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和孩子溝通,我們大人最缺乏的是什麼?

全世界獨一無二


親子溝通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溝通的好,孩子聽話,懂事,溝通的不好,孩子牴觸,反叛,那什麼才是好的親子溝通?其實,有效的溝通主要解決兩個問題:


一、合作


既然是溝通,那就說明是兩個人,甚至是多個人的事,而父母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撇清責任,比如:這不關我的事,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你看,這就是一種無效溝通,孩子不會因為你這麼說就乖乖配合,相反,接下來,他們更不願意跟你交流,那麼你想跟孩子達成合作,幾乎是不可能的。


二、尊重


既然是溝通,一定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你指責孩子、威脅孩子,控制孩子,這些顯然不是好的溝通方式。那什麼叫尊重,通俗來講,尊重就是站在孩子的視角看待孩子經歷的一切。那什麼叫不尊重,常見的不尊重有哪些?


1、貼負面標籤,說孩子懶、不誠信、不自覺、拖拉等等


2、跟其他孩子攀比


3、無視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4、指責、說教、嘮叨、批評、打罵


只要父母能把合作和尊重兩件事情處理好,那麼跟孩子之間才會有真正的溝通,而孩子才更有可能聽你的,理解了親子溝通要解決的問題,那麼反過來再看我們的父母最缺乏什麼?


一、耐心


由於父母個人的性格、教養習慣、情緒狀態等因素的影響,讓很多的父母沒有耐心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比如當孩子因為一件事情找你,你跟孩子說,別來煩我,你自己看著辦,再比如,你跟孩子說,就這點事你都搞不了,你能幹個啥。你看,很多時候,各方面的壓力讓父母根本沒有耐心去處理孩子的問題,總是表現得敷衍,那麼結果大家肯定也知道了,父母做不到尊重,也實現不了合作。


二、同理心


溝通就是雙方信息的交互,可是如果父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無視孩子,顯然這不是溝通,這只是通知、只是告知,是父母告訴孩子怎麼做,那麼顯然,既然決策權在父母這一邊,那麼孩子可以選擇聽,也可以選擇不聽,事實上,當孩子感覺到自己不被理解的時候,那麼他通常會選擇不聽。


三、責任心


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這麼把孩子養育好,怎麼引導孩子往積極的方向發展也是父母的責任,而溝通是實現這一過程最重要的手段,如果父母覺得孩子自然會長大,自然會變好,那這明顯缺乏了一種責任心。要知道,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通過溝通幫助孩子成長,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所有這一切,歸根到一點,父母缺乏的不是語言技能、不是溝通技巧,也不是心態,而是愛,我們缺乏對愛的理解,我們的愛未必有讓孩子感知到。所以,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愛是否富足,這個世界上沒有白來的感情,任何情感都需要你付出努力。


痞子的蛻變


八零、九零後現在逐漸成為小孩家長的主力軍了,而這個年代的人正是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工作壓力的的年齡,疲憊、壓力、精力下降都是現象,慢慢的和孩子之間距離越來越遠,孩子也不願意和我們聊天、談笑,以為個人經驗來說,大人主要做好以下幾點孩子還是很願意和我們分享的。


1.大人一定要有耐心,大家都是從小孩子的時代過來的,好奇心很多有時候一個小小事物我們看起來在平常不過的,而對於他們就是十萬個為什麼並且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假設這時候大人沒有耐心,很不耐煩的說“你去上***查去吧,你去問***吧”,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會再去找你問題;

2.不要真的覺得自己是家長,這點怎麼說的,有時候有些家長覺得自己是你的家長,我說什麼你就要聽,我讓做什麼你就要去做,不管孩子是否願意,也不管是否會給孩子帶來傷害,自我意識不能太強,適當的時候把自己和孩子當成朋友來相處,交換小秘密;

3.時間,這個是目前家長最缺的,大家都是上班族,上一天班回來其實真的很累了,就想吃飽抓緊上床玩會手機休息,可是卻忽略的抽出一點點時間來關心一下孩子;

4.不善於溝通,小孩子畢竟是小孩子麼,肯定想的沒有大人複雜化,也沒有那麼全面,所以有時候發生錯誤很正常,這時候大人是需要和他溝通問題發生在哪裡,如何下次避免,更好能舉一反三,而不是發生了問題不聽孩子解釋劈頭蓋臉一頓臭罵。


總之呢,當好一個大人也是有許多學問在裡面,一句話放下身段、拿出時間、把孩子當朋友認真對待,孩子還是很好相處的。


_____MissZ85319527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渴望與孩子溝通,但往往事與願違。家長與孩子溝通受阻,不怨孩子,問題多出在家長身上。目前,家長和孩子溝通,家長最缺乏什麼呢?

