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孩子不如養條狗?”自私的父母都在這樣向孩子“討債”……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心中五味雜陳。

某父母說:“養孩子不如養條狗,狗還知道誰是主人,知道看家,孩子?哼,有個屁用。”

他們家孩子還在上小學,叛逆、不聽話、不愛學習。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嬌慣任性,和父母一點兒也不親近,還經常頂撞他們。

題主問:“如何看待某父母的這種說法?”

有答主說:

“有這樣的父母,在心理上,孩子真的會變成狗。”

“主要問題還是出在家長身上,都‘人不如狗’了,可想而知,家庭環境怎樣。”

而我則從某父母的話裡,看到了赤裸裸的功利心。

“養孩子不如養條狗?”自私的父母都在這樣向孩子“討債”……

養孩子,就要對父母“有用”,這樣的孩子,不過是被父母養大用來收割的。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出於對生命自身的渴望所誕生的孩子!”

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是棋子,不是籌碼,更不是父母的附屬物。

只想讓孩子對自己“有用”的父母,有一顆自私少愛的心,很難養出優秀的孩子。


01

缺席了孩子的成長,就別怪他太疏離


有些父母為了生計,甚至是為了自己輕鬆,把孩子丟給老人養。想看了就回去看看,不想看就一年半載不見孩子的面。

他們不知道,任何人的愛都代替不了父母的愛。

孩子跟著爺爺奶奶長大,很大機率上會受到老人的溺愛,但那種愛並不利於他們健康成長。

他們身邊有爺爺奶奶,但他們依然要獨自面對成長的煩惱,對父母的想念只能悄悄埋藏在心底最深處。

曾經,有兩個留守的孩子,趁人不備藏身於班車底支架上,只為了能跟車到達父母打工的地方,和他們見上一面。

孩子對父母的需要,就像鮮花對陽光的需要。沒有了陽光,鮮花也就沒有了生命力。

從小缺少父母的陪伴與愛,孩子的成長無人引導,悲歡無人訴說,久而久之,堆積在心中的情緒就會畸形發展。

“養孩子不如養條狗?”自私的父母都在這樣向孩子“討債”……

感情的缺失,造成他們對父母的疏離。叛逆的背後,其實是對愛的呼喚。

誰不想做個成績優異、性格陽光、人見人愛的好孩子呢?可是,孩子也有孩子的迷茫。

孩子的人生路剛剛開始,他最信賴的父母就把他扔給了爺爺奶奶,老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有限,難以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學習需求。

而那些長年見不到父母的孩子,在學習上和生活上,往往都得不到及時有效地指導。長此以往,很容易出現問題。

也有些老人身體狀況和文化素養都很好,但完全把孩子託付給他們,也很容易影響親子關係。

“養孩子不如養條狗?”自私的父母都在這樣向孩子“討債”……

同事的公婆都是退休的高中老師,同事一心要在工作上做出點成績,孩子從小就由爺爺奶奶帶。

同事和公婆不在一個城市生活,她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回去看一次孩子。

孩子被公婆教育得很好,成績優異,懂禮貌,還會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活,是個品行兼優的好孩子。

孩子對同事也很尊敬,但同事卻從孩子的尊敬與禮貌裡,感受到了淡淡的疏離。彷彿,她不是孩子的媽媽,只是一個時常走動的親戚。

很多父母對孩子疏於陪伴,可是,孩子的童年稍縱即逝,等父母忙完,孩子也長大了。

龍應臺說:“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錯過了有效期,再怎麼努力也難有效。”

小時候,孩子若得不到父母的陪伴,長大後,就很難和父母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此時,父母再多的關心也彌補不了之前的缺失。


02

功利的父母,總想讓孩子“還債”


有些父母覺得自己給了孩子生命,孩子就應該竭盡所能地回報他們。

一位網友說,他小時候就是父母的受氣筒。父母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把怨氣撒到他身上,為了逃避父母的打罵,他經常躲到外面不敢回家。

家裡經濟條件不好,當他需要花錢買學習用品時,父母經常是一邊給錢一邊抱怨:“孩子就是討債鬼。”

在網友的記憶中,似乎只有每次考試考出了好成績,才能看到父母的笑臉,聽到父母誇他爭氣。

其餘的時間,他就是父母的負擔。

現在,父母要求他每個月給他們生活費,逢年過節要給一個大紅包,否則就罵他是個沒孝心的白眼狼。

“養孩子不如養條狗?”自私的父母都在這樣向孩子“討債”……

網友說,他和父母待在一塊時,總覺得氣氛壓抑,只想逃離。

從未被父母真正愛過的孩子,無法發自內心地去愛父母。

在很多父母看來,養孩子的意義就是“養兒防老”。這種放債的心理,其實就是對孩子的傷害。

社會學家費孝通曾批評過這種現象: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再來一次的機會。

《小歡喜》中 的宋倩對女兒說:“你是我的女兒,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咱們倆的人生理想應該是一樣的呀!”

自己的人生遺憾,希望孩子去填補。這是很多父母的心態。

在這些父母的心目中,孩子經由父母來到這個世界,就要用自己的人生來還父母的債。至於孩子想要的是什麼,他們根本不考慮。


網上曾流傳過一則笑話:


孩子因成績不好,被媽媽罵笨鳥,孩子不服氣地說:“世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


媽媽問:“那第三種呢?”


孩子說:“這種最討厭,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讓下一代使勁飛的。”


很多父母就像第三種笨鳥一樣,希望孩子滿足自己的期待。如果孩子滿足不了,就成了“沒用的”。


03

養孩子,是欣賞與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


高曉松有一段流傳甚廣的言論:

“我媽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我不入流,這不要緊。我每一天開心,這才是重要的。”

高曉松的母親把孩子當做自己的朋友,當做上天送她的最寶貴的禮物,從小陪伴他們,卻從不要求他們聽她的話。

這個智慧的母親,給了孩子充足的愛與自由,卻從不要求他們“還債”。她守護著他們,卻從不束縛他們。

遇到這樣的父母,是孩子的幸運。

《上海的金枝玉葉》裡,謝家四小姐黛西為了陪伴孩子,每天晚上都從農場往家趕,凌晨四五點鐘再啟程趕回農場。

那種辛苦,不親歷的人根本無法感同身受。

“養孩子不如養條狗?”自私的父母都在這樣向孩子“討債”……

她年老的時候,有人採訪她,問及要不要孩子們養老,她說:“我不要他們的錢。他們給我錢,或者回來看我,都是情份,不是他們理所當然應該這樣做的。”

生孩子,養孩子,愛孩子,只因為“願意”。而不是為了向孩子索求回報,這樣的父母活得通透而驕傲。

關於養孩子的意義,有一段令人感動的話是這樣說的:

“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參與意味著付出與欣賞。孩子不求完美,不用替我爭門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我只要這個生命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她同行一段。”

付出、欣賞、參與,這才是養孩子的真正意義。

願每個父母都不缺席孩子的成長,每個孩子都能得到童年的溫暖,被父母溫柔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