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龔賢《掛壁飛泉圖》 紙本掛軸 水墨 縱273釐米 橫99釐米 天津博物館藏


金陵八家是指明末清初活躍在南京地區的一批畫家,包括龔賢、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等人。他們並非是風格相近或師承相同的一個繪畫流派,然八家之合稱卻為後世畫壇所公認,並被作為明末清初一股新的藝術潮流來分析,其間必有其合理性。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南京博物院藏 龔賢 千巖萬壑圖


龔賢領袖金陵八家


龔賢字半千,又字野遺,號柴丈人,半畝,江蘇崑山人。他早年遭遇明末戰亂,在外漂泊流離,晚年隱居南京清涼山,賣畫課徒,生活清苦。其山水師法董源、二米、吳鎮、沈周,但並不一味摹古,而是注重寫生,從大自然中吸取營養。山水多取材南京一帶風光,其丘壑佈置追求奇而安的境界,真實而又不一般化。龔賢作為金陵八家之首,其畫風影響了其他諸家。代表作有《千巖萬壑圖》、《木葉丹黃圖》等。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圖/龔賢 木葉丹黃圖軸 清 紙本墨筆 縱99.5釐米橫64.8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除了龔賢之外,八人之中負有盛名的是樊圻。樊圻字會公,江寧人。山水取法董、巨、黃、王和劉松年諸家,用筆工細,皴法細密,風格勁秀清雅。代表作有《春山策杖圖》、《柳村漁樂圖》等。樊圻是個長壽、勤奮的畫家,在他晚年還有很多作品傳世。他中年時期的作品,以細密穩健見長,特別是園林小景冊頁,越小越精彩。在勾線設色上雖用南宋院體舊法,但是在皴擦上卻比院派要細潤自然得多,沒有劍拔弩張的狂氣。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圖/高岑 草亭望遠圖軸 清 綾本設色 縱187釐米橫53釐米 湖北省博物館藏


高岑字蔚生,浙江杭州人,居江寧。繪畫初學七處和尚,後乃以己意行之。山水有粗、細兩種面貌,粗筆近沈周。代表作有《青綠山水圖》、《松窗飛瀑圖》等。很多研究者認為,高岑的藝術成就,在“金陵八家”中應排在第二位,僅次於龔賢。這種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從各大博物館中收藏的高岑山水中,不難看出他在繪畫藝術上的多元風貌。


鄒喆字方魯,出身繪畫世家,江蘇吳縣人。善山水、花卉,畫史記載其畫“簡淡超逸”,“筆意高秀”,但從存世作品看,卻極少輕淡簡逸之筆,而以凝重蒼勁取勝,代表作有《松林僧話圖》。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鄒喆、樊圻、高岑 金陵三家合冊 冊頁(十二開) 設色灑金箋 28×20 cm(每幅)


吳宏字遠度,號西江外史,原籍江西金溪,客居金陵。山水宗法宋元,筆墨勁逸,氣勢雄闊,畫風粗放。代表作有《江山行旅圖》卷。吳宏是“金陵八家”中在寫意花鳥和山水方面皆有深厚造詣的畫家。他傳世作品中,以大幅山水最為精彩,有著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葉欣字榮木,華亭人,寓金陵。山水以佈局見長,用筆輕細,墨色清淡。代表作有《鍾山圖》卷及《山水》冊等。吳湖帆對葉欣的評價比較高,說他的畫“獨樹一幟而無金陵習氣者”。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龔賢《自書詩二十四首》局部


胡慥字石公,金陵人。工山水、花鳥。山水蒼茫渾厚,花鳥則較工整,有宋人意。傳世作品較少,代表作有《草蟲冊頁》、《溪山隱逸圖》扇等。


謝蓀字緗西,溧水人。工山水、花卉。山水多吳門遺意,用筆細秀,有《青綠山水》軸傳世。其花卉則受陸治影響,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荷花》冊頁為其代表作。


