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長江沿岸的城市總在北岸?

最涼的涼


北半球大多數城市都坐落在河流的左岸。

這跟法國人科里奧利發現的一個現象有關。他首先發現北半球運動物體都有向右偏轉的傾向,對右邊物0體有力的作用,這個力稱為科里奧利力。

河水是運動物體,對右岸有力的作用,沖刷右岸,河流右移。而左岸泥沙迂積,面積增大。所以選擇左岸建城。

也有例外,南京就建在長江右岸。原因是南京的北部是石質性河岸,抵得住河水沖刷。


辛福先


長江沿岸城市主要分佈在哪裡?我們看一張沿岸港口分佈圖:

筆者統計了一下,從四川宜賓一直到長江口總計有40個左右城市。九江下游河段城市多分佈南岸,南岸13個,北岸6個,南岸比北岸多了一倍還多;中上游南岸11個,北岸20個,北岸比南岸多近一倍。

總體上南岸 24個,北岸26個,南岸與北岸幾乎持平,相差不大,但河段內城市分佈卻極不勻衡,下游與上中游出現了明顯的差別。題主的說法不是很準確,為什麼長江沿岸城市這樣分佈呢?

一般來說,沿河城市的形成,水源問題容易解決,人類生存發展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消費用水,都離不開便捷的水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活動,也沒有人類的一切。而河流恰恰是為人類提供充足的水源,而河水方便易取,往往影響著城市的分佈。

其次還與航運有關,在人類初期發展過程中,生產力水平較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較差,那個時候沒有飛機和高鐵,人類的交通運輸多依賴的內河航運,陸地上交通多依靠馬車、牲畜,但運力較差。而水運比較方便,貨物運輸能力也很高。因此沿河也可以作為城市佈局的首造目標之一。

長江河段水文特徵不同,城市功能需求有差異,導致南北兩岸分佈卻有了差別。

從下游城市形成來看,多與航運有關,因此南岸城市分佈多。

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年徑流量高達9600億立方米,下游地勢低平,河道展開、寬闊,水流平緩,從中上游搬運的泥沙多在下游堆積,形成沙洲,河口易形成三角洲。

上圖,由於地球自轉作用,要產生地轉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對於長江而言,河水受地轉偏向力影響侵蝕右岸(南岸),泥沙堆集在左岸,這對於修建港口來說,右岸比較適宜,而左岸(北岸)建港口容易被淤平,這在河口處非常明顯,這才形成了大上海,並且成為了我們國家最大的港口城市。

地轉偏向力是一種隨地球自轉產生的偏轉力,不捨晝夜,分分秒秒在進行,這對河口泥沙淤積產生很大影響,世界上很多大河如恆河、尼羅河等也是向右偏,這對城市的形成有制約作用。下圖

長江下游九江以下,還有很多城市如南京、馬鞍山、蕪湖、池州、銅陵等城市,多分佈在南岸。除了受地轉偏向力影響,侵蝕南岸,易形成港口外,這裡的城市興起,還與地勢有關,因為這裡多是丘陵地貌,長江下游河道泥沙淤積歷害,容易擺動,沿岸城市往往受洪水累及,選擇地勢較高的地方是為了躲避洪水災害,從而發展起了南岸城市帶。這些城市的屬性=港口+地勢。下圖:

雖然南岸受侵蝕,河道要往南偏,但我們通過一些設施,修建攔河壩,沿江大堤,來抵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減少河道南偏,對城市起到保護作用。

而長江中上游九江以上的城市多分佈在北岸,這段河流水文特徵是流速急,下切侵蝕力強,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同樣也沖刷南岸,淤積北岸,但這些城市的形成初期更多考慮的是安全,安全是城市的發展首位,泥沙淤積北岸,北岸地勢要高一些,這便是城市初期的首選,港口為次要。如荊州、江陵、洪湖等。

長江三峽上面的中小城市,河道窄,港口功能不大,佈局多是因為支流與長江交匯處,這與北方城市形成很類似,這恐怕是人類城市發展最初期形成方式:河流交匯處地低平,水源易取,土壤肥沃,適於農耕生產。

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河流是人類文明的搖籃,隨著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一些城市又增添了新的功能。長江因為三峽水庫的修建,上游城市可以直通長江入海口,過去這些城市受三峽航道影響,港口職能弱化,如今逐漸會加強起來,所以說城市的發展因為某種因素的變化而改變。但一個城市不是短時間就能夠興起的,得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我們只能根據長江的變化來推知城市的初期形成,這個過程就是根據長江水文特徵不同而影響沿岸城市分佈的。


地理縱橫


此問不通,應該說,為什麼長江邊的城市,上游大多在江北,下游大多在江南。

以武漢為界 :

上中游宜賓、瀘州、重慶、萬州、宜昌在江北,涪陵、岳陽在江南。

中間武漢江南江北皆有城(北有漢陽,南有江夏,當然這是古稱,未用現在漢口漢陽和武昌之名,只是說明城市如何興起)。

中下游九江、蕪湖、南京、鎮江、江陰在江南,而安慶、揚州、南通在江北。

古代城市的興起,一般在兩水交匯的地方,因為交通方便、貿易方便,而且取水方便。如宜賓是金沙江與岷江交匯,之後稱長江。瀘州是長江與沱江的交匯。重慶是長江與嘉陵江的交匯。涪陵是長江與烏江的交匯。宜昌有黃柏河,岳陽有洞庭湖,武漢有漢江,九江有鄱陽湖,蕪湖有青弋江,南京有秦淮河,鎮江有大運河。

