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与李世民:长期酝酿的“晋阳起兵”和绸缪帷幄的“恭帝禅让”

隋末群雄并起,李渊见当时天下大乱,乃于大业十三年五月起兵于晋阳(今山西太原)。

由于隋炀帝倒行逆施,民怨四起,李渊为隋室勋贵与近戚,在政治上已具一定程度的号召力,加以其战略运用得宜,所以他得以在起事半年之后,即能进占长安。

李世民正式踏入创建大唐的舞台,亦是在大业十三年。他随李渊在晋阳起兵,“遂登皇极,经纶天下。”

晋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李渊与李世民父子由此发难,创建了历史上威名远播的李唐王朝。

“晋阳起兵”全是李世民的功劳吗?

披览《新唐书·太宗本纪》、《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大抵皆言:“李渊之起兵晋阳,皆秦王世民之谋。”似乎李渊在反隋前真的没有野心,而整个“晋阳起兵”俨然全是李世民的功劳。

如果我们从其它典籍查考,便可以发现真相与史料记载有所出入。

李渊与李世民:长期酝酿的“晋阳起兵”和绸缪帷幄的“恭帝禅让”

李世民剧照

李渊在当时作为隋朝统治者的一方领导人物,应早有起兵念头,只是在正式起兵之前,一直是处于“隐身待机”的状态。

早在大业七年,隋末农民起义革命之后,各方群雄四起,李渊目睹此一动荡局势,即已兴起了叛隋的念头。

大业九年李渊在涿郡遇宇文士及并密论时事。由史料所载“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推算之,早在大业九年李渊即已有更高的政治抱负;而李世民登上政治舞台却是在大业十三年。

因此,“晋阳起兵尽是太宗功劳”,实不足以信之;说“晋阳起兵乃世民果敢敦促李渊所致”,则较为妥当。

以李渊的智慧谋略与处心积虑,对眼前形势必定清楚;李世民、刘文静与裴寂等人的劝进,确是使李渊提前下定决心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让李渊着实心动的,还有另外两个重要因素。

首先是夏侯端等人的劝说。

大业十一年,李渊出任山西河东大使,奉命镇压农民起义军,当时李渊好友夏侯端为副帅。

端谓渊曰:“……帝座不安……必有真人起于其分,非公而谁乎!”渊心然之。

李渊与夏侯端的对话,已对当下形势与李渊处境作了精辟的分析。此时,李渊已拥重兵、据重镇,早为天下人所瞩目,各方亲友及谋士也都不约而同地向李渊进行“劝进”,因为李渊在此时已被隋炀帝猜忌。

因此,对于夏侯端等人的劝说,李渊完全赞同。

其次是天时、地利与人和。

大业十二年,李渊派任为太原安抚道大使。在当时的形势下,李渊相当清楚自己起兵的时机就快到了,况且太原乃军事重地,不但兵源充足,且粮秣充沛,所以他“私喜此行”,认为派任太原乃“天授之意”

隋炀帝任李渊为太原留守,是利用他来平叛盗匪及防御突厥;但正巧也让李渊握五郡之兵,并以太原为起兵的根据地。

同时,李渊在任太原留守之后,地方上的官员、地主与富商,都见李渊有四方之志,纷纷劝说其起兵。

如《新唐书·崔善为传》载:“善为见隋政日紊,密劝高祖突天下。”《旧唐书·许世绪传》载:“为收取英俊,为天下倡,此帝王业也。”《资治通鉴》亦载:“明公北招戎狄,南收豪杰,以取天下,此汤、武之举也。”

李渊与李世民:长期酝酿的“晋阳起兵”和绸缪帷幄的“恭帝禅让”

李渊剧照

以上引述,皆说明李渊当时已是众望所归,所以李渊起兵太原,是长期酝酿的结果。

自大业九年初下决心,至大业十三年正式起兵,这四年的酝酿时间,让李渊蓄积了各方人脉与力量,也奠定了起兵及日后全国统一的基石。

李世民在唐军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多重要?