八家概念從何而來


據記載,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收藏家周亮工,是較早提出金陵八家概念的人,他在自己的著作《讀畫錄》將陳卓、吳宏、樊圻、鄒喆、高岑、武丹、蔡霖滄、李又李合稱為“金陵八家”,但這種說法並未被人採納。到了雍正年間,張庚在《國朝畫徵錄》中又稱龔賢、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為“金陵八家”,則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此一合稱遂被繼承和沿用下來。此外,“金陵八家”還有多種說法,例如光緒年間杜瑞聯在《古芬閣書畫記》中,將龔賢改成了鄒喆之父鄒典。有專家統計,被列為“金陵八家”的畫家,有十九人之多。不過,張庚在《國朝畫徵錄》中的提法,是最為流行的。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圖/吳宏 山水圖冊 清 絹本 設色縱17.5釐米橫20.3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然而,“金陵八家”並不是一個畫派。鄭午昌在《中國畫學全史》中談到:“崑山龔半千,流寓金陵,原師北苑,獨出幽異,但用墨濃重,有沉雄深厚之氣,少清疏秀逸之趣。同時有聲者樊圻字會公、高岑字蔚生、鄒喆字方魯、吳宏字遠度、葉欣字榮木、胡慥字石公、及謝蓀,號金陵八家。然八家中,有類於浙派者,有類於松江派者,有類於華亭派者,不足目為金陵派也。”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圖/葉欣 山水圖冊 清 紙本設色 縱20.8釐米橫15.5釐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對於這八位畫家能夠組合起來並稱,學術界曾有過多種解釋。一為地域說,即八人同時生活於金陵地區,並著稱畫壇;一為移民說,認為他們都是不事清廷的明末遺民;一為交往說,這八家經常相互酬往,切磋畫藝,關係緊密;一為代表說,八家只是泛稱,代表當時金陵地區畫壇的一種藝術傾向。無論“金陵八家”之稱是從何而來,不可否認的是,此八人擁有較為近似的生活經歷和感情情操,而這八人之間的交往,也堪稱密切。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圖/謝蓀 荷花圖頁 清 紙本設色 縱25.4釐米橫31 4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有關八家之間的交往,畫史記載較少,但是從八人之間的往來書信、合作書畫中,仍能找到一些線索。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高岑《山水》卷,卷後有一段龔賢長跋,跋文中盛讚高岑的畫藝“可謂神品而兼逸品者矣”,指出“餘少與蔚生共硯席,故能知其詳,因記之”,說明龔賢少年時曾與高岑共桌同席,砥礪學業,自幼就結成了朋友,可見關係實在非同一般。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龔賢 別館高居圖 立軸 水墨紙本 212.5 × 55.5 cm


八家之間交往密切


清代邵松年《古緣萃錄》記載,龔賢與樊圻曾合繪過一套《山水》冊,各畫六開,實為朋友之誼。龔賢還曾在很多樊圻作品上題詩作贊,如天津博物館收藏的樊圻《歲寒圖》軸。可見兩人關係亦非常密切。


樊圻與吳宏也曾多次合作繪畫,如南京博物院藏《寇湄像》,便是由樊圻畫像,吳宏補圖。高岑曾在致吳宏信函中寫道:“足下移居近僕, 共灶蒸梨, 同畦剪韭, 深歡素心”,道出兩家曾結鄰而居, 共用一灶,同畦勞作,相處非常歡悅的場景。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圖/鄒喆 山閣談詩圖軸 清 紙本設色 縱252 6釐米橫104 4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存世的某些金陵畫家集冊作品,雖未註明是合作,但屬於共同的創作活動,其間也反映了八家之間的某些聯繫。有些集冊作品,上款和年款都一致,說明是諸家共同參與的創作活動。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金陵八家冊》,上款均為“伴翁老先生”,年款都在己未之春,金陵八家之中有樊圻、高岑、吳宏、謝蓀、鄒喆五人參加。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有些集冊,年月不一,但上款一致,說明諸家是為同一人而作。如故宮博物院藏《金陵諸家書畫冊》,上款都是“孟滋先生”,十二冊頁中,有吳宏的《秋山漁父圖》、《深山古寺圖》,樊圻《秋山蕭寺圖》、《關山行旅圖》,高岑《觀瀑圖》。雲南省博物館藏的《金陵諸家書畫合冊》,上款為“雪客年翁”,其中亦有樊圻、吳宏兩人的作品。有些集冊,雖未署上款,但年月一致,當為同時創作的合冊。如故宮博物院藏《山水》冊,年月都在丙午春日,有鄒喆、葉欣之筆。以上集冊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八家之間在創作時的合作、切磋關係。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圖/ 高岑 青綠山水圖軸 清絹本 設色 縱273釐米橫90 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八家還有一些共同的朋友,通過與這些朋友的交往,無疑也加強了八家之間的瞭解和聯繫。例如,他們都與當時南京的知名人士周亮工關係密切。吳宏、高岑、鄒喆與周同住秦淮地區,高岑之子高遇,與周的堂兄弟之女締結良緣。鄒典、鄒喆父子,是周的堂兄弟周敏求的鄰居,故周亮工與鄒家亦來往密切。


