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種植技術,從這4點入手,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憑藉得天獨厚的種植環境,我國水稻產業居於世界前列,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我國水稻種植在技術上不斷優化,滿足產量質量雙輸出。

基於此,探索水稻的種植現狀,發現其存在的問題,並在種植技術上提出相應的策略分析,以此提高水稻的種植效益

水稻種植技術,從這4點入手,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1 我國水稻種植現狀

水稻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約有65%的人以稻米為主要攝入物。在我國,水稻種植歷史悠久,有豐富的栽培經驗,促進現階段水稻種植技術趨於成熟化。但如果我國水稻出現供應不足,是較難通過進口貿易解決。所以,要保證水稻產量達到人口的基本需求,必須確保在水稻種植產量和質量上引進高精尖技術手段,現代先進科技帶領傳統的種植技術共同發展,實現水稻種植產量質量的雙贏。隨著建築用地的不斷擴充,耕地面積不斷讓步,導致水稻種植密集化,再加上農用勞動力的流失,因此種植技術的改革創新,是我國亟待解決的水稻生產問題。

水稻種植技術,從這4點入手,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2 提升水稻種植效益的技術

2.1 種植方式

2.1.1直播 提升水稻種植效益,首先要從源頭抓起,改變種植方式是第一要務。水稻直播操作簡單、種植效率高、低節位分櫱良好,是目前較為成熟的種植技術。但是弊端也較為突出,由於根系插入土壤淺,種植密度大,會導致稻苗傾斜歪倒,再加上直播出米率和產出品質低下,易產生雜草損害。要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從種植品種入手,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秧苗品種,並選用專用除草劑防止雜草侵害,提升優化直播技術。

水稻種植技術,從這4點入手,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2.1.2拋種 拋秧播種最大的優點在於成本較低、播種效率高,比較適合我國的種植現狀。使用拋種方式時,選材上一般都集中選擇較為精良的幼苗,拋秧播種對於秧苗的新鮮度和精壯度有很高要求,而且在操作上也是需要特別注意,一般選擇在逆風天氣進行高拋和遠投播種,秧田水深2cm位置最為適宜,並且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播種,第一次只選用秧苗70%左右,剩下的則填補首次拋秧的空白區域,由此提高水稻種植覆蓋率。為了更好地省時省力,技術人員研究開發新型水稻拋秧器,可以更好地進行水稻種苗均勻拋秧播種,節約拋秧盤和秧苗,減少了農用勞動力的投入

水稻種植技術,從這4點入手,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2.2 水稻種植的生長環境

水稻生存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水,種植水稻的整個階段的需水量一般在700~1200mm,所以稻田必須保證充足的水分。據調查,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低於80%,會導致水稻光合作用的減弱,出現幼苗枯黃問題,所以提升水稻種植區域的水循環系統是首要問題。在幼苗生長期間出現的倒伏問題,可以採用技術手段幫助水稻直立生長,一般是採用支撐物的方式,幫助幼苗成長。返青期、開花期的水稻最需要水分的滋養,這時候要特別控制水量的使用,過多的水量會導致結實率低下甚至死苗情況。

水稻種植技術,從這4點入手,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3 優化改進葉齡種植技術

葉齡種植技術是目前比較新穎的水稻培育方式,它是指根據水稻主莖葉的發育狀況,結合水稻器官的同伸原則,明確水稻在不同生長階段以及相對應的高產培育方式的技術。其新穎之處在於較傳統技術相比,技術更加標準化,產量輸出高,將這種技術大量投入到水稻培育中,會較大幅度降低種植成本,對提升種植效益有很大的幫助。運用這種技術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水稻種植技術,從這4點入手,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3.1 建立科學的觀測點

為了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需要建立科學的葉齡觀測點,農戶通過對水稻葉齡的實時觀測,可以針對產生的不同情況快速準確地調整培育方案。但在建立葉齡觀測點時,需要對當地的水稻品種以及氣候環境等進行系統詳盡的調研解析,最好可以對每一區域的種植情況進行數據列表,這樣在後期培育方案改正時可以提供數據參考。

水稻種植技術,從這4點入手,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3.2 應用葉齡田間診斷

水稻種植最忌諱病蟲害等一系列自然災害,這將嚴重威脅水稻生長,導致產量的大幅度減少。要避免這些災害影響,就要熟練應用葉齡田間診斷技術,實時監測種植環境,從基礎措施上減少病蟲災害。此診斷技術需要根據當地種植現狀和水稻的實際發育為原則,對生長過程中的種苗轉移,分櫱期、孕穗期和抽穗期產生的問題及時提供解決對策,保證水稻的豐收高產。

水稻種植技術,從這4點入手,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4 水稻種植技術的策略

水稻種植技術主要沿用的就是“三控”技術,指的是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控制水稻的肥料用量,控制水稻種苗以及防止病蟲害的技術。專注於這三項技術的研究,可以使水稻種植的產量提升,優化水稻種植效益。

4.1 控制水稻的肥料使用量

在控制肥料使用量的問題上,通常是控制氮肥的使用。氮肥的施用量過高,實際上使用的有效種植面積較低,這是傳統水稻種植中最為顯著的問題。農戶忽略了水稻土壤的接受能力和實際需求,導致施肥面積不均,生長出的水稻出現枯黃、存活率低下、病蟲侵害等問題,這樣就急需解決水稻的用肥問題。在水稻幼苗時期,要降低施氮肥的比例,在水稻的後續生長中加大氮肥的使用比例,提升水稻生長過程中的利用率。同時,也需要均衡其他肥料的配比情況,在分櫱期補充尿素和氯化鉀的施用量,防止水稻在抽穗期提早衰敗。

水稻種植技術,從這4點入手,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4.2 控制水稻種苗

要在對水稻幼苗的選擇上進行管理和控制,採取因地制宜的選擇標準。依照土壤的需求程度,地理環境以及當地氣候選擇更適宜的種植環境。再者傳統的種植技術,使得水稻在成長過程中莖節分枝,也就是常說的分櫱。處理這種情況時,可以在施肥環節注意肥料的選擇,注意把控施肥的時間以及施肥方式等,全面有效地控制分櫱情況的產生,這樣就能使水稻達到高產。

水稻種植技術,從這4點入手,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4.3 防止病蟲害的技術

水稻種植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證幼苗茁壯生長,防止病蟲侵害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從本源上採取防治措施,先要將病蟲害進行分類,如稻曲病、蝗蟲、田鼠害等災害,利用生物、化學以及物理等手段降低水稻病蟲害。例如,解決稻曲病,每667m2需要採用20%井岡黴素50g,抽穗前15d左右兌水噴霧。減少水稻病蟲害的肆虐,保護和改善種植環境,促進水稻產量的提升的同時也能保證質量的高度。

水稻種植技術,從這4點入手,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5 結語

水稻已成為我國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材,人們對於水稻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因此,提高水稻種植技術的科學化與規範化,這對水稻種植效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不斷提升種植技術創新,改革和打破傳統種植技術壁壘,不斷優化現階段種植技術,揚長避短,學習並借鑑先進的種植技術,因勢利導解決水稻生長期間的諸多問題。這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產量最優化,質量標準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