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士族的另类,高平郗氏的逆袭

东晋一朝是众所周知的士族门阀政治,最知名的士族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和陈郡谢氏,他们各领风骚数十年。在这个士族盛世里,当然不仅仅只有这四家士族,其他还有太原王氏、汝南周氏、阳翟褚氏、泰山羊氏等,他们在东晋朝堂上也都发挥过重要作用。他们世代为官,从政的历史很多都可以追溯到东汉,通常家族渊源越是久远,门第往往就会越高。但这里面有一家显赫士族很是特别,那就是高平郗氏,祖辈并无多少高官。东晋时期郗氏的奠基人郗鉴更是沦为流民帅,最后却能跻身三公高位,世称郗太尉,并将自己的家族抬高到一等士族之列。在极重门第的东晋,郗鉴的奋斗堪称奇迹,而他又是如何完成这一壮举的呢?




郗家的传承和兖州八伯


高平郗氏可以追溯到的最早人物是东汉末年的御史大夫郗虑,之后的子嗣不见于史料,直到第四代郗隆,在西晋末年出任过扬州刺史。郗鉴即为郗隆的侄子,从郗虑算起,他是第五代。

东晋士族的另类,高平郗氏的逆袭

看上去郗鉴的家世还不错,先辈至少也出过朝中大员和封疆大吏,这也是郗鉴最后能被东晋各大士族接纳的基础。然而郗鉴起家时似乎并没有得到过多少来自家族的帮助,甚至都不知道其父亲的名字。史料记载他是“少孤贫”,《世说新语》和《晋书》都描述过这样一个情节,郗鉴家贫,却又要抚养侄子和外甥。当时到处都在闹饥荒,郗鉴家里也断炊了,但由于他素来人品好,名望高,乡里各家尊敬他,主动省出饭食来请郗鉴到自己家吃饭。郗鉴起初一直是带着侄子外甥去,可毕竟大家都在挨饿,人家是尊重他才在自己嘴里省出吃的给他,哪能再兼顾他的子侄。郗鉴后来也不好意思了,就不再带孩子,他再去吃饭的时候,吃到最后会把饭留在腮帮子里,这样别人看不出,他就把吃的悄悄带回去,到家后再吐出来喂给孩子。这个故事的可操作性确实有问题,但足够可以说明两件事,一是郗鉴年轻时家里确实很穷,二是郗鉴从年轻时在老家很有名望。

东晋士族的另类,高平郗氏的逆袭

兖州八伯

是时兖州名士评了州内八位名士为兖州八伯,陈留阮放为宏伯,高平郗鉴为方伯,泰山胡毋辅之为达伯,济阴卞壶为裁伯,陈留蔡谟为朗伯,阮孚为诞伯,高平刘绥为委伯,泰山羊曼为踏伯。这些与郗鉴齐名的家伙们后来大多都成为东晋的高官,说明确有实干,他们的家族门第也都不低。郗鉴靠家世得到了可以和这些大族子弟比肩的机会,然而是他的才干和德行让他最终位列其中。后来他能抬高郗家门阶,靠的也是他的能力与品德。

郗鉴在西晋末年,在成为流民帅之前,就已经赢得了很高的名望。甚至赵王司马伦、东海王司马越都曾征召于他,当时八王乱斗正酣,郗鉴不敢轻易在哪个王爷身上下注,于是全都谢绝了。谢绝朝廷征召正是士族名士们最喜欢干的事,郗鉴对士族圈里那些事是门清。郗鉴本身还是位书法家,还有作品流传,字写的好亦是士人们最推崇的技能之一。正是因为郗鉴本就是士族名家,所以其流民帅的经历才不会被过分注意,从流民到士族的转换也会被视作恢复,而不是逆袭。


郗鉴的实力


东晋士族的另类,高平郗氏的逆袭

郗鉴在乡里名望甚高,看上郗鉴的不只是司马氏,当时活动于兖州的流民帅陈午也希望他为自己效力。郗鉴这次没法儿拒绝,因为他是被绑去的。郗鉴最后还是寻到机会逃了出来,这次经历让他明白,在这乱世,手里有兵才是硬道理。

郗鉴好歹算个社会名流,但当他被流民军掳走,西晋的地方政府毫无反应,这从侧面说明了当时中原局势的糜烂。各地盗匪叛贼蜂起,西晋朝廷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管制,若想自保,只能靠自己。

郗鉴组织乡人到附近的峄山结堡自守,应对层出不穷的敌寇,很多民众慕名而来,很快峄山汇聚了数万人,郗鉴成为兖州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连远在建康的司马睿都知道了这样一位人物在兖州坚守,便拜他为兖州刺史。郗鉴有了一州之主的名头,但并不是说就此被东晋朝廷接纳。司马睿拜郗鉴为刺史,成本只是一张诏书,其他的支持全无。而且郗鉴的刺史合法性也成疑,此时司马睿还未称帝,按理说无权任命一州刺史,而且郗鉴的地盘只有峄山周遭,兖州境内还存在着地方实力派荀籓委派的李述与并州刘琨遣来的刘演两个兖州刺史。也就是说郗鉴这个刺史头衔并无多少实际意义,他也没有太当回事。