李渊起义的目的,是要取代隋的大业以安定天下。

众所周知,隋朝的政治中心是长安,所以李渊在太原起义站稳阵脚后,首要目标就是以长安作为主要根据地,再逐步向西推进,以达西进关中、克定京师的目标。

——西河之役

大业十三年六月,李渊传檄称“义兵”,西河郡不服,“渊使建成、世民将兵袭西河。”起义后第一场战役于是展开。

李世民真正领导的战役,便是唐军攻克西河郡;此役也是李唐王朝直取天下的首役。

临行前李渊对太原令温大雅说:“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若克西河,帝业成矣。”在温大雅的参军之下,李世民自此展开征战生涯。

世民与其兄建成直捣西河郡,往返仅九天,即取西河。李渊因此高兴地说:“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并建大将军府。

如此一来,李唐集团的体制算是完备了。西河一役使唐军士气大振,李唐集团却并未乘胜追击,而是借此在太原安养生息、厉兵秣马,以期为而后之战斗做准备。

这段期间李唐集团采取了几项重要的措施。

李渊与李世民:长期酝酿的“晋阳起兵”和绸缪帷幄的“恭帝禅让”

李渊剧照

首先是扩充兵员,提升战力。

李渊义旗已张,自须扩充兵力,方能成大业。李渊的地位及名声,加上他开仓赈灾,使得前来归附的人益增。

《资治通鉴》云:“渊开仓以赈平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为义士。”

由此可见,义军还是颇具号召力的。

其次是安抚军心,稳固基地。

李氏父子起兵反隋同时,各地亦有其他豪强环伺、欲达一统江山目的。因此,他们务须扫除环伺的列强,与此同时更须稳定根据地。

对于离晋阳较远的集团,可以留待日后逐步铲除,而晋阳周边地区者,则需尽速扫平并安抚之。

最后是借兵突厥,壮大声势。

李渊为扫荡群雄,接受了李世民借兵突厥的建议。李渊遣刘文静出使突厥求援。刘文静历时五十天归返,并带来突厥兵士五百人、战马两千匹。

李渊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突厥防御与牵制刘武周等人侵扰太原,并为自己扩张声势。

以关陇之地缘而言,李渊父子所在的太原,确实具备进可攻、退可守的地形;但若想起兵称雄,最有效而直接的办法,就是进占京城,利用朝廷号令天下,最后达招降纳叛、安定百姓、一统天下的局面。

李渊与李世民:长期酝酿的“晋阳起兵”和绸缪帷幄的“恭帝禅让”

李世民剧照

——霍邑之役

李渊父子取西河郡之后,七月初,以李元吉留守太原,李渊率建成及世民等自太原出发向西行进,拥兵三万人,至七月中旬军行至霍邑。

霍邑县,属临汾郡,此地北临汾水,东踞霍太山,易守难攻,为兵家必争之地。隋西京留守代王杨侑得知李渊率兵西进,派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两万人在霍邑阻唐军西行。

霍邑之役,史书记载有所不同。

由《旧唐书》中的记载可知,李世民泣谏李渊,才促成霍邑之役,这也是李渊与世民在军事战略运用上第一次意见分歧。

依《大唐创业起居注》所载可知,李渊原本颇为乐观,看似主张速战速决,但因大雨加上粮尽,以及流言传说突厥可能袭击太原,遂有意撤回太原,于是召诸将帅共商对策。

其中裴寂认为“不如还救根本,更图后举”,李渊原已同意此议;李世民则持反对意见,他认为“老生轻躁,一战可擒”,且“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李建成亦以为然。

李渊与李世民:长期酝酿的“晋阳起兵”和绸缪帷幄的“恭帝禅让”

李世民剧照

当时的形势,确实如李世民所分析的一样,突厥与刘武周之间的结合并未对晋阳构成严重威胁。显然,李世民主动出击的建议比裴寂退兵之计要实际且高明许多。最后,李渊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

