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破解農產品滯銷難題背後:不光“止血”還“造血”

淘寶破解農產品滯銷難題背後:不光“止血”還“造血”

眾所周知,春節是農產品銷售旺季,但受疫情影響,今年不少農產區銷量受到衝擊,儘管草莓、獼猴桃等水果價格一降再降,但銷路依舊受阻。而疫情防控使很多城市居民面臨買菜難、買水果難,農產品供需匹配呈現出短期嚴重失衡的現象。

對於廣大農民來說,疫情導致農產品滯銷使他們心急如焚,不僅只能眼睜睜看著辛辛苦苦的收成爛在地裡,當下收入銳減,也打亂了部分農產區的春耕生產計劃,畢竟一年之計在於春,無形中對未來一年的農產品供給提出嚴峻考驗。於是,找銷路、止血成為農民最大的心願和訴求。

此時,在疫情期間大顯身手的電商,爭相發力愛心助農,急農民之所急,幫助貧困地區和部分農產區解決特殊時期的農產品滯銷問題。阿里率先行動,2月6日,淘寶啟動“愛心助農”計劃,設立10億元愛心助農基金;此後,其他電商平臺也行動起來,發起了各自的助農計劃。

如今,愛心助農已過去1個多月,在政府、電商、物流企業的共同努力之下,農產品滯銷難題已初步得到緩解,不少農民嚐到豐收的喜悅。而平臺之間的較勁、暗戰,也到了分出勝負的時候,愛心助農冠軍已浮出水面。

愛心助農勝負見分曉

愛心助農到底哪家強?不看嘴炮看“療效”,即數據最具說服力。

淘宝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背后:不光“止血”还“造血”

淘寶的數據最透明、及時,截至3月15日,“愛心助農”計劃已幫助全國20個省銷售滯銷農產品突破11.8萬噸,具體涉及超過1396個品類。相比之下,其他平臺的數據發佈並不完整且相對滯後。

京東公佈的數據顯示,從2月11日至23日,京東生鮮助農專題頁面累計銷售3900噸滯銷生鮮農產品,累計幫助超過3.4萬戶貧困戶打開農產品銷路,粗略計算,其一個月大約銷售1萬噸農產品。拼多多方面,截至3月6日中午12點,“抗疫助農”專區成交訂單量已達760萬單,售出滯銷農產品總計接近8000萬斤,相當於4萬噸,累計幫扶各類型農民超過2.4萬餘戶。

助農不是比賽,只要是真誠獻愛心,參與者都很光榮。不過,淘寶“愛心助農”以絕對優勢拔得頭籌,背後的深層原因更值得分析、深究,肯定不僅僅是用戶多那麼簡單,其成功經驗對未來中國農業數字化有重要意義。

淘寶厚積薄發

過去,人們關注淘寶往往只注意到其對年輕群體的吸引,忽視了其長期深耕農業農村農民的另一面。其實,淘寶不僅對中國農業理解深刻,還積累了領先業內的數字化能力,斬獲愛心助農冠軍是厚積薄發的使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深諳農產品上行痛點

淘寶深諳中國農業現狀,尤其對痛點拿捏到位。長期以來,農民屬於弱勢群體,農產品缺乏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產銷信息不對稱、市場流通狹窄、缺乏人才和資金支持等不利因素,使其在農產品上行時處於被動狀態,增產不增收現象時有發生。具體來看,農產品上行主要有三大痛點:

一是缺少品牌,品牌化塑造是諸多農產品的短板,導致產品競爭力和溢價不足,進而影響農民增收和可持續發展;二是銷售效率低,傳統農產品供應鏈過於冗長,中間批發環節眾多,加上週轉週期長,農民真正到手的收益並不多,且存在滯銷風險;三是無法快速響應消費者需求,根本原因在於農產品生產模式落後,過去農產品種植純屬閉門造車,憑經驗、靠天吃飯,農產品上行開始節點界定在生產出來之後,無法掌控農產品數量、質量、是否適銷對路,讓農民無所適從。

淘宝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背后:不光“止血”还“造血”

二、平臺優勢顯著

1年前,聚划算被提升到戰略高度,淘寶、天貓總裁蔣凡對其寄予厚望,不僅希望其成為面向下沉市場的排頭兵,還能幫助中國更多原產地的農產品上行。而聚划算也不負眾望,在農產品上行方面表現搶眼,這與其對消費者需求強勁的匯聚能力密不可分,“無所不能聚”不是蓋的。

我認為,聚划算最大優勢在於重塑零售鏈條,採取去中間商化的產地直供模式,即F2C(工廠對消費者),憑藉超級數據平臺和極致物流網絡,一方面對消費趨勢進行預測,從而反向優化供給;另一方面搭建快速、高效的物流運輸,實現產地規模化、標準化的直供,大幅提升整體運作效率。因此,你會看到,農產品在聚划算根本不愁賣,1年下來創造N個賣空新紀錄,積累大量解決滯銷農產品的成功經驗。

三、探索數字化農業

農產品上行是世界級難題,再怎麼重視也不為過,阿里也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探索如何通過打造數字化農業來破局。2018年啟動“畝產一千美金”計劃,通過訂單農業鏈接供需兩端,保障農產品品質的穩定和銷售的可持續,從而提高農產品產值。1年後“畝產一千美金”計劃升級,除了強化對農業生產的賦能,還推動鄉村二三產業數字化升級。