  一、缺少傾聽。許多家長和孩子交談時,只顧自己“暢所欲言”,這其實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發展下去就演變成為最常見的錯誤——說教。時間一長,孩子渴望交流的願望便會被壓抑住。

  二、溝通時語氣強硬。許多家長總是難以忘記自己“教育者”的角色,以至於和孩子溝通時總是難以保持平靜,“你要”“你應該”“你不能”等詞語常常掛在嘴邊,結果是家長談得越多,就越可能說一些不該說的話,這樣,孩子就漸漸失去了與家長交流的願望。

  三、缺少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許多家長往往不明白“孩子的觀點往往與大人是不同的”這個道理,所以和孩子交談時缺乏足夠的耐心,他們往往在未聽完孩子的話就發火,或者把孩子對某事的態度或看法說成是小題大做,這樣,得不到理解的孩子就很難對父母的苦心加以理解。

  四、家長不懂得把握時機。許多家長不懂得把握和孩子交談的時機,例如,當孩子專注地做一件事的時候,家長就插進去打開話匣子,或者孩子剛受了批評,心情還未平靜,家長就想“趁熱打鐵”去與孩子溝通等,這樣的結果,只會導致孩子的抗拒和不滿。

 五、漠視孩子的自尊。家長在某些問題和決定上有自己的原則,並堅持自己的意見是對的,但這並非意味著要忽視孩子的意見。無論孩子的意見如何,讓他發表出來起碼有兩大好處:一是孩子至少被徵求過意見,他會更易於接受最後的決定;二是這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滿足。許多家長在“關鍵”問題上總喜歡“封殺”孩子的意見,這就抑制了孩子與父母進行交流的慾望。





不容錯過的瞬間


同理心。

成年人有成年人的世界,然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成年人總是用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怎樣怎樣,卻不知道孩子用他世界裡的觀念理解不了,這就是無效溝通吧!

所以,我們成年人先要理解孩子,讓孩子把自己的看法表達出來,他想要什麼,想怎樣被對待,這個比較重要,也就是溝通方式比較重要,而不是一味地強調,我是為你好!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會覺得,我不要你覺得你對我好,我要我覺得你對我好才行。需求和滿足需要在一個平臺上才行。

或許,當孩子長大時我們才知道怎麼當父母,且行且學習吧,互勉!


生活這些事兒呀


一、父母和孩子常見的溝通誤區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中,很喜歡的一個誤區,就是喜歡和孩子講道理。講道理和溝通完全兩碼事。家長最常見的誤區:除了打、罵、吼叫、指責、攻擊,這些都是帶有攻擊性能量的,肯定不是溝通,屬於暴力溝通。除了這個之外,還有一個最常見的溝通誤區:家長很喜歡和孩子講道理。

如果你看12歲以下的孩子,很多時候,這個道理不是那麼明白的。所以,越是小的孩子,如果用語言溝通,我們去講道理,其實效果不好。有的家長會覺得說你小孩子這麼點事情有什麼好哭的,有什麼好生氣的,有什麼好害怕的,家長用道理否定孩子最本能的情感,孩子的憤怒、情感、悲傷,通通被家長用道理給否定了,甚至會給孩子帶來情感上、安全感上的傷害。

下面有一個例子,大家看看回會是哪一種做法,評論給出答案。

如果你上中學的女兒說要在朋友家過夜,你會如何回應?

A:允許女兒說出理由和想法,但最後告訴她這是違反家規的事情,不能答應。

B:讓女兒說出她的理由和想法,其他家庭成員說出各自的看法,共同討論這件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綜合考慮大家的意見後做出最終決定。

C:斷然拒絕,沒得商量。

D:告訴女兒隨便她自己決定。




明明明明的生活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渴望與孩子溝通,但往往事與願違。家長與孩子溝通受阻,不怨孩子,問題多出在家長身上。目前,家長和孩子溝通存在五大誤區。

誤區一:多說教,少傾聽。許多家長和孩子交談時,只顧自己“暢所欲言”,這其實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發展下去就演變成為最常見的錯誤——說教。時間一長,孩子渴望交流的願望便會被壓抑住。

