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思想對於現實人生的意義有哪些?

茶水家的花兒


答課主偉大轟天霹靂一問,莊子的所謂的思想盡在(南華經)中真實不虛實事求是的被莊子體現表示了出來,它顯示比喻的意思即是道德經中的奧義莊子是道德徑的實際行動求證成功者,它表示的是老子道德經中無為無不為的無極永恆大道這個道是宇宙萬靈萬物萬類無量眾生個個俱有的本來所自在的它更是無始無量永恆源不可思義的能量永恆源海吧。而至於所謂的莊子的理論思想對於現實人類特別是當代年青人的人生意義的人生價值觀影響的大小絕對的當取決現實社會之中人們的文化文明自己的各各道德修為認識消化吸收,影響的大小主動權主要在現實世界社會上的人們的手中掌握著而絕對的不在莊子的手中,我認為莊子絕對的無錯誤。


李承岱


在中國歷史上,莊子的思想曾經上升到《經》的地位(道教的《南華真經》)。人們耳熟能詳脫口而出的成語如相濡以沫、白駒過隙、對牛彈琴、井底之蛙等等,都出自莊子。由此可見莊子思想對後世影響之大。

莊子認為萬事萬物都在發展變化,沒有是非,沒有對錯,放下名利,與萬物齊一,把自我從功名利祿是非善惡乃至自身形骸思慮的限制中解脫出來,就能達到與天地精神獨往來的境界,達到精神的絕對自由。這是莊子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思想。

讀了莊子,可以說莊子是中國歷史上超然世外追求精神自由的鼻祖。

中國歷史上無數落魄的文人墨客富豪官吏,都在莊子他老人家極具真善美意境的自由精神牽引下,走出了人生囧境,獲得了精神解脫。

莊子思想對於現實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只要不願與濁世追名逐利者為伍 ,只要想擺脫世事的羈絆與世俗的束縛,只要想追求精神的自由,就都能從莊子的思想中找尋到方法,實現身心逍遙和超脫。



巴山陳秦嶺


莊子這個人是很受爭議的一個人,激進的人說他消極避世,不思進取,甘於貧窮;但是真正消極避世的人,又嫉妒他超大的影響力。即便他不求名,但是他的名聲依然像是雷聲震耳一樣,傳遍世人。

現在的道觀裡一般都會供奉“三清”神位。這“三清”是誰?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這些個名號當然沒人有異議,但是對於名號下對應的個人,除了元始天尊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李耳沒有爭議外,其餘的兩個都有爭議。

有的人認為“一氣化三清”,“三清”其實是一個人;也有人認為“三清”應當是三個人,但是具體是哪三個人又說不清楚。就我以為,“三清”如果是一個人的話雕塑一個人就行了,何必要弄三個真身呢?但是不是一個人的話這三個人又都是誰呢?我以為最合理的認定應該是:元始天尊是老子,靈寶天尊是列子,道德天尊是莊子。

列子(列禦寇)是莊子的老師,著有《湯問》一書,莊子的思想來源於老子,但是承繼於列子。列子的成就沒有莊子高,但也是有相當高的成就的。莊子在《逍遙遊》裡把列子歸於“有待”的境界,既然是“有待”,就是要憑藉外力,要有“靈寶”才能做到隨心所欲。至於道德天尊,莊子的道德境界無疑是最高的,其修養還要超過老子。

也許有人會問:“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他的作品直接被冠以《道德經》,也被稱為“道德五千言”,莊子的道德境界怎麼會超過老子呢?

其實這個判斷很簡單,所謂的《道德經》,並不是說老子的道德修養就最高了,而是這“道德五千言”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寫“道”,一個部分寫“德”。“道”是規律,是道家思想的起源,“德”卻是人遵從自然規律的反映。“道”寫的是“天”(自然),“德”寫的是“人”(人為),“天人”合一,也就是人去感知自然規律並做到與其相合,做出來的事恰如其分,這就是“道德”的真諦。

為什麼說莊子的道德修養最高呢?我們可以對這兩個人在同一事件上的思想理論做個比較,來看看有什麼區別。比如說“無為”。

我們知道,“無為”是道家思想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理論,意思是要尊重規律,順其自然地發展,不要人為地去做改變。這個改變是作為人對物,或者是對其他人,也就是說我們自己不要去幹涉其他人的生活,影響其他人正常、自然地發展。這個理論應用到政治上,就是“無為而治”。