上游地形,北有青藏高原,故北高南低,水往南流,支流大多在江北。下游江南多山,水往北流,支流大多在江南。

城因水興,城因市興。


又見闌珊


如果把省會搬到贛州來江西GDP最少再翻一倍!南昌離周邊的省份的省會太近了並且影響力最差!省會搬到贛州將成江西廣東湖南福建四省的中心城市!周邊輻射能力特別強!贛州作為省會區位優勢是最佳的!並且贛州基礎設施完善,地大物博!離珠三角發達地區和臺海經濟圈更近更容易發展!這樣江西大有發展! 江西南昌並沒有輻射周邊城市的能力!贛州做省會可以輻射湖南郴州、福建龍巖及廣東河源、梅州、韶關、個惠州,江西的吉安、撫州等!希望在贛州,贛州周邊四百公里範圍之內沒有實力超過贛州的城市,但是南昌距離長沙武漢合肥實在太近根本競爭不過武漢長沙對人才產業資本的吸引力都無法超過武漢長沙合肥所以贛州的成功崛起十分正常不過的事情。近幾年對各種產業和科技企業的以及各種製造業的深深吸引也說明了一切,估計不用三年時間超過南昌也不是不可能!遷省會的社會效應和廣告效應和經濟效益巨大!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全國各省第一次發生遷省會之事影響力巨大!類似於遷首雄安!本人站在中立立場說明問題!


深圳老上海


一個主要原因,大家都知道,在北半球,由於地轉偏向地的作用,由西向東的長江水流對南岸沖刷作用比北岸強烈,導致長江的南岸多陡峭,北岸多平緩,且有不少衝積扇!古代城市建設條件不行,只能選擇長江北岸築城牆生存!如果在南岸築城,一是城牆、堤壩容易遭到江水沖刷,二是江河的運輸能力不能充分利用。

另一個原因,長江的支流多在北邊,古代城市講究交通與城防,兩江夾角最好,這也是長江北岸城市多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千百萬年以來,長江一直在整體“南移”,導致南岸多山(移不動了),農業條件不好,而北岸相對平緩些,農業條件好得多,人口密集,這也方便在北岸築城。

至於歷史上若干個江陽(小本的家鄉瀘州古稱江陽),這只是城市已選址後形成,不是原因,而是結果。





瀘州小本


問這個問題腦子是不是有坑?長江南岸城市比北岸至少多一倍,長江南岸的城市富有,長江北岸城市貧窮。南岸城市: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馬鞍山、蕪湖、銅陵、池州、九江、黃石市、鄂州、岳陽、宜賓。兩岸城市:武漢、重慶。


順我者昌00


這個問題本來不存的,就長江中下游而言,主要城市在南岸,非北岸,九江以下地級以上市(市政府所在靠長江)有九江、池州、同陵、蕪湖、馬𩣑山、南京、鎮江、上海,而江北岸僅有安慶、南通。為什麼,因為長江下游泥沙往北堆積(無法形成相對深水港),航道在中線偏南,主要港口也在南岸。所以其實南通地理位置與上海差不多,但上海是特大城市,而南通中等城市的重要原因,所以明顯看出長江(下游)南岸有大城市,而北岸沒有


杜志高758


中國的國土大部分都在長江的北面,絕大多數人口也都集中在長江以北地區,在過去過江困難的情況下集聚在長江北岸發展成城市順理成章。唯獨只有南京在長江南岸,原因就是長江以北地區經常發生戰亂和饑荒,大量逃難的難民希望能逃避戰亂,想盡辦法度過長江,長江天險又把軍隊隔在了北岸,南岸就比較安全,所以南京成了中華兒女的避難所。


俗不可耐151798807


是嗎?我看並不如此。長江南岸分佈有大量的城市,尤其是到了長江中下游地區,長江南岸地勢平坦,水分配陽光充足,集聚大量的人口,形成了很多城市。


我們以長江下游的安徽,江蘇和上海為例,看江北城市更多還是江南城市更多?長江北岸的城市有安慶。滁州雖然也在長江北岸,但市區並不靠江。長江南岸的城市得多得多,有池州、銅陵、蕪湖和馬鞍山。4:1,你說是長江南岸城市多,還是長江北岸城市多?

再來看江蘇。長江北岸的城市有揚州、南通和泰州。長江南岸的城市有南京、鎮江、常州無錫和蘇州。5:3,長江南岸的城市還是多於北岸。

另外,我國最大的城市上海也是位於長江南岸。整個上海市只有崇明島是位於長江北岸入海口地區。

就是在長江中上游地區,有大量的城市位於長江南岸,包括九江、岳陽、宜賓。但確實存在南岸的城市,不如北岸的城市,規模龐大。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武漢以西的長江,主要的長江支流主要分佈於長江北邊。支流和長江干道將會處,往往會形成衝擊平原,或者地勢相對平緩的河谷平原。因此,這裡就能聚集更多的人口新城,更多的城鎮。



但是到了長江中下游就不一樣了。湘江和贛江兩條直流都是位於長江南岸,河流的交匯處形成了面積廣闊的衝擊平原。因此在這裡形成了岳陽、九江,等位於長江南岸的城市。

所以,長江沿岸的城市總在北方的論斷是錯誤的。


財經知識局


這個問題十分有趣,益陽市,在益水之陽,凡有陽市的,應該都是北岸。漢陽,在長江之北。為什麼?我看了前幾位的理由,似乎都不成立。資水邊上的城鎮幾乎都在北面。我覺得,這可能與古人的風水觀念有關,按陰陽理念,城鎮為陽,鄉村為陰,江北為陽,江南為陰。所以,城鎮應該建在江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