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包頭沙爾沁

前幾年,經常坐火車往返於呼市、包頭兩地。閒來無事,總是有意無意觀看沿途景色,其中對剛出包頭東不遠的一座山峰印象特別深刻,後來才知道,那座山就是沙爾沁山,現在也叫蓮花山。

圖說包頭沙爾沁

沙爾沁,蒙語意為“擠奶的地方”,曾是包頭市最大的村莊,有1000餘戶人家,2008年劃歸東河區。沙爾沁歷史悠久,山尖水清,人傑地靈。

一、歷史上的沙爾沁召(廣化寺)

沙爾沁山凸顯於大青山群峰中,懸崖峭壁,巍峨挺拔,香柏幽綠,松樹成陰。攀登頂峰只有一條小道。在此峰半腰間有一臺地,上建一座喇嘛教寺院, 這就是俗稱的沙爾沁召。此召面臨黃河,背依青山,宏偉的漢藏混合建築群居高臨下,在香柏松蔭之間,顯得十分肅穆。沙爾沁召是喇嘛洞的頭世活佛博格達,察漢喇嘛的弟子所創。

沙爾沁召在文革中被損毀,成為一片廢墟。下面結合老照片和相關人員憶述,來了解沙爾沁召。

1931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土壤科學家和地理學教授羅伯特·拉里莫爾·彭德爾頓(Robert Larimore Pendleton 1890-1957)來到綏遠省的薩拉齊縣,除了考察土壤,還用照相機拍攝了沙爾沁召以及開挖民生渠的照片,為我們瞭解薩縣及沙爾沁歷史提供了寶貴而且直觀的資料。

整個寺院有新召、舊召之分,前者創建於清康熙年間,法名“廣化寺”;後者曾有建於明代的說法(確否待考),蒙語稱伊拉古滲蘇莫。到民國年間召內有喇嘛四十餘人,活佛曾傳十世,十世活佛是由五當召的達喇嘛羅布森凱增選認,經達賴喇嘛所定的。

圖說包頭沙爾沁

▲羅伯特·拉里莫爾·彭德爾頓拍攝的沙爾沁山和沙爾沁召

新召以大小不等的六座殿,四座白塔, 一座靈藏,一處活佛府,一個佛倉,一個甲壩(專務後勤的機構) ,三個廚房,十四處喇嘛住宿院落(計房50多間)和一處碾磨房組成。主要建築有誦經堂、彌勒殿、活佛府。

誦經堂為49間大的二層藏式建築,堂內排列著活佛和喇嘛唸經的座位,東側有藥王和觀音泥塑,掛有十八羅漢帛畫,西側除塑有綠度母之外,還陳放《甘珠爾》、《大藏經》、《大般若經》等經典。經堂內裝飾美觀、典雅,壁畫斑斕。

圖說包頭沙爾沁

▲羅伯特·拉里莫爾·彭德爾頓拍攝的沙爾沁山和沙爾沁召

彌勒殿為東西9丈,南北4丈大的三層藏式佛殿,殿內主要供奉彌勒佛金身跣足,正容端坐泥塑像。此像有三層樓高,蒙民稱其為八十尺彌勒,素稱內蒙西部地區第一大佛。 就其殿內供器而言,除配有可容300斤黃油的一盞萬年燈和可容70斤黃油的多盞佛燈外,還有12個供水盅,每個能放一擔水。

大佛身前塑有一尊一丈五尺高的彌勒佛站像,東側塑有三尊長壽佛,西側也塑有三尊佛像,藏語稱恕格蘇莫官布。大佛左右各列五尊站像,左右隊列上首都是四尊菩薩,下首塑一尊金剛。

圖說包頭沙爾沁

▲羅伯特·拉里莫爾·彭德爾頓拍攝的沙爾沁召經堂和佛殿

殿內各尊佛像前的供桌上,除常有的燈明、花草、食品、香火、錢幣等供品之外,與眾不同的是在達米乍(金剛)前的供桌上,還放一部藏文《宗對》經和一座空心小鐵塔,喇嘛們稱“沙恰”,實際是塔型印版。據寺中喇嘛相傳,這部《宗對》經和塔型印版,還有一口大銅鍋,是康熙皇帝親臨該寺時所賜,被稱為沙爾沁召“三寶”。以上所述都陳設在彌勒殿底層。底層僅容彌勒佛像的腿部。

