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來臨:認清形勢,放棄幻想

文 | 栩先生

首發 | 栩先生(公眾號ID:superMr_xu)


1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稍微有點"超前"的思考,也是想了很久,歡迎大家一起參與分析討論。


老規矩,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先從3個現象開始講起。


一是從3月14日起,境外輸入的新增確診病例開始超過國內新增病例;


二是從3月16日起,國外確診病例的總數超過了國內確診的總數;


三是3月18日公佈的最新數據,新增病例數13例,其中12例是境外輸入,只有1例是國內產生。


這些現象和數據變化都說明,疫情的攻守之勢變了。


某種程度上講,有點像《論持久戰》裡說的"戰略防禦"和"戰略反攻"。


國內我們是吹響總攻的號角,繼續"消減存量",努力治療已確診的病例;對外則是避免"產生增量",也就是是嚴防境外輸入。


前者我們一直在做,後者只要下定決心,定下政策其實也好辦。


我們看新聞,現在很多地方,都是領導直接上機場督戰,採取嚴格的檢測和登記,所有入境人員隔離14天,而且費用自理。


這些措施一推出,入境人員一下子少了很多。


當然,如果境外疫情持續加重,我們可能還會出臺更有力的措施。


這幾個月,我們的生活重心和所有的注意力都圍繞著疫情來轉,現在國內疫情開始明顯好轉,這個時候倒過來一看,會發現疫情之外的其他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想的時候了。


雖然很多人只要一想起來,就會非常焦慮。


但我今天還是要硬著頭皮和大家再一起想想,從現在到疫情結束,我們該怎麼想、怎麼辦。


我大致梳理了下,這些問題至少有3個:


第一個問題,讀書的問題。


對一般的學生而言,最多也就是開學晚,提前適應了一下"網絡教學"而已。我老家有親戚的孩子今年高考,那才是真的焦慮。


高考會不會延期是一個問題,這段時間在家複習的效率那麼低更是一個問題。


關於讀書,我之前還聽到一個朋友提出過另一個問題。


現在疫情全球爆發,出國留學估計都會受大的影響。


對有些學生而言,相當於是又斷了一條路。


第二個問題,經濟的問題。


之前看網上的新聞,一大堆做餐飲的、賣衣服的、搞養殖的都表示快撐不下去了。後來看到有分析,說影響最大的其實是這兩年爆火的"民宿行業",投資很大,空置成本很高,而且完全沒有任何收入。


其實,疫情之下,除了個別行業,多數行業都是遭遇了致命打擊,特別是前兩年就不景氣的實體經濟更是雪上加霜。


我問了很多做生意的親戚朋友,普遍的感受都是前段時間反正有疫情,什麼也做不了,乾脆就待在家裡吃吃喝喝,把眼一閉,就當沒這回事,現在隨著部分地區解除疫情防控,真正要面對了,才真的越來越焦慮。


疫情後會報復性消費、報復性反彈嗎?他們自己都沒信心。


第三個問題,工作的問題。


疫情影響下,很多公司和行業自己都難以為繼了,有些企業疫情期間就已經開始了裁員或者破產清算。


網上有人說,現在能復工的都是幸運兒。


比這更讓人擔心的是,今年夏天就要畢業的大學生,以及今年10月開始進入秋招的應屆生。


之前每年都會有人說"今年是最難畢業季",但到了現在你會發現,之前的所有"最難"在2020年面前都是弟弟。


大量正當年的年輕人如果沒法及時找到工作,所產生的社會問題將會更嚴重。


當然,還有不少人操的心比這還多還大。想到了什麼國際政治問題,以及生物安全乃至世界末日問題之類的。


疫情就像一個望遠鏡,讓這些原本遠在天邊的事,一下子變得近在眼前了。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到底該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


“後疫情時代”來臨:認清形勢,放棄幻想


2


世界可能是平的,但絕對不會是公平的。


多數事情,國家間的競爭,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乃至公司發展,其實都是在追求不公平。


如果我們突然發現了一顆鑽石星球,每個人都可以分一大塊,大家都會變成億萬富翁嗎?


