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快到了,前後多少天可以掃墓?

興安長青樹


清明是一個傳統的掃墓祭祀之日,其實,不一定必須在清明掃墓祭祀,提前或延後都是可以的,什麼時間掃墓祭祀都不會產生格外的效果。因為,已經形成了民俗習慣,很多人都把這個日子當成了節日,希望在節日裡掃墓祭祀,以表達自己對先人的感情。如果因為工作或特殊原因,清明這一天無瑕去掃墓祭祀,換一個日子完全是可以的。


吉林省律師陳維國


清明掃墓,是遠古流傳下來的一個習俗,有生必有死,生死都是人們心中最重要的一個事情。

清明節傳統最長見是“前三後四”的時間掃墓,這是來自宋代的風俗,以冬至、元正、寒食為大節,放假七日,其中節前三日,節後四日,俗稱“前三後四”。

對於清明掃墓的具體時間,各個地方多少都有不一樣的,比喻我家鄉是行正清的,就是在清明節當天去掃墓的,這一天中是全族男性長輩晚輩最集中在一起的時候,共同掃祖宗墓,然後才到自家的先輩墓去掃。

清明是對先人的一個緬懷和尊重,也提醒我們不要忘記祖先,對於我們從哪裡來的追尋,我們的根永遠不要忘記。基於這樣的思想,只要適當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家事,清明節前後多少天掃墓都可以的,天氣好就是最好的掃墓日子。


禪遊鏡花水月


清明節算起來是一個大節日。前前後後四天的功夫。每一天都有講究,有說道。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節,寒食節的前一天是一百五,清明的後一天是開明日。

大家都知道寒食節的由來,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在國外,其手下大臣介子推伴隨其左右,在沒有絲毫食物拯救生命時,介子推用自己身上的肉來挽救晉文公的生命。後來晉文公上位後,封賞各位有功之臣,唯獨把介子推忘記了。待想起來時,介子推揹著母親逃到了四川樂山,派兵漫山遍野的搜尋介子推,始終未找到,不知哪位缺德鬼出了個餿主意,放火燒山逼迫介子推出山。結果介子推連同自己的母親被活活燒死。

晉文公得此噩耗心裡難過極了,傷心欲絕。把介子推死的這一天,全天下不準動煙火,一律吃寒食,第二天全天下都為他掃墓。第三天就是開明日。

從哪以後每年的這幾天形成了祭奠先祖的固定節日,一百五是冬至後一百零五天,也就是寒食節的前一天。為逝去的先人修繕房屋,樹碑立傳的日子,第二天全部禁熱食,吃寒食一天,第三天到墓地掃墓。

據說足下一詞也是這樣來的。晉文公對失去介子推甚是自責,專門做了一雙木屐穿在腳上,一走道就想起介子推來,一抬腿也想起他來,足下表示對介子推的尊稱,以後延伸為一種尊稱。


花生常態


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逢清明,都要去掃墓,前一天和後一天,以及清明節當天,共三天都可以去掃墓。

我很喜歡這一習俗,即使傳統文化再變化,掃墓習俗我認為也應該好好傳揚下去,國家增加清明節假期,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弘揚,記得故去的親人,緬懷他們就是對活著的人最好的鼓勵,對活著的人的情感的最好宣洩,雖然是形式,但這形式能夠很好的傳遞情感,為啥不好好這形式發揮出他的作用呢?

我的父親去世了,每年的清明節我都帶著孩子們去掃墓,擦拭幕碑,整理周邊雜物,磕個頭,和故去的父親傾訴一下思念之情,擺上一束父親身前最喜歡的鮮花,彷彿他能感受到一般,心裡很是舒服。

而且每次帶孩子一起去,他就感受到了親情的傳遞,回來時總是緊握著媽媽的手,很是溫暖。


歲月靜好21118671


我們這裡關於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說法。清明節掃墓,可以提前兩三天。但作為老家的農村而言,有上清明墳不出正月的傳統做法。每年正月的下旬,都有家人去墳地祭奠緬懷親人,除了有燒紙貢品之外,還要在墳塚上的野生的荊條上繫牢些預備的紅黃藍色彩不一的紙條,以示紀念。因此,受地域限制,清明節掃墓的習俗也不盡相同。


