無僵臥紙上之病。”董其昌所謂“稍知書法者,皆知之”太意味深長了:提按本來就不是什麼書法秘訣。

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說:“辨按尤當於起筆處,辨提尤當於止筆處。書家於'提按’二字,有相合而無相離。”

事實上,董其昌提出的“提按”如米芾的“八面出鋒”都是書法家自己的用筆體驗,或者是個人的一點“頓悟”而已。但是,不幸被董其昌的“提按”把現代書法理論家給喚醒了,所以,就認為,用筆在提按。那麼,我們真的對提按就認識的那麼清楚嗎?像劉熙載在《藝概•書概》所言只是起筆收筆而已?


  • 米芾《虹縣詩帖》單字放大

這就是對筆法邏輯的認識的了。事實上,提按從邏輯上來說,主要是筆畫粗細變化的控制而已,這是提按用筆的核心問題。而提按,主要在順鋒的情況下。如果筆鋒要改變方向,那麼,就不是“提按”,而是“調鋒”。現代書法家,把調鋒當作“攪轉用筆,這又是一個邏輯錯誤!因此,所謂的古今筆法,攪轉和提按,實際上是混亂的用筆認識而已!

我們繼續分析提按。前面我們說過,提按不是什麼神秘難懂的用筆,就像董其昌所說,寫過字的人都知道的。

而問題就發生在調鋒這個地方了。調鋒要不要提按?是不是提按?”千里馬的回答是非常肯定的。當然是提按!

那麼,既然調鋒也是提按,這不是與”古代“的攪轉是一回事嗎?當然也可以認為是一回事。但是,你不要忘了,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要”調鋒“,也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要提按。

調鋒只發生在改變用筆方向是時候,例如,起筆、收筆調鋒發生的可能性最大。都是,行筆就沒有調鋒了,只有提按。

所以,我們看得很清楚了:儘管調鋒也是一個提按動作,目的和任務與調整筆畫粗細無關,只與改變用筆方向有關,所以,我們就不要把用筆的兩個必要性給混為一談了。這就是順鋒用筆攪轉(調鋒)與提按(粗細)的區別,它不存在古與今的問題,但是,存在用筆規律問題。即:用筆改變方向必須調鋒(攪轉),改變筆畫粗細必須提按(而不是攪轉)。

我們現代書法家最大的書法發現就是”筆法三段論“。即:所有筆畫都是由起筆、行筆、收筆構成的。這個規律概括了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所有書法字體。

包括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而我們所謂的書法筆法,僅僅是針對楷書、行書、草書而言的,所以,古代書法用筆的理論,就不是那樣完美。”書法三段論“才是一個真正完美的書法理論。

根據書法三段論看,在不同的書法體系裡,起筆、行筆、收筆的用筆是不一樣的。例如篆書的行筆就沒有明顯的提按,因此,提按對篆書就不太具備提按理論的概括性。而篆書的起筆和收筆是有提按的,但是,又不是調鋒,或者不像楷書裡的調鋒那樣典型和突出。


千千千里馬


顧名思義,“古法”就是古人寫字的方法。同樣,所謂“今法”就是今人創造的新思維、新概念。

書法到了現在,已發展形成無變不成書的時代。將來不知會變成什麼樣,或許又迴歸於象形文字、甲骨文字等。有可能“變法”,王八樣的墨團、蟹爬式的結體、蛇行的章法。一切皆有可能,總會有一些人給你驚訝,恨不得自己是馬良再世。

當然也有象樣的,在有深厚古法技巧上,探索新的方向,讓書法的語言更加豐富,更適應時代,也更適應當下大眾的審美觀點。我更推崇精通古法,古人的字很美,格局更高。

古法和今法怎樣適時交替、融合才是今人要做的,才能給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財富。


傳承書道袁建華


書法沒有“古法”“今法”之稱,所謂“概念”都是那些不懂法者,裝飾自己無知而精編的的糊話。

書法之“法”從學習層面講,只是懂法與不懂法之分。





零翁柳培琪


書法有很高的技術要求,書法之所以令人著迷 ,是因為筆畫通過技術處理之後,呈現出各種美感元素供人捕捉欣賞,而書法的技術,主要就是指筆法。

一說起筆法,大家喜歡就說筆法有古法有今法,其實這樣區分是不適合的。古人的書寫狀態我們已不可再見,於是他們(古人)的筆法就披上了神秘色彩,而且今人覺得,無論怎麼寫也寫不出古人所書的那個味,關於書法秘笈就有了想象的發揮,加上書籍上確有記載著精英家族階層內部流通著特有的筆法,於是,一句古法就概括過去了。

筆法分古今,實際上只是籠統的一筆帶過的說辭,如何古法?今法又是啥?如何代表?如何不同?能混搭否?這些都沒有答案。書法是具體的技能,可以說是手工活,先別想著往藝術上靠,沒有經過筆法磨鍊的手,說代表了書法藝術只能是意淫。如此具有技術屬性的書法,說筆法還是以其內裹容質來展開更合適,以時間來列示筆法不是一個可以延伸繼續起點!