這還沒完,2019 年7月,聚划算推出“聚土地2.0”模式,從訂單農業升級為智慧訂單農業,通過對消費者需求的掌握,實現數據指導種植,未來可以做到以銷定產,滿足農產品對於市場化、品牌化的急切需求。在我看來,“聚土地2.0”模式通過對農產品生產銷售全方位變革,使農村資源配置達到最優,進而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農業升級、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

深諳農產品上行痛點、平臺優勢顯著、探索數字化農業,由此可見,阿里在推動中國農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上擁有足夠的能力、豐富的經驗,加上充分的耐心和堅定的決心,阿里將鄉村視為未來10-20年的三大戰略之一,沒理由不做出點成績來,疫情期間淘寶愛心助農一馬當先也就順理成章。

更難能可貴的是,淘寶並不滿足於只在疫情期間能幫一點是一點,儘量幫助農民止血,將疫情對農業生產的衝擊降至最低,而是將愛心助農常態化,以“造血式助農”長期持續打造原產地品牌,走上品牌化可持續發展的正軌,穩銷路、促增收,真正造福廣大農民。話說,從止血到造血,不僅是淘寶對自身能力的自信,更是積極踐行社會責任的體現。

淘寶愛心助農做對了什麼

其實,對於擁有8.24億月活的淘寶來說,隨便為滯銷農產品開闢一箇中心化入口,迅速賣空不在話下。但如果想在短短1個多月賣掉11.8萬噸滯銷農產品,且涉及品類多達1396個,面對這一系統工程,就必須精心策劃和編排,調動阿里經濟體一切力量,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法。

我總結,淘寶愛心助農之所以旗開得勝,主要做對了5件事:

一、廣泛收集滯銷農產品信息

愛心助農熱線是淘寶收集滯銷農產品信息的一個重要通道,一公佈聯繫方式就被打爆,不到4天就有2200多人代表農戶、產區來同步待銷農產品信息,淘寶迅速響應,推出農產品特賣系列專區。同時,“農業大腦”也來助力,“柑橘院士”鄧秀新和“花生院士”張新友領銜的30位頂級專家,將摸排到的500多條農產品滯銷信息反饋給阿里,幫助農產品走出大山。

淘宝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背后:不光“止血”还“造血”

二、恢復農產品供應鏈

疫情期間,道路處於封閉或半封閉,使物流成為首要難題。為了打通農產品物流,阿里緊急成立項目組,整合數字農業、菜鳥和天貓等業務在數字生產、數字流通和數字銷售的能力,從採收到銷售、從產地到銷地一一打通,並加大對農產品綠色物流專線投入力度。很快,雲南、廣西、四川、重慶等省市區的核心產區供應鏈就已部分打通,可直達銷售的城市不斷增多。

三、產地集中採購

增加對核心產地農產品的集中採購,是阿里賣空滯銷農產品的一大殺手鐧。其中,盒馬、大潤發是主力,前者截至2月底超過1800噸滯銷農產品在各地門店開售,後者在海南等地發起採購行動。除此之外,淘寶、天貓、聚划算這種帶貨大戶,加上餓了麼成為助農新通道,阿里豐富的銷售場景,幫助滯銷農產品全面打開銷路。

四、縣市長直播帶貨

眼下,直播帶貨已成為商家必備技能之一,淘寶幫助涉農商家免費開通淘寶直播,各地出現上萬個“大棚直播間”,百名縣市長更是親自上陣幫農民帶貨,而且帶貨效果不俗。比如,三亞市長阿東一場直播下來,賣出6萬斤海南金煌芒果。同時,薇婭、李佳琦等300多位頭部主播助陣,淘寶舉辦史上規模最大“村播日”,共同助力滯銷農產品從田間地頭走向千家萬戶餐桌。

淘宝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背后:不光“止血”还“造血”

五、嚴把質量關

淘寶愛心助農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難免有些消費者擔心農產品質量、價格。畢竟,助農不是單向愛心。其實,消費者大可不必擔心,淘寶一如既往地嚴把質量關,在確立助農計劃後,首先就確定了滯銷品的質量和標準界定,以保證愛心助農不損害消費者基本權益。至於價格,考慮到農產品滯銷、人員成本和物流成本上升等因素,銷售價格會略有上升,但依然實惠。

不難看出,淘寶祭出的這套組合拳,意在解決當前農產品銷售過程中的核心痛點:降低流通成本、打通物流、提供更多推介平臺,特別是縣市長直播等舉措,更是在助力農產品流通數字化,把“止血”變成“造血”,不僅解決農民面臨滯銷的燃眉之急,更在進行農產品供應鏈的升級,同時讓消費者享受到價格實惠的高品質農貨,實現供銷兩端雙贏,平臺也跟著受益。

結語

淘寶愛心助農本質上是一場多業務線的聯動大練兵,大獲全勝與阿里各項商業基礎設施及時有序到位分不開。經此一役,其已成為中國數字化平臺應急反應能力的標杆,不僅幫助中國農民渡過難關,還對其他平臺起到示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