冷雨秋思399


一般都在清明這天去掃墓,新墳舊墳有別。凡是新近過世的,過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沒做過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節這天請僧道誦經做法事或道場。如果是老墳並已做過法事或道場,掃墓不一定在清明當天,可以前後放寬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後八天的範圍,俗謂:“前七後八,陰司放假。”意思是過早或過遲都會失靈。


麟開祥趾


清明節是掃墓祭祖的傳統日子,但也不一定非在這一天上墳。上墳的日子有合葬、忌日、清明、誕辰、七月十五、十月一和年初二。

如果清明節前後十天有更重要的上墳日子,比如忌日,那就以忌日為主。清明可不再上墳了,有種說法是一個月內不上兩次墳。

上墳是活著的人對逝者寄託哀思的一種方式,只有心裡有不必計較什麼形式。那些背井離鄉的遊子不能到墳上,在路口送些紙錢也可以的。當然能沒趕回來儘量到墳上,實在沒時間,可七月十五再去。


群文工作者


好象每年有類似的題和議論,我們這是新墳一般春社前就是春分前後掛青掃墳,老墳就是清明前三後四一個星期都可以如果修墓或立碑也就只能這幾天,因墳山這幾天無犯殺,可以動土,如過了這個星期就得請地仙看日子才行,這就是清明掃墳立碑必知的規則,如不信遇上山煞就悔之晚矣!


山斗石翁


清明節快到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到了清明節前後,我國各地的人們都要回家給逝去的先輩們上墳掃墓。

禮敬祖先,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人們都要攜帶著酒食果品,紙錢錫萡等物品來到墓地,修整墳墓,培添新土,清除荒蕪,將供品擺放在先輩墓前,再將紙錢焚燒,然後叩頭祭拜。處處青山煙霧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我國民間早就有“早清明,晚十月一”的說法,意思是說清明節掃墓要趁早,以慰先人,而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叫送寒衣節,要略微晚些時候上墳祭掃,目的是考慮到死者在另一個世界裡的防寒需要,禦寒加衣要適時。雖然是迷信,但也可見後輩們的孝心深厚,不忘先祖。

最近這些年,國泰民安,海晏河清,人們生活更加安逸,富足,每年離清明節還有一二十天光景,便有人攜帶祭品去給先輩們上墳掃墓了,倒是到了清明節當天,上墳的人漸漸少了,大概大家都早早地去給祖先掃墓過了。







芳徑歌者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在周朝時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和他母親而設立,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曆史。

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升高,雨量增多的時節,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正是“一年之計在於春”,關係到一年收成的關鍵時節。

現在,清明又有了新的內容,那就是植樹造林。我國在1979年全國人大通過決議,把每年的3月12日訂為中國的植樹節。於是,在清明祭掃前輩的時候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

清明除了春耕春種,植樹造林以外,一個最主要的活動就是祭拜祖先。中國是祖先崇拜,孝文化傳統的國家,具有牢固的民間基礎。正是這種傳統使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凝聚力超強。民間崇拜祖先,追思祖先的功績進而引申到對炎帝和黃帝的敬仰和公祭。每年公祭炎帝和黃帝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參加,場面及其隆重肅膜。對炎帝黃帝的祭拜對延續中華民族血脈、薪火相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每一年的清明節一般都是四月四日左右。清明前後多少天可以祭掃?我們江西南昌一帶有“前三後四”的說法,就是在清明節那天的前三天,或者清明節的後四天。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主要是以前水陸交通不便,清明節期間也是雨水天多的時候,在外謀生的人要回鄉祭祖可能會因為天氣不好,趕不上清明的那一天,或者為了趕在天氣好的時候祭掃,就有了“前三後四”的說法。

現在情況不一樣了,清明節掃墓基本上都是在清明節的那一天。城市裡有掃墓專線公交車,方便市民祭掃。而農村早就村村通公路了,許多人家都有了私家車非常方便了。

我每年都要去鄉下給我奶奶掃墓,五十年以來從未間斷。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我是騎著自行車去的,來回一百二十里路是有點辛苦,但心裡踏實。現在已經通了公交車,只要一個半小時就能到,十分方便了。我最深的體會就是:每年清明節農村特別熱鬧,村頭村尾停滿了小汽車,在外地謀生的村民都回來掃墓了,也就是在這一天,可以像大年三十那樣,難得一見的村民可以聚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