二樓正中被大佛胸部所佔,兩側各一小堂,東堂內塑十尊金剛,西堂供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和他的兩個徒弟,即達賴和班禪的前身,名叫扎拉色布吉,海拉布吉。還有若干尊泥銅小佛像。前面有一小經堂,內設各種供具和法器。三樓形同二樓,中為大佛首部所佔,東西兩堂內供奉度母、吉祥天母等眾佛像。所塑佛像神情各異,栩栩如生。整個大殿為深基厚牆,平頂成方的土木結構建築,雕樑畫棟,油彩豔麗,顯示著幾百年前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

圖說包頭沙爾沁

▲羅伯特·拉里莫爾·彭德爾頓拍攝的沙爾沁召內部一角

活佛府原系藏式建築,民國年間該寺執事大喇嘛楊林碧勒,主持改修成豪華的漢式磚瓦府院。活佛府以坐北面南的正廳和左右6間廂房組成。正廳9間,頂部前低後高,後牆高出房頂2尺許,上扣青瓦,中立銅鑄廟徽,兩端各飾一條銅龍。

前簷兩角向上挑起,頂端也各有一龍飾,造型逼真,有欲騰空而起之感。院內石、木精雕細刻,磚瓦製作精美,為該寺建築之精華。

其餘的殿堂房屋,都是一層藏式建築和漢式平房,殿堂大者10間,小者3間,各殿內佛像全是泥塑或銅鑄者,陳設物件應有盡有。

圖說包頭沙爾沁

山中的摩崖石刻

舊召位於新召東側,兩召之間隔一小梁,相距約800餘米。舊召規模很小,原僅有兩座9間大的漢式殿頂藏式牆壁和門窗的佛殿,還有6間平房。民國年間因佛殿常年失修,殿頂瓦塊破碎跌落。後由楊林碧勒大喇嘛主持修蓋成純藏式殿字。

舊召殿宇內有一尊不足2尺高的銀鑄釋迦牟尼像。這尊銀佛像,前半年在沙爾沁召供奉,後半年又移到離沙爾沁召70餘里的丹津營子供奉,每年往返迎送專門備有一匹白馬。

在清代,舊召另有活佛。下世活佛轉於外蒙後,在外蒙又重新建起一座伊拉古森廟。據說招收徒弟500餘名,興勝一時。此後舊召由新的活佛和大喇嘛統一管理,宗教活動都是單獨舉行。

1945年11月9日,八路軍攻打包頭時,指揮所就設在沙爾沁召。當時有八路軍晉綏部隊司令員賀龍、參謀長周士第,和綏蒙軍區司令員姚喆等在此指揮作戰。

圖說包頭沙爾沁

賀龍指揮部舊址

這樣一處名勝古蹟,可惜在十年動亂中,珍貴的文物被毀損殆盡,召廟建築全部拆除,經卷被點火焚化,保存數百年的廟宇樓閣,沙爾沁新召變為一片廢墟。

圖說包頭沙爾沁

沙爾沁召舊址

二、端陽節登山

每年端陽節(端午節)登峰觀山看廟,是沙爾沁鎮各村農民的傳統風俗,至今已有100多年曆史。

沙爾沁青山頂峰,是大青山在包頭地區遊覽勝地之一。面臨黃河,巍峨挺拔,松柏成蔭,猶如一幅畫卷。最高峰聳立於群山之前,距地面高約千米。紅巖綠樹,獨踞群山之上。山前有一條“之”字形盤山小道,寬約二、三十米,最窄處不足1米,從山腳沿小道可直達頂峰。