老子的態度在“無為而治”這個理論上是消極的,即承認已經發生的事實存在,對別人不干涉,自己也不作為。也不是不作為,對於國君,他承認他們的統治,但是希望他們儘量少去幹擾百姓的生活,給百姓一個自然生息的時間和空間。他的作為,是寄希望於國君自己改變自己,而不是自己主動去尋求改變 。

不僅如此,對於其他人尋求改變現狀的做法,他也不是十分支持的,比如孔子問“禮”於老子,想要以“禮治”來改變當時禮崩樂壞的狀態。老子說:“你所說的禮,倡導他的人骨頭已經腐爛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且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要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麼都沒有;有高尚品德的君子,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拋棄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慾望,拋棄你做作的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你自身都是沒什麼好處的。我能夠告訴你的,也就是這些了!”

作為一個有名望的思想家,老子的這番言語可以看作是他站在“道”的立場上給孔子的一個提醒,有長輩教導晚輩的意思,不一定就是在潑他的冷水。但是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老子信奉的道是自然之道,不太喜歡找事,也不主張主動去解決問題的。

為什麼說莊子的道德境界要高過老子呢?我們知道老子的思想是立足於規律,由自然而至於個人。對於社會出現的問題,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自己是局外人,由當事人自己去解決。莊子的思想更多卻是立足於個人,主張把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對於出現的問題,先從自己身上去考慮,與己無關的才不去管,這也正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源起。

為什麼莊子的思想會有這種差別呢?這是與其理論有關的。《莊子》是以《逍遙遊》開篇的,所謂的逍遙,是自身修養達到了一定程度,可以不受外境的束縛,在面對的問題上游刃有餘才可以達到的境界。這種遊刃有餘不僅表現在精神境界上,還有工作和生活層面上的,比如“庖丁解牛”。只有把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達得到至人、神人、聖人的境界,才可以享受極致的逍遙。當然,每個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這是由其性格和學習能力決定,所以能夠達到的層次總有高下之別。不管其他人,每個人只要把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了,自己也就沒什麼遺憾了!

提升自己的修養和道德境界,這種思想貫穿了莊子作品的始終,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德具才全的至人、神人、聖人,可以遊戲於塵埃,遊心於德之和。當然,這種“逍遙”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是個人自身的逍遙,不能損害到其他人的利益。有了這種逍遙,也就會有“齊物”思想的出現。

什麼是“齊物”呢?所謂的“齊物”,並不是說萬事萬物都是一致的,相反,萬事萬物是千差萬別的,只是因為處在一個共同的環境中,所以具有同一性。這種同一性就是“齊物”。當然,我們對“同一性”還有另外一種理解,每個人只要把你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你的人生就是與其他人平齊的,不用去管其他人有多大的功績。因為你在看別人功績的時候,你是在以己之所短與別人的所長相比,但是你自己的所長卻沒有表現出來;可能你自己的所長也是別人的所短,這是相對的。每個人都應該有這麼一個所長,你要做的是找到併發揮它,儘量擴展它的深度,這就是“齊物”的理論。不僅“物”是可以齊的,“論”也是可以齊的;融合了“物”與“論”的統一,就是“齊物論”。

因為萬事萬物之間有了這種同一性,所以對於莊子來說,人與人之間的那種等級觀念當然也就不復存在,有的只是每個人把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爭取最大程度的“逍遙”的統一。每個人都把自身能力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這是以“道德”的觀念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對於我們這個時代來說,這種精神尤為必要。

為什麼我們現在要有這種對自己負責的精神呢?我們大家也都看到了,我們現實的社會並不如想象中美好,不僅不美好,還醜,甚至是病態的。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時期像現在這樣,大多數人的思想只被一個詞牽引,一切向“錢”看!本來向“錢”看也沒什麼不好,有追求才有上進;但是“向錢看”是要以個人內在的道德約束為前提的,我們的道德約束在哪裡呢?過去的幾千年我們在封建禮教的影響下,給自己披上了看似華麗的一層外衣,已經看不到自己的真實了,但是至少在過去引導社會的價值觀念還是多元的;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傳統的價值觀念已經差不多喪失殆盡了,全靠“法治”在做外在的約束,一旦信仰缺失,進入盲目的“拜金”時代,道德缺位的弊端就出來了,於是製假販假、貪汙腐化,各種招數全出來了。有人說一個案子催生了一代“碰瓷業”,讓公民的“道德底線”下降了一大截,我想說的是如果所有人都有這種道德底線,“碰瓷業”這種東西還會出現嗎?

