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加個“屏”,才是如今造車的“政治正確”?不加還不香?

能玩吃雞、能看抖音、能遠程操控、能智能支付,不知什麼時候,這種“智能”元素忽然引起了我們的興趣,而關於玩“屏”的遊戲也正式開始了。

  這就是汽車行業的狀態——系統越做越智能,汽車也越來越聰明,“智能”二字甚至成了不少新車亮相的“名片”,好像一時間整個行業玩家都擠入了“車聯生態”這條賽道,讓人不禁想問:以後是不是也會像賣蘋果一樣賣汽車了?哇偶!如果汽車真變成了一個大型數碼產品,你會為“屏”這個興趣點買單嗎?

汽車加個“屏”,才是如今造車的“政治正確”?不加還不香?

目前還是“三分天下”

  未來汽車倘若真的進入到了萬物互聯的時代,恐怕如今的過度,就要先從“車機屏”這個點說起了。目前,大有“三分天下”的態勢:第一派,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傳統合資品牌車機,比如福特的智能互聯SYNC+系統、通用的MyLink+智聯繫統、奧迪MMI多媒體交互系統等。第二派,則是後來居上的自主品牌車機,比如上汽榮威、長安、吉利、比亞迪等企業就十分注重智能化的投入。其三則是造車新勢力梯隊,基本新車在推出時都會用智能科技做賣點。

汽車加個“屏”,才是如今造車的“政治正確”?不加還不香?

  而就目前來看,自主品牌車型以及造車新勢力無一例外的都朝著“智能化”方向在前進,屏是越做越大、功能集成也是越聯越廣,且標配的車系也是越來越多。總之,我們能看到的就是:傳統合資品牌車機在自主品牌和造車新勢力這兩派的映襯下,顯得有點“步調太慢”,比如我們常見的日系品牌車機,顯然其重心就尚未放在這塊屏上,似乎對娛樂功能和智能化方面並不在意,當然這也和用車文化有很大關係。但也有提前佈局的,比如安吉星。

汽車加個“屏”,才是如今造車的“政治正確”?不加還不香?

為何國產車比合資車更在乎“智能化”

  綜合來說,其實與兩個因素相關:一是綜合成本的考慮、二是整車的佈局體系。按照邏輯,傳統車企更習慣於將安全、配置等因素放在首位,並結合成本做考慮。而據瞭解,加個智能的車載大屏成本並不低,加上傳統車企受限於內部流程、整車開發思路及各種安全因素的考慮,所以很難在短時間內做極大改變,進而在“屏”上的推進步調就會慢一點了。

汽車加個“屏”,才是如今造車的“政治正確”?不加還不香?

  但對於自主品牌和新勢力來說,已有了合資品牌這個勁敵,所以誰吸取了更多經驗、誰更開放、誰敢花錢、誰的眼光更長遠、誰才有出路,所以他們也就不得不在研發上下功夫,加之中國互聯網的崛起,這塊“屏”甚至開始與智能汽車掛鉤,比如蔚來這類新勢力就很好的證明了這點,它就是以互聯網用戶思維為主導的,並且誰肯率先佈局誰就搶佔了先機。

汽車加個“屏”,才是如今造車的“政治正確”?不加還不香?

  所以,只能說車聯網的快速發展改變了過去這種傳統的整車開發模式,並且需要他進一步拉近和滿足用戶對新鮮事物的追求,所以在這點上,自主品牌車型還是頗佔優勢的。舉個例子,就拿車機最基本的語音控制功能來說,可能自主品牌10萬以內的車都會配備,但在合資品牌身上,一般都是中級車以上級別的了,這也不乏讓自主品牌多了些性價比。

加個“屏”有那麼難嗎?

  對於自主品牌和新勢力來說,或許不難。因為很多車型可以直接選擇和互聯網科技公司做深度開發,比如採用BAT等巨頭開發的車聯網做打包方案,也有的是整機做深度定製的,例如我們常見的騰訊AI in Car解決方案、百度小度車載OS、阿里Alios都是很好的例子。

汽車加個“屏”,才是如今造車的“政治正確”?不加還不香?


汽車加個“屏”,才是如今造車的“政治正確”?不加還不香?