當然不會,絕對公平下產生不了財富差異。而只有差異,才可能產生億萬富翁。


古往今來,絕對公平的事情只有一樣,死亡。


但就是死亡,也只是最後的結果一樣,其實相對間還是不平等的。


醫療保健的進步,可以讓有些人活得更長壽,生命質量更高。


所以,很多事情其實只能儘量達到相對公平。


比如高考,從"絕對"的角度講,取消什麼加分、保送、各省劃線,全國一張卷子,一刀切大排名似乎是最公平的方法。


但從實踐的角度看,這種做法完全不顧各省各地實際,不管個體間的差異(比如偏科型人才),才是更高層次上的"不公平"。


絕對的公平不存在,也不一定科學。所以,只要有相對的公平,對每個人而言就都是有利的了。


所有人必須要認識到一點,這次疫情其實造成了相對公平。


為什麼說新冠病毒專治各種不服?


因為,從國與國的角度講,管你什麼文化、什麼種族、什麼價值觀、什麼體制,該來的一樣會來。


從個人的角度講,管你是什麼高官、明星、球星,還是平民百姓,只要不重視,感染的幾率都是差不多的。


因為目前還沒有疫苗、沒有特效藥,主要看自身免疫力情況,所以感染後的致死率也差不多。


如果把疫情當成是一場考試,那麼一定是臨時出題、統一命題,不存在什麼開掛、作弊的可能。


疫情之下,安有完卵?


你如果覺得疫情打亂了你的複習計劃,影響了你的工作或者生意,導致了招工難、找工作也難,那麼,對所有人而言,情況也都是一樣的。


所以,一定要摒棄一個想法,覺得自己好難啊。


除了極其個別的領域,大家都難。甚至於全世界都難。


這是什麼?


這就是一次大洗牌。


大部分的行業、領域,乃至個人未來的規劃和打算,都要重新來過。


之前覺得手裡的牌不好,覺得規則不利於自己,短時間內,疫情都把大家重新拉回到了一個起點。


但在這個起點上,往後的路怎麼走,才真正決定了最後的結局。


“後疫情時代”來臨:認清形勢,放棄幻想


3


我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就是立足於"後疫情時代",應該怎麼辦。


我總結了三個大點,叫:看清一個大勢;克服兩種心態;努力做三種人。


第一,要看清一個大勢。


2020年是地獄級難度開局的一年,流年不利的情況下,最重要的,是認清大勢,順勢而為。


小米的雷軍,有一次在演講中非常動情地講了自己在金山公司奮鬥了多年,最終也就是讓金山變成了一個市值幾十億美元的企業,遠遠無法和那些真正的大公司相比。


他後來思考了很久,自己不缺乏能力、不缺乏勤奮,之所以不能做到更好,欠缺的就是"機遇",並因此提出了"風口理論"。


我之前講過,整個21世紀最大的勢,就是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現在最大的勢,就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大國崛起,就像一個大質量物體,會影響周邊時空一樣。


這一百年裡,整個國際政治、國際經濟乃至我們每個個體的命運,都要圍繞這個"大勢"來變。


這就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這次疫情的發生以及各國應對情況,既讓世界更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由內而外所發生的變化,讓我們更加堅信這種趨勢不可阻擋。


也加速了世界格局的洗牌。


提前認識到這一點,就能夠順勢而為。


這裡的趨勢至少有三點:


1、 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安全的國家


之前,中國疫情還很嚴重,全球疫情還沒有爆發的時候,投資者就將中國列為資產避險國。


這是破天荒的頭一遭,資本的嗅覺真的是靈敏。


這個安全,首當其衝的,是領土安全。


僅僅只從這次應對疫情中我們所展現出的強大的動員能力和物資保障能力,我敢肯定,就會震懾絕大多數的國家。


也就是日本近期有個學者在文章裡寫的"中國是一個不可與之開戰的國家"。


這種安全,還體現在社會、經濟、政治高度穩定的狀態。


我們國家這麼大,這麼多人關在家裡這麼長時間,但國家沒亂、人民沒亂,經濟也沒出大問題,甚至犯罪率直線下降,很多已經追逃多年的罪犯都被抓了。


這種穩定程度,簡直讓人瞠目結舌。


當然最重要的,是疫情讓所有人都看到了一個足以應對各種危機和突發事件的政府。


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一個擅長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以及一個能最大程度維護人民利益的政黨,決定了在這個時代,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是高度一致的。


很多人沒想明白的是,我們大部分人都是要和中國這艘巨輪共沉浮的。


所以跟著有些人唱衰中國,絕對是愚蠢行為。


中國要真的出現問題,最慘的一定是我們。


認清了這個趨勢,就知道該怎麼取捨,就知道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就是在維護我們自己的利益。


國家越穩定強盛,你就越能水漲船高。


“後疫情時代”來臨:認清形勢,放棄幻想


2、 中國將日益成為吸納國際經濟、科技和人才的中心


疫情一旦結束,各省一旦放開管控。


我們對國外經濟、科技和人才的吸納力量將會越強。


為什麼現在,一個外國人永居條例能引起這麼多人的關注和熱議?