我們應該重視對自身的反思,怎樣才能挑起自身的責任,不給社會的其他人加深負擔。沒有一個人有義務為他人的過失買單,除非至親至近的人出於情義願意施加援手。我們不一定要助人,但是至少不能去害人。我們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儘量去助人,擴大自己的影響。我們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儘量把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時,儘量讓自己的形象得到昇華。當會賺錢成為了一種本事而不僅僅只是一種追求或者炫耀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修養已經提升了!

為什麼要強調賺錢的能力而不是賺錢的結果呢?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所長,也能夠從所長中獲得滿足感。有的人天生擅長賺錢,也有人喜歡做其他的,比如“對牛”彈琴。不管你喜歡哪一行,你的最終目的是自己獲得了快樂。憑什麼賺了大錢的人可以在喜歡對牛彈琴並且自得其樂的人面前頤指氣使,大聲說“你不行”呢?你所以為的快樂未必是他想要的快樂,你只是把你想要的快樂強加給他罷了,有什麼意義呢?真正的事實是,賺錢是你的所長,對牛彈琴是他的所長,你們都只是把自身能力發揮出來了,在自己的領域有了成就。如果能夠把對自身的這種成就變為一種責任,每個人都做到自己的最好,然後來影響他人,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莊子思想的最大現實意義所在。


Mr張先森說


梁惠王召見莊子時,莊子衣衫籃縷。王問曰:

“云何如此潦倒”?莊子回答說:“人有道德不

能行,才叫潦倒。衣服破爛不是潦倒”。竟

還說“我生錯了年代,碰上國君短智,宰相

缺德,有何辦法”?在凡人眼裡,如此出言

不遜。是自絕富貴。

可見莊子也是一個很放浪的思想家。他主張

迴歸本真本源,不要在生命上添加任何負擔。

他也懷有出塵離俗的想法。希望能以“心齋”、

“坐忘”、“無待無求”等達到天人共生的境界

他認為最高的自由是無所謂自由,最大的

幸福是不知幸與不幸為何物。

莊子的思維模式或審美觀,對中國文化影

響極深!

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賜號莊子為“南華真人”,

《莊子》亦為《南華真經》。

莊子思想於現實仍有巨大的影響作用,仍

告訴人們生活要淡定,順其自然就好。


廣法居士


這個題目挺好,所以哪怕自己的回答與題主不合也留下點文字。

限於本人對國學所知所解有限,個人鄙陋的淺見就不免貽笑大方了,但第一次碰到有莊子的話題,情不自禁。以下純粹個人想法:

關於老子、莊子和孔子,這三個的思想是我最喜歡的國學內容,以為這就是東方智慧甚至是我們中國人信仰的內核根基所在。老子道德經立說,開啟了“天人合一,大同世界”的格局。其後一分為二,一說人物,就是莊子,一說社會,就是孔子。這裡單說莊子。

莊子對物,等量齊觀(雖然好多人帶有感情色彩的解說,其有所清高、不屑或者消極避世等等啥的,我是不認同的),延續了老子,與物及其關係的觀點,對於宇宙的思考和論述更豐富了老子的學說。而且他更純粹的是,把物延伸到了個體人自身,把我與外物的關係推演到極致,並且身體力行,自我修煉,自我享受。誇張的說,他指引了後世對美的認知方向和道路,讓個體可以探尋心靈之錨,找到內在的歸屬。這種思想,平衡了孔孟之道,極大的平和人民的內心與靈魂,使中國社會幾千年來不至流於虛浮消亡。

而在現代,在我們過度追逐名利、金錢、奢欲而迷失自我的時候,甚至是於生無望的時候,他讓我們知道有那麼一處可以找尋自我回家的密碼——心安之處!