【書法傳密】敏感書法,致力發掘與開發中國書法書寫技術,以筆法技術本體特性把書寫筆法分為兩系列——平流系及環流系。知道其中的劃分原理可對書法學習起碼能夠達到事半功倍助推。

筆法分古今,它們的區別是什麼?就是它們體現的書寫的本源性和導引性不同,什麼是本源性?——書寫力量出發建立的發力鏈;什麼是導引性?——書寫力量的牽制與推送。


書法傳密


古法,顧名思義,古人的法則,可多學草訣歌,書譜,蘭亭序,聖教序,外拓內yan,方圓,逆鋒順鋒,絞轉等等筆法,而所謂今法,我想最起碼通曉熟稔古法基礎上,創新,但也要有法度,不然怎麼稱今法











加龍啊


所謂古法,就是我們一直追摩的原帖技法,基本上特指楷書,歐顏柳均屬古法,趙已經不是古法,今法應當趙體集大成者,以後的楷書技法基本沒有突破趙體的窠臼。館閣體就是今法的最基本表現形態,廣泛用於官方的文書和科技考試。後來學歐體的姚孟起、黃自元,現代的田英章、盧中南,其實都是用的館閣體技法。這也是他們寫歐體不像的原因。行草基本不談今法古法,因為毛筆的特性,幾千年來已經被古人研究到極致,因此各種技巧已不能創新。所謂醜書的書寫技法,其實已經是古人擯棄的病筆敗筆,更談不上創新了!





竇國書法


古法人和今法人是一樣在學術,文化,社會到全在一種概念!人生定人?把藝術建在人定生人。




關寶龍


所謂古法就是筆法還不完善時的書寫方法!因為古時候還沒有桌子,椅子,都是席地而坐。書寫方法簡單,縱橫勢。即使以後有了桌子,也是跪著,桌子很矮。

唐朝以後,桌子慢慢高了,也有椅子了,書寫方法開始圓轉起來,為了書寫方便,其實大多數學書法的人都考慮不到這一點。理解不了魏晉以前的書寫方法。



崑崙飛廉


書法只有一種法——古法,並無今法!這位提出“今法”的老師自己還沒弄明白書法之法豈不誤人子弟???

老朽來講一講為什麼說:書法只有古法而無今法。

書法之法(古法)指的是:我們的祖先從造字開始歷經3000多年的書寫實踐,總結出來的最佳的漢字書寫方法,它包括如何用筆(筆法)、如何用墨(墨法)、如何佈局(章法)、如何把字寫的更端莊(字法)。對這四種方法都能掌握並能靈活運用者,才算是懂得了書法。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是元代書法家趙孟頫語錄。他強調了“書法以用筆為上、筆法千古不易”,也就是說:筆法為上,是永遠不可改變的。其實墨法、章法、字法都是筆法的輔助方法,如果筆法不能嫻熟掌握,其他輔助方法沒有任何意義,就好像:我們要做紅燒肉,油鹽醬醋花椒大料都備齊了,就是沒有肉,佐料有用嗎?

為什麼經常會有人認為“突破”即可創造“今法”呢?這是一個無知的誤解。藝術需要創新和突破,大多數人認為創新就是開創了“新法”,其實不然,創新和突破,只是在古法基礎上,對個人書法認知習慣的創新和突破,對個體有了改變,並沒有改變古法。古法,是無數書法家在過去的3000多年時空裡,嘗試了我們試圖嘗試的一切,最後優存劣汰,才留下了最精湛的書寫方法,請問哪位能改變?對自己個性風格的改變是可以做到的,但絕不是改變了自己的風格就創造了“今法”。

如果您覺得老朽的答案靠譜,請關注“張慶濤中國書法家大課堂”,謝謝。


張慶濤中國書法大課堂


古法與今法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首先說古法,是指古人給我遺傳下來傳統經典藝術。今法是指今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這是指規範的習作之路,特別強調的今法,還有許多江湖、醜書大家,這也是當今書壇的一個顯著特點,這些垃圾何時才能清理出去?值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