因為幾十年前,是我們是求著他們來,一個小縣城裡見到一個外國人,都覺得好了不起,統統要叫"外賓"。


我讀大學時,只有最優秀的學姐、學長才能去外企,回來給我們講授工作經歷時,那種發自內心的驕傲讓人至今難忘。


而現在,從各個方面來講都已經開始"攻守相易"。


當年差點收購華為的摩托羅拉,現在已近乎不復存在;亞馬遜、Ebay當年沒有任何威脅地進入中國,現在也已被阿里、京東等在國內打趴下……


在外企工作的收入和社會地位都已經大不如從前了。


我堅信,這種現象未來還將會在更多的行業和領域發生。


對個人而言,中國越來越國際化,第一要想到的是,如何在國內和外國人合作、競爭。


王健林當年說過一句話:萬達優先要招那些中國人裡英語講的最好的,外國人裡中文講的最好的。


這是句大實話。


其實,換個角度,如果你能利用本土優勢,從貿易、文化、語言到各方面為這種融合搭建橋樑,就可能成為時代需要的人才或者企業。


要知道,有個專門把各路網文翻譯成外語的網站,在國外都是爆火。


這次疫情裡國內外的各種現象,已經讓很多人想明白了,國與國之間的紛爭,有很多都是相互之間的不瞭解,體制、文化、價值理念的巨大差異造成的。


我們比任何時候更需要真實地向世界展示中國,同時向中國介紹真實的世界。


3、更需要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創新


國家的競爭,到最後都是文化競爭。


在這方面,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是有天然優勢的。


但傳統文化不是什麼都是好的。


幾千年傳承下來,有精華也有糟粕,更有很多是已經不合時宜的。


當年民國的知識分子包括後來的柏楊之流,之所以對傳統文化那麼牴觸,其實本質都是對中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不容置疑和全盤否定,都是自卑心態。


真正的自信,是既大膽展示自己的優勢,又敢於大方承認自己的不足。


中國的崛起,亟需與之相匹配的文化輸出。


故宮文創、李子柒等的爆火以及戲腔,漢服,國潮的復興,都是這種趨勢下的產物。


現在有些地方的教育減負,不學文言文。


我們越要反其道而行之,看歷史,看文學,吸取中國傳統文化,同時思考怎麼結合現代性去挖掘,傳承。


而且不要浮在面上,要能沉進去,發掘中華文化真正的精神和力量,找出我們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根源。


思考中國為什麼能。


一個清末明初已經被當時最領先的知識分子所否定的文化,一個看起來已經行將就木、日薄西山的文明,是如何又煥發活力,而且越活越年輕?


這裡面有大智慧,有大道。


毛澤東、魯迅,他們的話語和思考為什麼現在還有很強的指導性,閃耀著人類智慧之光?


因為都是又浸淫中華傳統文化,文史功底極為深厚,然後,又學習並吸取了西方的一些理念,結合了現實,真正的融匯中西,博古通今。


誰能適應這種形勢,讓傳統文化老木逢春,再結新果。


用文化為我們的各種產品,乃至傳媒、影視、教育等賦能,誰就能打開新的天地。


“後疫情時代”來臨:認清形勢,放棄幻想


4


第二、克服兩種心態。


一種是疫情心態,反正發生了疫情,就什麼都不用幹。


覺得只要健康,不生病就是最大的勝利。


說實話,這種心態在前期是完全正確的。


但到了現在,全國一天自己發現的確診病例也就1例的情況下,其實大部分人都是安全的。


疫情我們當然還要防控,但只要遵守所在地區的政策,帶好口罩,做好防護,是完全不影響我們做事的。


更千萬不要有疫情讓我遭受重大影響或者重大損失,所以要靠別人來補償的巨嬰心態。


前面說了,疫情讓所有人都很難。


除了真正被感染的,其他的,國家不可能都包乾。


想著要補償或者怨天尤人的心態,都是在逃避問題。


形勢不好,沒有大幹一場的機遇,至少也要守好自己。


學會管理現金流,珍惜當下的工作機會,利用短期低谷提升自己。


做什麼,都比什麼都不做要好。


另一種,是等槍響了再跑的心態。


大概從小學開始,我們就已經學會了在體育課上,大家一起比賽跑步。


所有人站成一排,老師發令槍/口哨一響,所有人開始跑,要是誰搶跑了,就得重來,還得挨老師一頓罵。


當年,有那麼多文章告訴你,"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問題是,當你真正進入社會,請問:起跑線在哪?