或者21世紀的中國,這個順序是該換過來了,心安方能得大同!


無火之焱


莊子在《人間世》裡面講,“且苟為悅賢而惡不肖”,大多數人當然很喜歡講忠臣的一面,哪個人對,哪個人有道德,而政治上壞人的一面,一定被打擊得很厲害。這樣“惡用而求有以異”?這樣的做法同普通人沒有兩樣。普通人都喜歡好的一面,討厭壞的一面。你問任何一個人,喜歡交好人做朋友,還是喜歡交壞人做朋友?連小孩子都會告訴你,願意交一個好人做朋友。歷史上皇帝前面那些奸臣,在當時所看到的都不是奸臣;如果奸臣那麼容易給你看出來,還叫奸臣嗎?所有的奸臣,在當時做的比忠臣都好,比忠臣還可愛,奸臣不是專做壞事的啊!他們也會做好事的。



怡蘭國學文化


道家的莊子,最著名的那隻鯤鵬,“不知其幾萬裡也”,還有夢蝶,不知做夢的究竟是莊子還是蝴蝶……感覺仙氣十足,“逍遙”得太不真實。

莊子曾拒絕楚威王的聘請,堅持自己的理想,可說是“一種選擇”而非無奈。以他的影響力,無疑拒絕過其他更多的機會,又足以說明其堅持理想“有始有終”。

而生活是真實的。養著一家子人,他也不得不去找監河侯老爺借糧食,還碰了個軟釘子。作品中,莊子以魚喻人,說明就快渴死的魚,只需一點水就夠活命,哪等得了對方承諾中遙遙無期的大江之水。

我們樂見其中的道理,因為莊子太灑脫,便也理所當然地忽略了他和家人、馬上就要揭不開鍋的飢餓。

從思想境界、文學成就,《莊子》的價值毋庸置疑,指引人們看到更高遠的世界,回到更自然的狀態。不過將之放在“現實”中去運用,便不能不打個問號。

那麼,莊子思想,在當前環境下,對於壓力山大的普通人來說,價值幾何?

莊子主張人與自然合一,反對人為物役的觀念,把無拘無束、無知無慾、純真生活的遠古時期作為理想的道德社會,認為正是因為聖人“興治化之流”、“毀道德以為仁義”致使樸散德衰。

莊子認為,要真正實現人格的完善、獨立和自由,就必須掙脫人身對物質的依附關係,過平易恬淡的生活。還須順其自然,超越生死,傲立於天地之間,從而達至內在與外在、天與人和諧圓融的最高境界。

對此,很多人認定,《莊子》正是急功近利、勾心鬥角、喪失天真的人們的必需品。那麼問題來了,現實中,什麼樣的人,可以返璞歸真?

對物慾保持簡單,以前的農民或有這個可能,但隨著村子的消失、網絡的發達,再要平心靜氣地死守一隅,就算願意,也不太容易了,畢竟,無人村太孤獨。一般農民受教育有限,要達到“超越生死,傲立於天地之間”的境界,也實在是為難。

說來,實現了財富自由的精英階層,是有資本走向精神高峰的。不過,伴隨他們的,往往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要求,一般很難停下來。

如今不像古代,人們可以相對自由地造一棟房屋,棲息一片樹林。城市化進程中,家人的安定不能不管,子女的教育不能耽誤,一屋一瓦,就足以耗費人們大半生的努力了。

莊子的勸誡,對那些不知足的突破底線去賺取暴利的迷失的人,倒是可以勸誡,不過落到實處,毒奶粉、毒校服的製造商們,法律應是教育他們的更好手段。

所以,當看到書中批判現實、感嘆人們不再安守清貧的時候,我總不免質疑,批判者自身的實踐誠意。

但有兩點,是有積極的現實意義的。

一個是莊子的格局,能讓人看到現實的渺小,從而在面對挫折時擁有更超然的心境。

莊子曾比喻說,兩個國家自以為爭奪霸業的戰爭,不過就是蝸牛上的兩隻角,為了一點芝麻綠豆的角落,爭個你死我活。

這不僅視野夠大,也很科學,我們看過地球之於太陽系、之於銀河系、之於整個宇宙的關係,人類只是微塵,很多時候,不必把一切看得太重,才能長保精神健康。另外一點,是每個人把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所謂逍遙,是自身修養達到了一定程度,可以不受外境的束縛,面對問題遊刃有餘時才能達到的境界。