周亮工對八家都很瞭解,所著《讀畫錄》中均有傳記。周曾分別贈詩予龔賢、樊圻、高岑、鄒喆、吳宏等人,也曾與程正揆共同研討葉欣的畫。周氏珍藏有八家的大量作品,一生中多次在畫上題跋。周亮工晚年還特邀樊圻、吳宏、鄒喆、葉欣等人參加金陵地區社會名流舉行的高端聚會。八家也均以結識周亮工為榮,常常以詩文書畫酬答。如龔賢高度評價周的藝術造詣;葉欣為周畫百幅陶詩;吳宏寫《青溪谷答周棟園詩》,樊圻畫《江浦風帆圖》相贈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龔賢 古寺聽泉 立軸 設色紙本 239 × 93 cm


另外, 八家之中多人與孔尚任、查士標、程正揆、葛一龍等當時的文化界名人也較深的交往。例如,龔賢與孔尚任關係密切,為其作畫,講述了大量的自己親身經歷、所見所聞,為孔尚任寫《桃花扇》提供了大量素材。孔尚任也為龔賢提供了不少幫助。而孔尚任與周亮工也有交往。這些交往,也會從某種程度上促進八家之間的關係。


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龔賢被稱為金陵八家之首,他的經歷最為坎坷。早年為生活所迫曾往北方,返南京後因支持復社受到迫害,徙居數次,飄泊流離。他晚年定居清涼山,賣畫為生,設帳課徒,過著清貧的生活,死後“不能具棺殮”,由朋友孔尚任“經理其後,撫其孤子,收其遺文”。他僧恨晚明的黑暗統治,又痛惜江山的淪亡,與復社文人方文、著名戲劇家孔尚任、顧與治、屈大均等愛國志士交往密切。龔賢青年時曾抱“短衣去國”的壯志,退隱後則堅守節操,藉詩畫寄託他的愛國情思。周亮工曾這樣概括他的一生:“半千早年厭白門雜沓,移家廣陵。已復厭之,仍返而結廬於清涼山下,葺半畝園,栽花種竹,悠然自得。足不履市井,惟與方嵞山、湯巖夫諸遺老過從甚歡。筆墨之暇,賦詩自適。”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樊圻也是憂思故國之人。他與其兄樊沂隱居。其友周亮工曾贈詩日: “兄弟東園戶自封,不教人世見全龍。陳燈夢穩長橋雨,破硯敬磨近寺鐘。白墮荒唐胸五嶽,青來迢遞筆三峰。北山雲樹蕭條盡,老去朝朝拜廢松。”道出了他倆隱居寺畔陋室,閉戶謝客,與山林寺廟朝夕相伴的生活行徑,以及盡情抒寫三峰五嶽,以寄託不事北廷,懷念故國的思想感情。這種灼熱的憂國情愫,在孔尚任的題畫詩中披露得更加明白:“內府收藏君總在,標硒半是啟禎年。”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樊圻 採藥圖 立軸 設色綾本 66.5 × 45.8 cm


高岑為人清高,淡視功名。他與兄高阜亦同負時名。周亮工《讀畫錄》記:“阜與弟岑,皆至性過人,所居多薛蘿,間綠冷翠中,兩高士在焉。奉孀母備極色養。往阜與岑,送餘至大江,予別以詩,有‘晨昏蔬荀饌,兄弟薛蘿居’之句,可想見其怡怡之致。”高岑為人更加清高,他儀表堂堂,“鬚髯如戟,望之如錦裘駿馬中人”,但卻淡於功名,“早年即厭棄舉子業”,偏愛信佛,年少時遊歷伏臘寺,能甘守佛門清規,素菜淡食,靜坐默言,不露絲毫浮躁之氣,其出世脫俗志向可見一斑。


