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和信念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

非假追真


概念,是語言表達最重要的成分。沒有概念,我們就得用一大堆語言描述一個事情。針對這個問題,先哲們發明了邏輯學。如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中國古代公孫龍、惠施的“名學”。他們告訴我們如何把一籮筐事物統歸在一個詞、名之下,如把牛馬羊等等同歸於“動物”名下。在哲學上叫抽象。一個人思維水平的高低直接與抽象能力相關。但是,如果太抽象了讓人聽不懂怎麼辦?不用擔心,有辦法。比如,人是不是動物?當然是。可不能和豬馬牛羊沒有區別稱呼吧!在此情況下,邏輯學根據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把概念做出“屬”和“種差”的區分。“動物”是“屬”,人是“種差”,大概念之下有小概念。據此,亞里士多德把人這個概念定義為“人是理性的動物”。

說到此我們就不難看出“信仰”和“信念”的區別不過是“屬”與“種差”的關係,即大概念和小概念的關係。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就是一個“信”字,表示對認識對象的確認無疑。不過,從外延上講,這個“信”所涵蓋的範圍是不一樣的。信仰往往看到最終的目標,也稱為“終極關懷”,如宗教。而信念則相對較遠的目標,如政治理念。前者是超理性的範圍,後者是理性的範圍。前者不需要理性推理、不得懷疑,否則就不是信仰。後者必須則經過人的理性判斷為真才相信,要有一個學習、思考的過程。

經過這番邏輯原理分析對這兩個概念還有疑惑的話,只能舉例說明了。我們可以把信仰比作一個遙遠的家,把信念比作回家路上的驛站。


Kant孟


信仰與信念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

“信念”與“信仰”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釐清二者之異同,不僅具有學理上的價值,而且對我國當前的理想、信念、信仰教育以及“四信”(信仰、信念、信任、信心)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信仰與信念的區別如下:

1、就對象而言,信念的對象較為具體,信仰的對象則較為抽象,具有整體性。因此,信念是多樣的,而信仰往往是一元的。 信念是人們對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質、狀態、功能和變化等方面堅信不移的判斷或命題。也就是說,當人們對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質、狀態、功能和變化等不僅有所肯定、斷定或相信,而且形成了一個在主體看來毋庸置疑的判斷或命題時,就形成了人們的信念。所以,信念總是表現為一定的觀念、概念、定理、公理等,具有具體性,因而也具有多樣性。在各門學科中,都有一些這樣的信念,如數學、力學、化學等。 離開這樣一些信念,就形成不了科學。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一系列這樣的判斷、觀念、斷定,正是這些判斷、觀念、斷定,才使得人們能夠做出選擇,能 夠生活下去。 與信念相比,信仰則涉及人類生活的整體,涉及人們精神生活的最高領域。“信念往往是針對具體事物的,當它上升為對宇宙人生總體性和普遍性的觀念和態度時,信念就成為信仰。因此,信仰是一種整體性的精神活動,它以人的最高信念為核心,形成完整的精神導向,並調動各種精神因素為它服務。 就信仰的客體或信仰的對象來說,自古以來,人們所信仰的上帝、神靈、神仙、佛祖、天使,先知、天堂地獄、因果報應、理想社會、美好主義等,無不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並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居於主導和統攝地位,從根本上影響和支配著人的所有其他信念。 信仰是人類意識對包括宇宙背景在內的生存條件、生存歷史、生存結局的全面審視與反思,是對自身與外界關係的自覺體認與主觀調整,是人類的最高意識形式。作為人的精神支柱,信仰支配著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活動。 信仰體現著人對人生和社會的價值理想的建構或最高價值的承諾,融繫著人對 精神家園和終極關懷的尋覓,因而它在根本上影響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活動,凝聚和整合著人的世界觀、社會歷史觀和人生觀。它站在價值觀的最高處,又像人生海洋彼岸的燈塔,照亮並指引著人類的各種具體的價值生活。