  這樣一來,互聯網科技企業正好是倒逼了汽車產業格局做升級,也進一步促進了智能化的發展和普及。不過,真正決定其差異化的,還是在於所定製的系統是否更穩定、人機交互是否更友好、以及車聯網生態的佈局是否更長遠。

汽車加個“屏”,才是如今造車的“政治正確”?不加還不香?

  其實可以看到,如今的車聯網已經不單單隻在一塊屏上做文章了(比如理想ONE的四屏交互),而且還打通了車控系統(比如特斯拉),所以與其說是“屏”的競爭,倒不如說是智能汽車生態的佈局,而這些,都需要有強大的核心團隊做支撐,來定製屬於自己的生態系統,燒錢是必要的,只是,這個投入真不小。

你願意花“巨資”做屏上的差異嗎?

  你要問我差異化的主要表現是什麼,我認為是車聯生態的打造。  其實無論是基於哪個操作系統而做的定製,對於用戶來說,常用的也就是導航、娛樂這兩項必不可少的功能,所以你要把這塊“屏”做得“開了花”,就需要打造屬於自己的生態圈,且無論硬件或者軟件層面都需要有更大的想象空間,而如果此時還僅是做功能上的堆砌,恐怕就很難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汽車加個“屏”,才是如今造車的“政治正確”?不加還不香?

  舉個例子,提及NOMI我們就能想到蔚來、提及四屏交互我們就想到了理想ONE、提及自動泊車我們就想到了小鵬,這些都是靠實力“殺”出的差異化之路,這也說明汽車將不僅僅是代步的工具,而將成為一個智能的、移動的小空間。

汽車加個“屏”,才是如今造車的“政治正確”?不加還不香?

  再舉個例子,如今炙熱的OTA功能也讓汽車重新塑造了車生活,比如在搭載了計算芯片、攝像頭、數據存儲介質等等類似這樣的模塊後,就可以完成遠程診斷、遠程監控等,節省了成本。再比如,當車輛和智能家居做了交互之後(比如吉利和京東的戰略合作),也讓你的生活變得更有溫度。

汽車加個“屏”,才是如今造車的“政治正確”?不加還不香?

  以上這些,無論是現在已實現的還是未來將實現的,都已將汽車這個工具融入到了智的時代,這才是差異化真正該有的表現。也就說,更多的需要根據自己的規劃來做取捨及功能定製,並非功能疊加。當然,定製也並非易事,這就必然要在車聯網上做更大投入。

而目前,你會為一套好用的車機而為車買單嗎?

  老實說,如今已經不止一家車廠在為這塊“屏”的智能在做研發了,加上BAT巨頭的加入和佈局,大家也都熱衷於對“智能汽車”做定義來博取一席之地。

汽車加個“屏”,才是如今造車的“政治正確”?不加還不香?

  以GKUI為例,比如智能家居的打通(打通了京東智能冰箱的功能),再比如同步定位移動實況監測,這些都是非常美好的交互,不否認確實好用,但目前實際使用來看,還未達到高頻的交互目的,也就是說生活化使用的頻率目前來說並不高,因為它不僅僅需要車載本身的智能,更需要第三方的打通且能夠儘可能多的使用到第三方的場景。只是目前來說,真正智能的落地尚需時日,但這也是必然方向,各家提前佈局不可謂是未雨綢繆。

汽車加個“屏”,才是如今造車的“政治正確”?不加還不香?

  所以,如果是對於傳統車企(無論合資或自主),或許我會記住他們各自的風格,但並不會僅僅為此埋單,畢竟傳統車企目前的優勢還是三大件,車機和配置只能作為提升競爭力的體現,除非這種使用化場景的需求更進一步。  但如果是新勢力,這儼然已和傳統車企在“智能”上拉開了差距,通俗點說就是,用過之後就回不去了,所以埋單的人大有人在,而“智能化”也必然成為新勢力的出路和核心競爭,這些智能化的場景也將大範圍地滲入到我們用車生活中,或許未來駕駛汽車就不再是手握方向盤和腳踩剎車那麼簡單了。

  總之,或許未來的某一天,汽車行業就出現第一個“蘋果”和第一個“華為”“小米”,待那日真正到來,我一定會排隊買單……(圖/文/攝:太平洋汽車網 王曉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