這不僅體現在精神境界,也反映在工作和生活中,比如“庖丁解牛”。在莊子看來,每個人不管做什麼,只要把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了,也就沒什麼遺憾了。

這也是“齊物”的理論:每個人把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你的人生就是與其他人平齊的,不用去管其他人有多大的功績。

實則,莊子的夢蝶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夢裡的時光哪怕虛幻,也是我們體驗的一部分。能夠24小時都安心自足的人,才擁有了真正的幸福。




LivePD


莊子,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奇人。莊子的文章、思想、生活智慧,獨具高格,與眾不同。

莊子思想的高妙,主要相對於傳統儒家思想。因儒家思想,強調積極入世,服務社會、報效國家。莊子則強調人的自然天性、人的自由和精神獨立。

今天看來,莊子的生活智慧,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第一,莊子主張人應當按照自己的天性,選擇合乎本人興趣和愛好的生活。

莊子的這種看法和他本人的生活經歷相關。

莊子一生不喜歡做官。有一次,楚國國君派人請他到楚國做官,莊子舉了一個神龜的例子表明自己的態度。他說,就像一隻神龜一樣,他寧願活著在泥水裡嬉戲,也不願死後被人高高地供奉。

再如莊子的好友惠施,在梁國做官。莊子去拜訪他。惠施聽說非常害怕。他知道莊子很有本事,擔心莊子到梁國後,威脅到他的位置。所以,惠施決定先下手為強,想提前抓住莊子。他派人在梁國搜尋了三天三夜。後來,莊子直接找到門上,給惠施講了一個故事。

莊子說,南方有一種神鳥,從南海飛往北海。這種鳥很高潔,它非梧桐不歇息,非練實不食。神鳥飛翔時,被一隻叼著死老鼠的烏鴉看見。烏鴉擔心神鳥搶奪他口中的死老鼠,於是對著神鳥哇哇直叫。神鳥對烏鴉卻不屑一顧。

莊子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惠施,在他看來,惠施的官位就像一隻臭烘烘的死老鼠,自己對它毫無興趣,惠施這麼防範他,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讓人嗤之以鼻。

莊子講的這兩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人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理想,選擇適合自己本性的生活,不要盲目跟風或隨波逐流。如果盲目選擇違背自己心性和興趣的生活,將來可能會感到尷尬或痛苦,甚至後悔不已。

比如有的人喜歡做老師,他就沒必要擠破頭去考熱門的公務員。因為做老師的性格和能力要求,和做公務員存在差別。公務員需要靈活的頭腦和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還需要熱心公共事務的精神。

相比而言,老師的性格,則有另外的要求,如喜歡讀書、思考,善於和學生溝通,喜歡和學生相處。如果一個人本來喜歡做老師,最後反而盲目跟風,考上公務員,一旦公務員的崗位和自己的愛好、能力、性格,不相符合,反而比較尷尬,甚至後悔當時的選擇。

所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能力,選擇未來的職業和工作至關重要,也就是很多人經常說的,你需要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俗話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這句話雖然有些古代的封建味道,但對於現代社會的人們,在選擇自己的職業時,還是具有指導意義的。

第二,莊子反對生命的等級、界限,主張眾生平等,這對於消除人的生活、職業、社會偏見,提倡理解、尊重、平等的文化意識,具有現實意義。

莊子提倡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這種生活理想的基礎和前提,是萬物平等的原則。

莊子舉了很多例子,闡述眾生平等的道理。如麻雀和大鵬鳥的故事、青蛙和東海大鱉的故事等。

在莊子看來,儘管大鵬鳥比麻雀的生活範圍廣,視野開闊,但他們都選擇了適合自己本性的生活,所以都生活的自在、幸福,麻雀和鵬鳥無需互相攀比,互相嘲笑。

比如大鵬鳥,它在高空高翔,在麻雀看來似乎費力不討好,但這恰恰是鵬鳥的自然天性和天賦能力,因大鵬鳥體量龐大,它只有水擊三千里,扶搖直上九萬里,才能翱翔於高空,而不可能像麻雀一樣在大樹間跳來跳去。