次月大雨停歇,粮草亦运抵。李渊率兵直趋霍邑,建成与世民则率轻骑向宋老生挑衅。有勇无谋的宋老生果然开城门出兵,李渊让李建成率右军占据东门,而李世民断其后路。

世民借轻骑的优势与速度,力挫宋老生,宋军腹背受敌,士卒溃散逃窜,宋老生被斩,霍邑遂平。

《新旧唐书》皆将此役多归功于李世民,《资治通鉴》亦然,其中更有生动描述:“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遂克之。”

可见,这场战役从策略的运用到最后的决胜,李世民确实是其中最关键的人物。

——进兵河东

霍邑之战,李唐集团大获全胜,同时在此亦得到物资与人员的补充。

经唐军入临汾郡、陈叔达的归降,刘文静引突厥兵归返,孙华的归附,以及唐军八月进驻壶口成立水军,至此,整个黄河、汾水地区,已在李唐集团的控制之下。

九月初,李渊率部进攻河东,守将屈突通坚守不出,唐军面临着一个选择。

此时,在战略上有两个方案:一是绕过河东直取长安,攻占京城;另一个方案是先下河东,再西取长安。裴寂认为应先解决屈突通,李世民的见解则相反。

李世民曰:“兵贵神速……取之若振槁叶耳……屈突通自守虏耳,不足为虑。”

李渊则兼用两人看法,兵分两路。大军渡河入关,攻取长安,另分兵力对付屈突通。

李渊与李世民:长期酝酿的“晋阳起兵”和绸缪帷幄的“恭帝禅让”

李世民剧照

此战略,后来被证实为巧妙非常,也验证了老将用兵的稳重。因长安被陷,屈突通见大势已去,只得投降。

在此“分进合击”的战法下,李世民的用兵策略起到了重要作用,理由有三。

首先,西进战略,使唐军免于陷入因先进攻河东所可能造成的损失与不利的局面,为日后包围长安争取了时间、集中了兵力。

其次,李世民先后平定了渭北、渭南诸县,并攻下扶风郡,掐住了京城西边的咽喉,创造了全面包围长安的有利条件。

最后,李世民在西进途中,不断招揽人才、收编降军、扩充兵员、壮大实力,如此不仅得以顺利攻下长安,且为日后扫平群雄、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更大幅度地提升了他本人在军队及百姓心中的地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不仅战略思想清晰敏锐,而且善于领兵,精于治军,并擅于开展群众工作,尤其是对人才的延揽,可谓“不失时机”。

所有这些,都使李世民在唐军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突出。

李渊与李世民:长期酝酿的“晋阳起兵”和绸缪帷幄的“恭帝禅让”

李世民剧照

——攻占长安

屈突通投降后,是年十月,唐军二十万人对长安实施包围作战。唐军由太原出发时仅拥兵三万,至包围长安扩充为二十万人,兵员增加了六倍之多!

李渊于十月四日抵长安城,攻击行动由李世民率军自西北方攻打长安,建成则由东南方发动攻势,对长安城夹击。

十一月十五日,建成部将雷永吉登上城墙,长安城陷。

这使玲珑回想到李世民坚持“兵贵神速”的用意——直取长安、速战速决,使李唐集团最先进取京城,取得国家权力。因此,玲珑不得不再次佩服他的战略眼光。

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渊拥隋代王杨侑为皇帝(隋恭帝),改元为隋义宁元年;十九日恭帝下诏,李渊加封唐王;同月,李渊借恭帝名义,以建成为世子、封陇西公,世民为京兆尹、封秦公,李元吉封齐公。

义宁二年五月,隋恭帝禅让,李渊即位于太极殿,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国祚近三百年的李唐帝国自此建立。李唐集团自长期酝酿的“晋阳起兵”,至绸缪帷幄的“恭帝禅让”,历时不到一年。

我国历朝开国创业,除隋文帝与宋太祖情况特殊之外,唐高祖李渊建国之速,无人能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