2、就主體而言,信仰比信念更具有景仰、敬仰、虔誠等情感因素。 信仰比信念更高一層次,這種更高突出表現在主體對信仰對象的更加虔誠、篤信、景仰、敬畏等主觀層面。從字面上看,信仰和信念在主體的內心情感中的表現也是不一樣的。“信念”之“念”重在對某對象的相信,這種相信表現為人們的觀念、概念、論斷,往往具有對理性、實證性、科學性的訴求,帶有更多的認知成分。而“信仰”除了相信、篤信,更突出的還在於“仰”,在於人們對信仰對象的仰慕、崇敬、敬重、景仰、敬仰,包含著期盼、嚮往、追求,令人們心馳神往、身心相許。《說文解字》中對“信”、“仰”的解釋是:“信。誠也。從人言。“仰,舉也。從人,從印。”合而言之,信仰是指人們對某一對象的相信達到了“敬 仰”的程度。“信”主要包含的是認知成分,“仰”主要包含的是人的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信仰承負著人的知情意的高度統一。信仰是主體超越現實、超越自我、追求最高價值的自我意識,是對具有最高價值的對象高度信服、景仰、嚮往、追求,並以之統攝自己的精神生活,作為自己的精神寄託的思想傾向,是主體對終極價值的追求。

3、就表現形式而言,信念較多地表現為理性的概念、判斷、推理,多在經驗和先驗範圍,而信仰則更多地表現為非理性的形式,多在不需實證也難以證實的超驗領域。 信念往往需要通過判斷或命題表現出來。它不僅有其感性的基礎,而且有了理性判斷的性質。信念常常以經驗為基礎。在人們的生活和實踐活動中,經歷過並被驗證過的經驗判斷,對人們的生活來說顯得十分重要,和人們的行為選擇密切相關,特別值得相信和恪守的認定和態度,就會在人們的意識中昇華為人的信念。就個體來說,信念也可以是先驗的,即先於經驗而存在的。比如,在數學、力學、化學等自然科學中。很多原理、定理、公式、概念、判斷、推理被個體所接受並篤信,並不是來自他自己的經驗。信念較多地表現為理性的概念、判斷、推理,這些構成了人們自覺堅持的思想觀點,是人們進行生活的思想原則。人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社會、靈與肉、義與利、生與死、理想與現實等關係 時,會形成一系列的信念,這些信念的公共作用構建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規範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和實踐導向。 如果說信念具有更多的認知特性和實證訴求,那麼,信仰則多是對某些非實證的事物所持有的堅信不移的態度;如果說信念的形成和表現形式具有更多的經驗特徵和先驗性質,那麼,信仰則更多地具有先驗特徵和超驗性質。所謂“超驗”,就是超越人們的經驗和經驗能力,是人們感覺不到的、體驗不到的。比如,人們沒有體驗到死亡,卻堅信人有生必有死。一些人從沒有也永遠不可能見到老天爺、上帝、鬼神、天堂地獄、來世⋯⋯卻堅信這些是存在的,並對自己的生活目標、生活態度、人生道路的選擇產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響。 如果說,信念是人們自覺堅持的思想觀點,是人們進行行為選擇的思想原則,那麼。信仰則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社會、人生的總體上的先驗的、超驗的把握,這些把握具有最高的價值指導性質和終極關懷的意蘊。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信仰的根本問題或本質是一種生活價值導向問題。對社會而言,它通常表現為某一社會、民族和社群所選擇並確定的以一貫之的價值理想和終極目標,有著鮮明的社會意識形態特性。對個體而言。它總是顯現為某一特殊的成熟個體在其生活實踐中所選擇並堅信不移的主導價值觀,對其言行有著支配性和決定性的影響。 【親愛的朋友,這裡期待你的精彩評價......歡迎你留言、互動、點贊、關注、收藏、轉發,更多精彩分享給你】