或許在大鵬鳥看來,麻雀的生活顯得過於狹隘,生活視野極其有限,但麻雀也是遵循自己的天性和能力生活,所以同樣生活的自在、逍遙、滿足。

東海大鱉和青蛙的故事包含同樣的道理。青蛙嘲笑東海大鱉,大鱉羨慕青蛙的生活,於是他也像青蛙一樣,在水井邊活動筋骨,結果一下被卡在了井口。

莊子的意思是說,就像鵬鳥、麻雀或大鱉、青蛙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情、愛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尊重自己的內心,出於自己的獨立選擇,就可以實現精神自由、人格獨立。

所以,儘管人們的生活理想、生活方式、工作職業、社會地位,千差萬別,各不相同,但只要內心感到滿足、快樂、幸福,就已經足夠了,人和人之間不應當互相攀比,相互看不起。

比如在生意人、商人看來,忙忙碌碌、逐利賺錢是一種幸福。在公務員看來,協調關係、忙於公務是一種幸福。在科研人員看來,查閱資料、鑽研課題是一種幸福。還有人認為,立足於家庭,知足常樂也是一種幸福。

所以莊子認為,一個人的自在和逍遙,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和別人無關,和周圍環境無關。

在莊子看來,如果人們都專注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命體驗,這種狀態就叫做相忘於江湖。這是一種很理想的境界。

換言之,世上的每一個人,在自然天性和精神獨立面前,一律平等,沒有區分和界限,沒有高低貴賤的差別。只要人們能夠遵從天性,彼此獨立和自在,就是一種相忘於江湖的幸福生活,這也叫逍遙遊。

比如莊子的妻子去世後,莊子反而很高興,他敲著臉盆,高聲唱歌。惠施感到很生氣,他指責莊子說,你不哀悼自己的妻子也就罷了,為何卻高興地唱歌呢!

但這就是那個不同尋常的莊子,一個神奇、特立獨行的莊子,莊子這麼做,自有他的道理。

在莊子看來,一個人的生、死不由自己決定,是“精氣”聚合的表現;所以人應當順從自然規律,物物而不物於物,即順從自由而不是為自由所累。這種境界叫思想的獨立,人格的自由,這才是真正逍遙的生活。


攀閱


毋庸置疑,莊子是我國曆史上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他繼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並融合了部分儒學理論,最後形成相對獨立的思想體系。其中很多思想已不再適用,源於莊子生活的歷史侷限性,但一部分認知對現代人仍具有指導意義。

《莊子》中的辯證思想,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精華之一。他認為事物的變化在於自身運動,認識到天地、人、外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中。認為事物存在著矛盾的對立和統一,並提出了其一般轉化規律。這一辯證法對我們現在認知事物自然有用。

再有《莊子》中關於“樸素”的倫理思想,即“天人合一”主張消除對迴歸自然本性的干擾,復歸純真無為,保持內心安泰,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遙自在,應用在現代處世哲學中,就是為人做事不偏不倚,順其自然。

僅列舉一小部分,還有很多閃亮的點等待後人發掘。先聊這麼多吧,一句兩句真的很難說的清一位巨匠的思想成就。


松葉主理


老子和莊子雖同屬於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但他們之間的思想還是有些不同的。比如,老子也談“無為”,但他的“無”不是真的無,他的無是為了有,“無所為”是為了“有所為”。,莊子也講“無”,莊子的無與老子不同,莊子的無才是真的無。

莊子的深刻,也讓人歎為觀止,他說: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求無涯,殆矣。”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註定是失敗的。他認為一個人要有所專注,要看清事物的本質,生命不應該被牽著走,而應該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堅守,人應有所取捨。

我們如果學莊子,就不會有太多煩惱,想不開心也就不可能,因為什麼事在莊子看來都不是事兒。由於現代人的節奏比較快,壓力比較大,心中積攢了太多的苦與悶,有的人一天的事都放不下,發生了不如意的事、不開心的過往統統都記在了心上,導致心情鬱悶,食不香寢不眠,這個時候就應該去讀讀《莊子》,學會暫時放下。

唯有此,生命才能得以休養生息,一個人才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