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罵人,孩子有“攻擊性行為”,要這樣來化解

我家的孩子動不動就打人,一生氣起來,眼神裡面就滿是憤怒,我們看著都有的害怕。"

"孩子脾氣不太好,家裡的弟弟妹妹也打,連父母也打,就連在幼兒園,也是總是打別的小朋友,我們做父母的好無奈!"

"孩子總是愛打人罵人,打人有疼,孩子一生氣,就是一下子打過來,甚至還咬人。"

很多家長想象中自己的孩子應該是乖乖的,呆萌的,安靜的讓人想永遠抱在懷裡,但是,事實剛好相反!現實中,很多媽媽總是會有這樣的抱怨,孩子在家中總是很容易就發脾氣,發起脾氣來就動不動打人罵人,說也說不聽,還得順著孩子,父母也很無奈。

孩子愛打人罵人,確實是家長們逃避不了的話題,尤其是在孩子兩歲左右的時候,更是喜歡打人。有時候是因為孩子情緒表達的需要,孩子想要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但是,孩子經常打罵人你,就是孩子的不對的了。如果孩子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清晰,總是打人、咬人,家長要注意,這是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要重視起來了。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罵人,孩子有“攻擊性行為”,要這樣來化解

孩子愛打罵人,可能是孩子有"攻擊性行為"

1、 "攻擊性行為"

孩子總是打人、咬人,在兒童心理學上稱為兒童攻擊行為。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分為身體攻擊和非身體攻擊兩種。主要表現就是:身體攻擊包括打、推、咬、踢或從別的孩子那兒搶奪物品等,非身體攻擊主要指罵人。

2、 孩子生氣是有原因的

孩子有時候會大發脾氣,但是其實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不能說孩子的發脾氣是亂髮脾氣,孩子有時候感受到不滿,就會發脾氣,打人,甚至咬人。

(1) 孩子還年幼,他們尚且不懂得怎樣去控制自己的情緒。

(2) 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遇到很多的挫折,比如扣不到鈕釦、穿不到鞋子、字寫的不好看等等,都有可能讓他們感到挫敗而生氣。這些"挫折"對於我們大人來說,都是小事情,但是在孩子眼裡,做不好這些事情,他們就會覺得很煩躁,而且他們就覺得這些事情是大事。大事做不好,就會在心中燃起怒火。

(3) 很多對於大人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如一張破掉的貼紙,對小孩來說卻是非同小可的大事,所以我們很容易便會踩到他們的地雷。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罵人,孩子有“攻擊性行為”,要這樣來化解

3、 孩子有"攻擊性行為"或許會長期影響孩子

心理專家研究顯示:有攻擊行為的孩子,會影響其今後一生的發展,尤其是當攻擊行為延續到青年和成年時,就會出現人際關係緊張、社交困難。並且,從小攻擊性強的孩子,如若不好好教育和引導,長大後容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所以,如果孩子經常出現攻擊性較強的行為時,父母應當重視,必須及時尋求專業人士幫助和矯正。

孩子有"攻擊性行為"時,父母容易陷入教育誤區

1、 孩子生氣,父母也生氣

孩子生氣,打人罵人的時候,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這樣做是很不對的事情,是孩子無理取鬧。於是,父母也會變得抓狂起來,自己也就生氣了,也打罵孩子,威脅孩子。

這樣的方式可以暫時讓孩子安靜下來,因為孩子會害怕父母的怒氣,孩子就會逐漸平復心情。

但是,這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因為這樣會給孩子錯誤的示範,並且會讓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罵人,孩子有“攻擊性行為”,要這樣來化解

2、 父母容易妥協

有的父母不是隨著孩子生氣而生氣,而是孩子進一步,父母就退一步。如果孩子發脾氣打人了,父母想著讓孩子平復心情,怕孩子不高興,就會順應孩子的要求,放開讓孩子打罵。

長期對孩子妥協,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怎麼樣鬧脾氣父母都會順應自己,所以這樣的孩子會越來越難以管教。並且。如果父母應為孩子生氣就給答應孩子的要求,那孩子有可能會遇到難纏的事情就生氣,應為這樣父母就會答應自己的要求了。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罵人,孩子有“攻擊性行為”,要這樣來化解

3、 堅持說教

有的父母則是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堅持對孩子講道理,希望通過講道理來說服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錯誤。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時候就在旁邊嘮嘮叨叨,一直說。這樣孩子不僅不會聽得進去,還會覺得父母很煩,總是一直喋喋不休的,所以孩子有時候會故意就是覺得父母說的不對,故意和父母唱反調。

五招化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1、 營造和諧有愛的家庭

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教育太重要了。孩子的表現也是家庭的一個小小的縮就隨意發脾氣、丟東西,孩子看在眼裡,就會覺得這樣的行為父母可以做,自己也可以。

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有愛、和諧的家庭,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呵護,但是不要溺愛孩子,該給孩子的教育一定要給。同時,父母也要對孩子的讀物、電視等進行把關,不要讓孩子觀看有暴力傾向的書籍、視頻等,一些具有攻擊性的玩具也不要給孩子玩。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罵人,孩子有“攻擊性行為”,要這樣來化解

2、 培養孩子的情商、體驗各種情緒和管理情緒的能力

培養孩子的情商,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可以從源頭上減少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讓孩子體驗各種情緒的變化,學會站在別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家長通過角色扮演的遊戲來讓孩子體驗不同事件中的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動。當孩子打人的時候,父母可以輕輕打一下孩子的手,告訴他:"如果你也無緣無故被別人這樣打一下,你會不會覺得很委屈呢?"

3、 家長表達自己態度的同時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

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時候,父母要及時表明自己的態度,阻止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阻止孩子的行為之後,也要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孩子才能及時表達的想法,父母也可以知道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

孩子解釋之後,父母要和孩子做好溝通,引導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帶來的不好的影響,引導孩子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4、 對孩子的嚴重攻擊行為適當進行冷處理

孩子總是出現攻擊性行為,並且攻擊性行為比較嚴重的是,父母可以適當進行冷處理。也就是說,當孩子總是打人的時候,父母也可以先不理他,讓他一個人去一個獨立的空間先待著,給孩子足夠的自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冷處理的另一個方法,是罰坐。當孩子發脾氣打人的時候,父母及時制止孩子的行為,然後跟孩子說這樣的行為不對,現在要罰他坐20分鐘或者半個小時。並且,告訴孩子,罰坐的期間要自己思考問題,罰坐結束之後就要和父母解釋一下剛剛為什麼要打人。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罵人,孩子有“攻擊性行為”,要這樣來化解

5、 引導孩子對攻擊性的理解和思考

孩子或許不知道自己的攻擊性的行為會對他人造成怎樣的影響,他們心中沒有這樣的概念,所以父母就要讓孩子懂得,自己的攻擊性行為給人帶來的具體影響是怎麼樣的。

父母可以通過玩遊戲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對其行為的思考。在遊戲中設置角色扮演等的程序,讓孩子感受自己被別人攻擊的感覺。也可以給孩子講故事,在故事中說明白攻擊性行為對於自己與他人的危害,告訴孩子如果總是打人、推人、罵人,是不會被別人喜歡的。

我是小B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