誤區二:喜歡使用強硬的措辭。許多家長總是難以忘記自己“教育者”的角色,以至於和孩子溝通時總是難以保持平靜,“你要”“你應該”“你不能”等詞語常常掛在嘴邊,結果是家長談得越多,就越可能說一些不該說的話,這樣,孩子就漸漸失去了與家長交流的願望。

誤區三: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許多家長往往不明白“孩子的觀點往往與大人是不同的”這個道理,所以和孩子交談時缺乏足夠的耐心,他們往往在未聽完孩子的話就發火,或者把孩子對某事的態度或看法說成是小題大做,這樣,得不到理解的孩子就很難對父母的苦心加以理解。

誤區四:不懂把握時機。許多家長不懂得把握和孩子交談的時機,例如,當孩子專注地做一件事的時候,家長就插進去打開話匣子,或者孩子剛受了批評,心情還未平靜,家長就想“趁熱打鐵”去與孩子溝通等,這樣的結果,只會導致孩子的抗拒和不滿。

誤區五:漠視孩子的自尊。家長在某些問題和決定上有自己的原則,並堅持自己的意見是對的,但這並非意味著要忽視孩子的意見。無論孩子的意見如何,讓他發表出來起碼有兩大好處:一是孩子至少被徵求過意見,他會更易於接受最後的決定;二是這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滿足。許多家長在“關鍵”問題上總喜歡“封殺”孩子的意見,這就抑制了孩子與父母進行交流的慾望。


影視娛樂遊戲合集


父母想和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必須走進孩子的世界,能夠聆聽到孩子在心理說什麼。當然這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素質,需要耐心。

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是一門藝術。給大家和孩子溝通的9個秘訣

●把自己也變成孩子,走進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因此,家長是否擁有一顆赤子之心,非常重要。

●和孩子密切相處,從他的語言及行為中瞭解他的想法、喜好和內在需要。

●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在和孩子說話時,仔細地把他的話聽完,瞭解他的想法及立場。

●體會孩子的感受。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家長只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係,堅強一點”,“這沒什麼好難過的”,會讓孩子覺得家長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若家長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態度對待孩子,適時地給予親情慰藉,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瞭解孩子的發展,不要盡說些他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他達不到的要求,讓他覺得辛苦,壓力大。

●認真回答孩子的問話。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了解其真正含意,並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思可能是:“媽媽,我想跟您一起去買菜。”假如您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

●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你真傻”,“你太讓我失望了”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責備、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語氣說話。

●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我猜猜看你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來到地球……”等話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吸引孩子。

●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親子對話的題材,往往來自生活,家長可以帶領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車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說話內容,百貨櫥窗……



琳琳love


在孩子面前,父母總是認為自己是大人、是長輩、見多識廣,所以,處處覺得自己高孩子一等,喜歡指手畫腳、強勢說教。所謂的尊重不過是對景緻和心情秀,沒有任何誠意。這樣,不可能有良好的親子關係,至於良好的溝通更是無從談起。

如果想要真的尊重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自己的孩子當別人家孩子養活(很少有人能做到,但是,確實最有效的辦法),對別人家孩子,你肯定不會打罵、發怒、說教、窺探秘密……。

溝通的前提是平等,沒有尊重就談不到平等。作為家長,放下架子吧!你累孩子也累,何必呢?![大笑]


陽光1973


溝通的第一步是有效傾聽,這也正是很多家長缺乏的。

分享傾聽的“三不”小貼士——不評判,不防禦,不解釋

不評判:認同孩子的感受,“嗯,聽起來你真的很難過”…

不防禦:用眼神、姿態表現出真正的興趣,帶著好奇心問一句“還有嗎?”來詢問更多的信息

不解釋:哪怕聽起來很無稽,也請忍住,不補充、不建議,可以問“可以舉個例子嗎?““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

只要孩子願意說,哪怕是情緒表達,也是特別高興的事,因為孩子覺得對我們傾訴是安全的,才會有下一步的溝通!


家庭教育導師玲琪


耐心,共情能力。家長總是想當然的認為自己是孩子的爸爸或媽媽,孩子就應該聽我的。有時,尤其外人在的時候批評孩子,都是不對的,會傷及孩子自尊,教育孩子一定要私下裡。換個角度,別人當著大家面批評你,你一定感覺很沒有面子是吧?所以,家長要和孩子做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