东晋士族的另类,高平郗氏的逆袭

在兖州周遭,和郗鉴一样接受司马睿诏命的还有徐州刺史蔡豹、泰山太守徐龛与彭城内史刘遐,一同抵御石赵。在这些人里面,郗鉴最为低调,后来徐龛投敌,郗鉴也并未参与平叛。后来司马睿诏郗鉴南下任职,意在制衡大将军王敦,显然其实力被建康方面认可。但郗鉴没去趟浑水,后来石赵对东南用兵,郗鉴的压力越来越大,恰巧新帝晋明帝司马绍再次征召郗鉴南下。郗鉴最终决意南下,但并未进入建康,而是镇合肥,和建康保持距离。

公元324年,王敦再次起兵叛变,郗鉴此时已在建康,明帝命“以(郗)鉴尚书令领诸屯营”,郗鉴统领全局,最终成功平叛,郗鉴的军事能力被再次证明。

东晋士族的另类,高平郗氏的逆袭

在建康还是建业的时候,京口就已经是江南重镇


明帝病逝后,郗鉴为七大辅政大臣之一,改镇京口,领徐州刺史,拱卫建康。苏峻之叛时,郗鉴联合陶侃、温峤一同平叛。战后郗鉴进爵南昌县公,并且继续保留自己的部众,大本营即设在京口。京口是后来北府军起家之地,其基础正是郗鉴打下的。和郗鉴同一时期南下的流民帅刘遐死后,郗鉴兼领其部众,实力更为壮大。郗鉴的部队一直保持着不错的战斗力,石勒部将刘征曾乘船侵扰沿江诸地,郗鉴就是靠着起家部队消灭了这股海盗。

公元339年,郗鉴病逝前,推荐好友蔡谟接管部众出镇京口,郗家军得以继续保留,成为郗氏的底气所在。郗鉴能够不断高升,相当一部分因素即是这支郗家军的长期存在,成为各方争相拉拢的对象,引郗氏入士族之列水到渠成,郗鉴投桃报李,成为东晋的重要屏障。


皇室与士族间的周旋


东晋士族的另类,高平郗氏的逆袭

郗鉴作为外来户,还能够长期掌兵,这在东晋数为罕见。和刘遐资历差不多的流民帅苏峻驻兵历阳,就为朝中大佬庾亮所不容,最后酿成了祸乱近两年的苏峻之乱。郗鉴能够不丢兵权,和他在各士族和皇室间奉行中立密切相关。

郗鉴南下的直接因素是司马睿父子意图制衡王敦,郗鉴入建康后,的确立马投入晋明帝的阵营。但在他入京前,曾在王敦军营中耽搁很久,《晋书》的记载是说王敦劝说郗鉴投效自己未果,便羁押于营中,后来拜服于郗鉴的风度,便放了他。这事儿听着就蹊跷,先不说郗鉴为何非要从王敦驻地经过,若是郗鉴执意拒绝王敦的拉拢,以王敦暴虐的性子,怎会轻易放他走,理由还是拜服其风度,要知道王敦向来以名士自居,怎会佩服一个刚从北地来的流民帅。真实情形我们已不得而知,其中的一个合理猜测是郗鉴向王敦做过妥协,答应了王敦某些条件。

东晋士族的另类,高平郗氏的逆袭

郗鉴入建康后不久,就命人去王家给自己的女儿物色个夫婿,王导大方地向来人展示了王氏所有优秀子弟。郗鉴听着佐吏的描述,就相中了未来的大文豪王羲之,王郗两家就此联姻,这里也正是东床快婿一词的出处。郗鉴作为在建康毫无根基的流民帅,而王氏是一等一的门阀大家,何至于如此高看与郗家的联姻。显然郗鉴与王氏在某些方面有默契,甚至达成过某些守望互助的协议。在王敦二叛时,郗鉴的确站在了皇室一方,但未见他有何具体功劳,这对于他这个军事强人也说不过去。

王敦事败后,地方大佬陶侃,朝中权臣庾亮先后倡议废黜王导,彻底打压王氏,郗鉴都坚决反对,两人便都作罢,东晋朝廷免于再次陷入内乱。郗鉴与王氏的关系绝对非同一般,王氏对郗氏自然也会高看一眼,抬高家族门阶对于掌握文化话语权的王氏来说自然不在话下。有一次郗鉴出京,王导没去不上朝而是去送行,事后还被参了一本。不管王导有意还是无意,足见王郗交情之深。