這個社會上,從來就不存在起跑線這個東西。誰也不可能和你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疫情等於讓全國都按下了兩個月的暫停鍵。


但暫停之後,所有的一切總會重回正軌,這個時候早做打算,早做準備,總好過又慢人一拍。


“後疫情時代”來臨:認清形勢,放棄幻想


5


第三、做三種人。


第一種,被人需求的人


前兩年"佛系"這個詞很流行。


但在這次疫情中,我們突然發現很多年輕人不佛繫了。


不少95後、00後衝在了抗疫的第一線,連人民日報都給他們點贊。


這種變化的背後,是因為通過參與抗疫,很多人發現自己對於群體的意義;這和08年汶川地震,很多被視作小皇帝、小公主的80後"一夜長大"是一樣的。


一個人一旦被需要,一旦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就一定不會活得很喪。


這個時代是個體崛起的時代,你只要能發現自己被人需要的地方,能展示出自己身上的閃光點。


就不會成為被時代落下的人。


而那些能夠靠自己成就個人品牌的人,也一定是時運相濟,應運而生。


第二種,能更好滿足需求的人


需求已經飽和的情況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改革供給。


從企業的角度講,消費的需求一直都在,就看你能不能滿足更高的需求。


從個人的角度講,就是做一個更能適應變化、更具有性價比的人。


任何時代要淘汰,都一定是先淘汰那些抱殘守缺、拒絕改變的人。


馬雲當年說過,做企業就是要解決社會問題。並在阿里巴巴定下了規矩:要做問題的發現者,更要做問題的解決者,不要做問題的製造者。


其實,不管是企業還是人,你只要能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就意味著你就是那個能滿足大家需求的人。


第三種,創造需求的人


當年的電商,外賣、網約車以及移動支付等的興起。


並不是因為發現了需求,而是創造了需求。


先讓大家產生習慣,再去賣產品。


比如,熱衷於造火箭的馬斯克。


現在來看,他要造的東西離我們很遠,但如果有一天太空旅行真的商業化、平民化,就一定會成為新的消費潮流。


限於篇幅,對這三種人我只是點到為止,並沒有完全展開。


其實這個思路不只是對人,對大部分企業的定位同樣適用。


這"三類人"實際上也是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需要地是踏實做事,有用處。


第二個層次,需要地是看透趨勢,有眼界。


第三個層次,需要地是敢於創造,有夢想。


所以歸結起來,就是既要埋頭走路,也要仰望星空。


“後疫情時代”來臨:認清形勢,放棄幻想


6


這篇文章其實可寫的東西非常多,很多地方還可以再深入、再展開。


但長篇大論估計大家也看不進去,所以我儘量講的是思維層面。


老話說的好,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這次疫情雖然是大災。


但只要我們積極面對,也可以化危為機。


國家如此,個人也如此。


我挺喜歡一句話:歲月未曾饒過我們,我們又何嘗饒過歲月。


這次疫情給我們帶來這麼大影響和損失,我們也千萬不要輕易就放過了它。


不要閉著眼睛混過去,然後好了傷疤就忘了疼。


既要去深刻反思疫情中暴露出的問題,優化、解決、提升。


更要學會超前思考、精準分析、踏實做事,從危機中去看到希望,看到可能。


大家都被一個驚天巨浪打懵圈了,誰第一個醒過來,開始順勢而為,順流而下,就可能在下一個時代獨立浪頭,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誰遊移不定、怨天尤人,還在朝秦暮楚,還在冥頑不靈,就會被時代所拋棄,成為棄兒。


疫情總會過去,生活總會繼續。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


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


與大家共思、共勉。


—— END ——



關注公眾號,在菜單欄可以直接讀我的更多成長乾貨、深度思考等全網熱文,和關於毛主席的精品文章。


後臺回覆"社群",可加入栩先生唯一成長社群,已有2000餘人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