思維技術


信仰是一種精神寄託,是一種精神安慰,是一種精神力量,總之是人們的精神需求。

信念是對未來,對事物的一種預期和判斷,對指導具體實踐活動有著重要意義。

人們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需求,精神需求是高層次的需求。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十分艱難和困苦,充滿了無奈和恐懼。又有無限的憧憬。既需要行動能力,也需要精神支柱,才能更好奔向未來。

人類社會經歷了漫長的迷信和宗教時期,這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人類從矇昧,幼稚無知走向成熟,至今,在大自然面前仍然充滿了許多的無奈。

信仰因愚昧,無知,迷信而產生,有群體性。以崇拜,仰慕,追隨為主要特徵。迷信時期人們崇拜巫師,宗教時期人們崇拜宗教領袖或聖人。進入了文明社會,人們崇拜的是領袖和主義。因為人們需要組織和團結的力量,人無頭不走。

信念受信仰的影響,但主要是根據經驗和知識作出的理性判斷,對現實有直接的具體的指導意義。

人們懼怕死亡,經驗告訴人們都要死亡,就無可奈何地接受了,這就是信念。死後有的說上了天堂,有的說是下了地獄,有的說是成了鬼神,誰也沒有這種經驗實踐。但是人們還是相信,因為人們有這種精神需求。 宗教認為有來世,修不了今生就修來世,使很多人活了下來。人們在面對死亡的時候相信有來生也會減少痛苦。這個事例可以說明什麼叫信念,什麼叫信仰。

現實生活充滿了艱辛和苦難,但人們希望生活會越來越美好。憧憬世界大同,共產主義。併為此而前仆後繼,義無反顧的鬥爭,自己實現不了,就寄希望於下一代。

可見人們多麼需要精神的寄託和力量,信仰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每個人都有信仰,只是信仰不同罷了。


老梁139490047


信仰與信念本質上沒啥不同!都是人文工具影響下的人文捕獵的思維動力。

捕獵生產需要肢體運動去消耗自然自身能量代謝完成您需求的最終結果。

支配肢體去勞動生產的是大腦思維裡面被社會薰陶的利益派發方式。這就是所謂信仰與信念的初始。

懂得!給個贊!


在此基礎上,利益集團開始宣傳鼓動洗腦奴役信眾,信眾,為了所謂信仰信念赴湯蹈火不惜犧牲生命,愚蠢至極。

活好自己!愛自己,愛家人!足夠了!宗教黨派甚至國家不是用來愛的!它們只是服務您生存的工具!它們做不好就讓它們滾蛋!

別再玩這些無恥的社會名詞奴役自己了。

對不!

對不對!您都批判兩句。

筆者:張維營。


盈博天宇


信仰是分化信念的。

倆者不可同日而語。

信仰是整合有相同信念的人然後讓他們信念缺失。

最終走向滅亡,降低滅亡成本。

萬物終將滅亡。

但有些人很不甘心。

所以賜予信仰予以背叛。

信念缺失之後,死了也就是塊臭肉。

不汙染環境,還自得其樂。

假設手拿核按鈕的人沒有信仰。

這是一種多麼大的危險?

一念無明按了怎麼辦呀?江山永固美人老去。這可是血淋淋的現實!

所以信仰就是怕短命的人類把他家花園炸個稀巴爛。賜予人類的保障。

所以麼

中國人是不應該有信仰的。

中國有近乎無限的歷史和積累。

現實早就昭昭如大日,三教九流都告訴你了。

自個搞個週期釋放創造力和破壞力得了。

不用別人規定。

只有不好學的人才有信仰。

我們都是迷信的。

太多了捋不過來。

那本書都夠捋一輩子的。

-

看了回覆,的確。

有信仰是好事。

信仰多是眾力,能很好的規範個人行為,使之符合特定性狀預期。

但絕對需要信念支持😁

嘴上說說沒什麼用

要刻骨銘心

致力於行。

給自己貼標籤也有一定用處

力行方是初中

高中課文還記得幾部?


