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后若有这些反应,实际上是在“求救”,请家长们别再打了

现在的孩子都免不了被“棍棒教育”,中国父母很早以前就相信孩子不打不能成器,他们认为孩子脾气太大,不使用棍棒教育,根本管制不了孩子,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下,才能成材。实际上,这种教育观念是错误的,一个孩子究竟能不能成材,与父母打不打他们,没有半点关系,相反,父母长时间打骂孩子,反倒容易让孩子出现叛逆的情况。

孩子被打后若有这些反应,实际上是在“求救”,请家长们别再打了

老王是一个公务员,他的事业成功,妻子也是一个贤惠的人,他觉得自己人生唯一的不足就是生出了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小王这孩子很喜欢玩游戏,在校期间就经常翻出去玩游戏,在被发现后,死不悔改,最后被学校退学。

孩子被打后若有这些反应,实际上是在“求救”,请家长们别再打了

一次老王吩咐了小王去做一件很急的事,半天过去了也没见孩子回家,老王猜到了小王很有可能又去网吧了,于是带着妻子去各个网吧寻找小王,终于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小王,老王火冒三丈,不听妻子的劝,一把把小王从凳子上拖了出来,边走边骂。走到路边,老王觉得不解气,直接在路边就把孩子打了一顿,任妻子再怎么劝他都不管用。

孩子被打后若有这些反应,实际上是在“求救”,请家长们别再打了

家长打孩子会造成什么后果?

1、 让孩子更加叛逆

当孩子叛逆时,部分家长认为,打骂孩子就能让孩子变得听话,可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的暴力更能激发孩子的叛逆,孩子的不听话,是孩子发出的无声反抗,他们只能用加倍的叛逆来反抗父母,所以父母们及时打住,不要再用暴力解决问题了,不仅不能改变孩子的叛逆,还会破坏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让孩子仇视自己,造成家庭的不和谐。

孩子被打后若有这些反应,实际上是在“求救”,请家长们别再打了

2、 让孩子性格孤僻

父母的暴力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让孩子变得敏感脆弱。父母经常性地对孩子使用暴力,会破坏孩子的心理防线,让孩子形成自卑的心理,造成孩子的性格缺陷,让他们不能正常地融入到这个社会中。

孩子被打后若有这些反应,实际上是在“求救”,请家长们别再打了

3、 给孩子树立坏榜样

孩子从小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长大,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家长打骂孩子的过程中,会给孩子无形地树立坏榜样,让孩子在未来解决问题上,也会优先使用暴力解决,让孩子走上极端,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孩子被打后若有这些反应,实际上是在“求救”,请家长们别再打了

孩子犯错,家长不能控制情绪时,可以尝试这几种办法:

1、 让自己冷静一下

当孩子犯了错,自己实在忍不住脾气时,不妨去没有人的房间,把气往物件上面撒,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等到气消了一些之后,再和孩子进行友好的交流,让孩子在平静的交流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孩子被打后若有这些反应,实际上是在“求救”,请家长们别再打了

2、 学会换位思考

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一个人做事是有理由的,家长为何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所在?当孩子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家长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勇于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家长记住,一定要理解孩子,给孩子正确的教育,让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

孩子被打后若有这些反应,实际上是在“求救”,请家长们别再打了

3、 不要太过强势

许多家长太过独断,认为只有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所以对于孩子的想法根本不在意,甚至觉得孩子的想法是他找的借口,然后强行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让孩子照着自己的观念做事。家长不要这么强势,孩子不仅不能接受,还会对家长十分抵触,适当地给予孩子空间,让孩子树立自己的威严,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吧。

孩子被打后若有这些反应,实际上是在“求救”,请家长们别再打了

对待负面情绪,我们要做的是疏,疏通情绪通道,疏导情绪更加流畅,学会有效管理情绪,才是正途。对于小孩子来说,家长的频繁说教,不如让孩子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推荐:《德国幼儿自我管理图画书》

一套书共12册,12个成长主题,帮助2-5岁孩子孩子养成自理懂事的好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通过小浣熊一家四口的生活,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孩子。

让孩子富有爱心、更有勇气,敢独自睡觉,不抗拒洗澡、知道医生不可怕,会让自己很健康等。不用“硬碰硬”的对抗,也能让宝宝乖乖听话。

孩子被打后若有这些反应,实际上是在“求救”,请家长们别再打了

↓↓↓↓点击图片购买

德国幼儿自我管理图画书(套装12册)儿童绘本故事宝宝情绪早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