圖說包頭沙爾沁

▲羅伯特·拉里莫爾·彭德爾頓拍攝的從沙爾沁召俯瞰景色

山上下側的峭壁上,由自然的山石紋道,形成了一巨大的人頭象,當地人稱“老壽星”。這幅頭象高約60米,寬約50米,遠遠望去“老壽星”面向東南,微笑慈祥,端莊可敬。

自從沙爾沁召建成以後,便與山中的自然景觀相輔相成,互相增色。人們也從逛廟敬香,逐漸形成了每年端午節清晨登山的傳統習俗。

圖說包頭沙爾沁

▲羅伯特·拉里莫爾·彭德爾頓拍攝的從沙爾沁召俯瞰景色

登高是青少年的一大情趣,為了搶早,他們天色未明就成群結隊相隨上山,誰先爬上頂峰,就立即燃起篝火,給人們發出登山信號。信號如同無聲的命令,即刻把人們從四面八方吸引而來。人們登上青山,立足頂峰,觀賞大自然的美景。舉目四野,群山綿延,田川疊翠,村莊棋佈,黃河東流……

圖說包頭沙爾沁

▲羅伯特·拉里莫爾·彭德爾頓拍攝的從沙爾沁召俯瞰景色

文革前的端午節,沙爾沁召廟門大開,這天專供鄉親們盡情遊覽,供銷社將貨攤搬上山,除設各色小百貨外,並設副食糖業菸酒、冷飲等。業餘劇團在經堂前寬闊的平臺上,演出當地人們喜聞樂見的山歌和二人臺傳統戲。一時間,山上山下,人山人海,廟裡廟外,紅男綠女,笑語歡歌,熱鬧非凡。

圖說包頭沙爾沁

▲羅伯特·拉里莫爾·彭德爾頓拍攝的從沙爾沁召俯瞰景色

文革中,沙爾沁召被拆毀後,端午登山的人越來越少,十減其九。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端午節登山盛會得以復興。各村農民遊覽自然風景的興致越來越濃,儘管景緻不比從前,但端陽登山的卻逐漸地多了起來。

圖說包頭沙爾沁

▲羅伯特·拉里莫爾·彭德爾頓拍攝的從沙爾沁召俯瞰景色

三、遠近馳名的毛氈匠

光緒初年,沙爾沁的王福有在包頭永泰公氈行學徒,他為人忠厚,勤奮好學,很快就掌握了粗細毛貨製作技術。到了光緒末年,他學成後,回到沙爾沁開辦氈坊,並收了徒弟。民國初,又先後收了鄂爾格遜的丁三旦、郭晉禎二徒弟。從此,這兩地的氈行開始起步和發展起來。

1915年初,丁三旦、郭晉禎出徒。郭晉禎在包頭牛橋街開辦“西盛永”氈坊,並收了7名徒弟。他繼承了師傅的手藝和行業道德,經營有方,注重信譽,因而馳名包頭地區,生產經營十分興旺。

圖說包頭沙爾沁

▲羅伯特·拉里莫爾·彭德爾頓拍攝的山中一處居民院落

丁三旦離開王福有後,回到本村辦起了 “廣盛永”氈坊。由於他手藝嫻熟,講究信用,氈坊一天比一天興盛。氈貨路子暢通後,他又親自飼養綿、山羊百餘隻,自產自用。

丁三旦還去宣化,訪名師學習馳名塞外的“宣化帽”製作技術。他製成的氈帽,潔淨漂亮,富有光澤,經久耐用,可戴十年之久,不漏水、不透風,勞動休息時還可當坐墊;擀的毛嘎登合腳又耐穿,冰水溼不透,人們編了一段順口溜:“丁三旦的毛嘎登,穿上不冷又不爛;買上一雙傳幾輩,氣死賣鞋貨郎擔”。他擀的炕氈,中心厚,四邊勻,整齊白淨,如果打理的好,不被蛀蟲咬,鋪二三十年都沒毛病。

沙爾沁產的毛氈製品,遠銷百靈廟、阿拉善和鄰省區的大同、張家口、太原等地區。

圖說包頭沙爾沁

現今的沙爾沁蓮花山景區大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