哦發發發


一個好問題

“信仰”與人性有關,人們總是不滿現在的“我”和“世界”,總是希望“未來的我”比“今天的我”更好。於是我們開始信仰,“信”即“希望”,“仰”即“上蒼”,雨露與陽光。從“送子娘娘”到“財神”。一個沒有希望的社會,一個視個人與虛無的社會,一個盼望上面的陽光的社會(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只有信仰。

“信念”這個詞誕生於路德神父的《九十五條政綱》。一切經過大腦 一切經過理性,“念”即理念。

路德以後,啟蒙的含義就是“讓信仰穿過理性”,如果可以存在,用黑格爾老師的話“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性的,凡是合理性的都是現實的”。

因此,我們的信仰是否經過理性的考辨,我們的理性是否以信仰為支撐。

這是一個哈姆雷特的問題:生存還是毀滅!


偶然一會ABC


看了幾個回答,其實並沒有說明兩者的本質區別,信仰和信念有很大的不同。

信仰一般指對某種事物或者宗教的信奉和敬仰,是一種向上的仰視,無視證據的無條件的一種“相信”,它體現的是一種固執!再這種情況下,必然導致一種崇拜,必然導致一種自我的迷失,因此,本質上講,信仰是一種迷信。

如果說信仰是一種仰視,那麼信念就是一種遠視!即一般指對未來發展的一種堅定的“相信”,這種相信雖然有固執的成分,但確是有理性成分的,所謂理性是指其會分析事物的客觀要素,在綜合權衡之後對事物產生一種堅定的判斷,因此,信念不導致崇拜,不存在自我得迷失,信念不是迷信。

對一個國家、社會、或者個人,在這意義上與其說要擁有信仰,還不如說擁有信念更加具有意義。


人擇原理


從來源看,信仰是被灌輸的,而信念是自發產生的。

從內容看,信仰是有源源丶有傳承丶有理論丶成體系的,而信念是團體或個人在特定時期作出的決定和設定的目標。

從廣度看,信仰大於信念丶高於信念。信仰可包括信念,但有信念的人未必都有信仰。信仰具有民族的丶集團或團體的性質,而信念也不以有個人色彩。

從時間上看,信仰是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始終堅持的終極方向,而信念是有階段性的,分時期的,可變動的。

心懷天下,放眼世界,削除一切不平,實現世界大同,使全人類都過上自由丶平等丶美滿丶幸福的生活。這是共產黨人的信仰。

在革命戰爭年代,紅軍戰士爬雪山,過草地,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堅信一定能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並最終戰勝敵人,取得革命的最後勝利。這是信念的力量。

在生活中,一位單身母親下定決心:無論怎樣吃苦受累,也要供孩子唸書,考上大學,將來走出大山,改變命運。這也是一個母親的堅強信念。

綜上所述,信仰和信念,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但它們相同的一點是:都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老花796


信仰是一種追求,信念是達成信仰的思想意識。

人都有追求,有基於個人存在的追求,也有基於社會價值的追求。

基於個人存在的追求,有精神的與物質的,都是與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比如宗教信仰、名利信仰。

基於社會價值的追求,有政治的、有經濟的、有科學的,都是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比如為人民服務的政治信仰、金錢至上或者勞動價值至上的經濟信仰、堅持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學信仰等等。

信仰基礎於信念,沒有堅定信念‘養護’的信仰,是虛幻的。。。。。。


返鄉創業諮詢


信念和信仰在許多情形下,指的是同一個事物。信仰,側重於指那個被信仰的對象,比如問“你的信仰是什麼?”信念側重於指對信仰的堅持。有時它們並沒有明顯的和刻意的區別。比如“共產主義信仰是崇高的”“共產主義信念是堅定的”經常同時使用,沒有人去分辨它,已經明白它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