东晋士族的另类,高平郗氏的逆袭

东床快婿

郗鉴如此袒护王氏还不被其他士族排挤,这要归因于郗鉴的智慧和平衡艺术。还是在王敦事败后,众人商议如何处置王敦的佐吏,有人认为这些人都是从犯,应从轻发落。郗鉴却认为他们没有反正之意,就该作叛贼论处,主张从严处理,这明显是对王氏并不友好。另外,江东豪族周札在王敦一叛时主动投降,还打开城门放王敦进城,后来却被王敦诛杀。有次众臣商议如何给周札追赠,王导认为应该给周札恢复名誉,潜台词是认定周札在王敦一叛时投敌的行为是正义的,王氏是一心向社稷的。郗鉴却站出来再次反对,认为他背叛国君就是叛贼,不可追赠。郗鉴这份杀伐果断或许和他在北方刀口舔血的经历密切相关,令众人对他敬畏有加,而不疑其公正。

郗鉴对王氏,时而亲近,时而制约,虽不一定是出于公心,但赢得了晋明帝的信任,晋明帝这才在病逝前指派他为辅政大臣之一。后来庾亮大权独揽,同时打压皇室和王氏,但对郗鉴却一直不敢有太大动作,只是支出建康。郗鉴对庾亮也无怨言,庾亮激起苏峻之叛后,郗鉴积极协助庾亮和朝廷平叛,事后也从未主张追究庾亮的责任,一切以大局为重。郗鉴在士族和皇室间的长袖善舞堪称艺术。


郗氏子孙的风度


郗鉴虽是军旅出身,但素来儒雅,在建康的士族圈里如鱼得水,他的书法和清谈都为士人推崇。当时传言名士卞壸清谈水平不如王导,王导则不如郗鉴。郗鉴融入建康的士族圈是相当自然。

东晋士族的另类,高平郗氏的逆袭

郗鉴的书法


郗鉴的书法很好,一直觉得写字好的人要不然是自制力强,要不然是天赋使然。而郗鉴一家应该两者皆有。女儿郗璿号称女中笔仙,长子郗愔和次子郗昙也是个中翘楚,虽然比不过王羲之父子,但也曾名重一时。姐弟三人跟随父亲在峄山长大,都是从苦日子熬出来的,却都工于书法,这从侧面说明郗鉴对子女的家教很好,对儿女要求很严。而且,郗鉴和他三个儿女,除了郗昙因病早逝,另外三人都活到了七十以上,郗璿更是传说活到了九十岁。很显然他们都没有沾染东晋名士那些嗑药饮酒的陋习,郗鉴的家教工作很到位。

东晋士族的另类,高平郗氏的逆袭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郗鉴给人的印象是方正,对人对事全无私心,你能感觉到他的厉害之处,却感受不到威胁,郗鉴的儿女同样人畜无害。郗鉴病逝前,深知手中的部队既是依仗,也是儿女灾祸的来源,建康方面难保不会因觊觎他的部众而谋害郗氏。郗鉴为了保全子嗣,他并未指派儿子继承部众,而是推荐了蔡谟,蔡谟早早南渡,成为司马睿幕府成员,由他统领郗家军,可以很大程度打消建康朝廷对这位军界大佬及其后人的疑虑。郗愔在父亲去世时,已经27岁,早已成年,但他和弟弟郗昙都未反对,两人都淡然处之。尤其是郗愔似乎很是明白父亲的苦心,他辗转于一些朝内闲职,后来外放为太守。郗愔纵情山水与诗歌,对军国大事毫不上心。

东晋士族的另类,高平郗氏的逆袭

桓温

再后来桓温崛起,这位新的军事强人为东晋建功立业,但也压的建康士族和皇室喘不过气来。郗氏兄弟昔日对京口部队的影响力被东晋朝廷看重,兄弟俩便被推上前台,抵消桓温的影响力。先是更有进取心的郗昙出任了徐兖二州刺史,领兵北伐,可惜战绩乏善可陈,后来病逝。闲云野鹤般的郗愔无奈站了出来,后来接替弟弟的位子,兼任徐兖二州刺史,而且镇京口,回到郗鉴功成名就的地方。此时郗氏已经不仅仅是东晋士族的一员,而且还是举足轻重的力量。

郗氏兄弟成为建康朝廷制衡桓温的棋子,郗氏并不甘心这一角色。郗愔代表了建康朝廷,但他的长子郗超却是在桓温帐下效力,而且身份还不低,堪称桓温的谋主,甚至曾力荐桓温废帝。郗氏的两边下注,有效的保障了家族的延续,桓温病逝后,郗超因为父亲的缘故,并未被追责。从郗鉴始,郗超郗氏已是第三代,郗家在东晋的地位已经稳如磐石。

郗氏三代并无庸人,尤其是关键的第二代,自行解除了自己的武装,消除了朝廷对郗氏的最后戒心,彻底融入东晋士族,郗氏的谦信方正一脉相承。


结语


东晋士族的另类,高平郗氏的逆袭

郗鉴墓壁画

高平郗氏作为很晚才南渡的末等士族,而且还有参与流民势力经历,这每一桩在极重门第的东晋,都可算污点。靠着郗鉴超高的个人素质和优秀的政治情商,在东晋顺利立足,并成为建康朝廷的重要力量。随着

第二代的韬光养晦,士族成色经受住了考验,顺着桓温带来的机会,郗氏最终成为东晋士族的代表之一,一个独特而光耀照人的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