鄒喆是一位安貧樂道的志士。其父鄒典即是一位安貧守志的高士,他承父志,亦潔身自好。秦祖永《桐陰論畫》記載,鄒喆“守節霞閣,敬事父友,謹慎保其家。母沒,能盡禮,會葬多知名士”。周亮工贈詩日:“板橋花隙種桑麻,織履先生恅愺家。只識前修真寂寞,應知後美賤繁華。關心明月人千里,過眼雲煙畫一叉。肯羨東鄰釜底熱,寒門久已節松霞。” 講述了他生長在僅有小塊桑麻地,以編織草鞋為生的清寒寂靜之家,但甘於寂寞,輕殘繁華,不慕鄰家富有,一心守節寒門的生活。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圖/龔賢為錫翁作山水通景圖屏 清絹本 墨筆 縱278.3釐米橫/9.4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吳宏身居鬧市,卻心向桃源。吳宏字遠度, 江西金溪人, 移家金陵。他曾經不辭勞苦,北上河南開封,尋訪信陵公、侯嬴、朱亥之遺蹟,憑弔古代壯士。其友周亮工曾贊他有“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並將他比為宋代范寬:“範中立以其大度得名日寬,遠度偉然丈夫,人與筆俱闊然有餘,無世人一毫瑣屑態,宏與寬俱傳矣。” 吳宏在一些詩、札中,也明確表露了自己的志向:“近市無半里,深居如野村。岸花環路曲,溪水隔籬喧。塵事不到夢,午炊猶閉門。閒心隨處寄,敢說武陵源”。表達了他身居鬧市、一塵不染、閉戶自怡,嚮往桃源、敬重前賢、鄙夷富貴的思想情操。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謝蓀(清) 草蟲花卉 紙本立軸 60 × 27 cm


葉欣仰慕陶淵明,心性孤傲,畫史記載,葉欣“不耐交”。據周亮工雲:“無子女,貌類閹姐,宜其性與人殊軟。” 但這位性格孤僻的畫家,卻與周亮工關係十分密切,《讀畫錄》述:“常為予摘陶詩,作小幅滿百,用筆楚楚,覺陶公句倍增幽澹。餘作百陶舫於閩署藏之,時攜以自怡。”這段記載,反映葉欣亦有知己,並十分仰慕古代隱士陶淵明,他的“不耐交”,實際上是孤傲內心的一種外在表現。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高岑 擬古山水冊 冊頁 水墨、設色絹本 20.5 × 21.3 cm (每幅)


胡慥在畫史上留下的生平記載極簡略。熟知金陵畫家的周亮工,在《讀畫錄》中也只寥寥數語:“石公善啖,腹便便,負大力拳勇……惜哉未六十而殞。”但從胡慥自己的題畫詩中,可窺見其志向一斑。如在一套《山水》冊中自題詩:“按轡斜陽外,霞明洞口春。仙源如可接,試訪避秦人。” 他借山水景色抒寫了自己的心胸,表達了嚮往桃花仙源,尋訪避秦隱士的情懷。他在談到自己的生活時說:“閒身閒看白雲間,更愛青山懶出山。隱坐草亭流水畔,只聽鍾磐落人間。”他還在題畫詩中寫到:“梧葉澄宵景,空堂抱膝吟。浮名何所戀,世外一閒人。”其情其意,亦是一位隱人高士的內心獨白。


金陵八家:都是心向桃源之人

龔賢《夏山過雨圖》


謝蓀,生年不詳,留下的記載極少,僅李浩之《清畫家詩史威:“明經,居金隴,工花卉,為金陵八家之一。但是,從其傳世畫作,不難推測出他的性格。天津博物館所藏《青綠山水圖冊》中,那細秀而明快的筆法,故宮博物館藏《荷花冊》中,出淤泥而不染的芙蕖形象,都可以從側面說明,謝蓀也是心向桃源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