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自許酬鄉國,渦葉無須讓故師,高溫合金之父,冶金大師師昌緒

譎海留人苦力支,紅星肝膽兩扶持。

生涯自許酬鄉國,渦葉無須讓故師。

慮盡深深合金日,名成淡淡種花時。

龍鷹奮翼長空舞,淚祭仙翁誰復知。


師昌緒曾在其回憶錄中這樣寫道:“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要對人類有所貢獻。作為一箇中國人,就要對中國作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

生涯自許酬鄉國,渦葉無須讓故師,高溫合金之父,冶金大師師昌緒

師昌緒(1918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10日),中國著名材料科學家、戰略科學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

1918年11月15日生於河北省徐水縣(現保定市徐水區)。

1941年,考入國立西北工學院礦冶系。1952年在美國歐特丹大學獲冶金學博士學位。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3年,1955年回國。1957年,被任命為高溫合金研究組的負責人,兼任合金鋼研究室主任。1982年創辦併兼任中科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所長。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0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5年被評為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

曾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湘潭大學名譽董事長等。是第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

2014年11月10日,師昌緒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歲。

師昌緒在從事航空用、民用高溫合金研究開發的同時,在新型高合金鋼方面也同樣進行了大量研究開發工作。1958年,他與姚漢武開發的不含鎳的奧氏體耐蝕鋼OCr17 Mn14Mo2N,用在尿素工業設備上,具有優異的抗蝕性。經中小型尿素廠推廣後,獲得好評。為了研究該種鋼在尿素生產過程中,在缺氧條件下仍具有優異耐蝕性機理,他們曾設計與製造了一套在線測試電化學的精密裝置,安裝在南京化肥廠,並探明瞭耐腐蝕的原因。師昌緒多次在現場解決冶煉、熱加工等問題,為鉻錳氮鋼的研製和生產打下了良好基礎。

師昌緒與李有柯等還開發了鉻錳氮系耐熱鋼和無磁鉻錳氮系高強度不鏽鋼,前者用於工業爐,後者用作潛艇桅杆。在師昌緒的指導下,張彥生、李依依等於1959年開始從事鐵錳鋁系奧氏體鋼的研究,通過相圖、相變規律、組織結構和各種性能的系統研究,表明這類鋼在液氮溫度下比鎳鉻不鏽鋼具有更好的韌性,是一種良好的低溫材料;作為耐熱材料,其性能不亞於鐵鉻鎳基高溫合金A286;作為無磁材料,其性能優於鎳鉻不鏽鋼。為了推廣該鋼種,對其冶煉、壓力加工和焊接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工藝制度,從而推動了全國鐵錳鋁系奧氏體鋼的研究與發展。

2000年,師昌緒先生提出要抓碳纖維時,正是碳纖維研發處於最困難的低谷時期,許多研發單位基本退出了這一領域。碳纖維研發,師昌緒一抓到底。他召集專家會議,爭取各方支持,為研究單位申請經費,到生產廠家現場調研……現在,國產碳纖維已在我國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中佔有一席之地,完全依賴進口成為歷史。

師昌緒曾在其回憶錄中這樣寫道:“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要對人類有所貢獻。作為一箇中國人,就要對中國作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

生涯自許酬鄉國,渦葉無須讓故師,高溫合金之父,冶金大師師昌緒


師昌緒院士是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發展了中國第一個鐵基高溫合金,領導開發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

師昌緒對國家科技政策的制訂及科技機構的設置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倡導並參與主持了中國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國材料領域發展規劃。師昌緒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享有很高聲譽,多次擔任國際材料領域學術會議主席或顧問。

師昌緒先生1918年出生在保定市徐水縣大營村,父親師克和是清末秀才,以教書為業,既有濃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強烈的愛國情懷,母親出身於破落的官宦之家,既勤勞善良又知書達理。浸潤在書香門第,師昌緒自小就刻苦讀書。

由於大營村當時沒有一所小學,師昌緒只能到離家兩三里之外的荊塘鋪小學讀書,平常的飲食也只是窩頭、白菜、稀粥。貧苦的環境造就了師昌緒吃苦耐勞的品質,他對生活的艱難和糟糕的讀書環境並不介懷,常搬著小凳子在僻靜的院角苦讀,家人因此送他了一個外號:老院子。

1934年夏,師昌緒從徐水縣第一高小畢業,以保定省立六中第二名的成績考入保定第二師範學校(今保定學院)。在保定第二師範學校,師昌緒不僅握住了筆桿,也端起了槍桿,揮起了鋤杆,“能文能武能種地”。

1948年,師昌緒赴美留學。1951年,他和錢學森等35人成為美國明令禁止回到“紅色中國”的學者。1952年,師昌緒在美國歐特丹大學獲冶金學博士學位,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3年,在其間的研究基礎上發展出了300m高強度鋼—飛機起落架的主要材料。1955年,經過艱苦鬥爭,師昌緒終於回到祖國懷抱,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工作。

1980年,師昌緒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倡導並參與主持了中國工程院的建立,並於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8年,鑑於師昌緒在高溫合金材料領域的卓越貢獻,11個國際大跨國公司聯合授予他“突出貢獻獎”,並稱他為“中國高溫合金之父”。

2010年,由於在材料學領域的突出貢獻,師昌緒榮獲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師老曾說過,“我一生經歷很複雜,但是,始終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中國的強大,這是每個中國人的夢。這個夢的實現,不是靠投機取巧,必須是實幹。”

談起師老的去世,大營村村支書李志明百感交集。“2011年,師老在我們村口建起了一個led大屏幕,村裡主幹道上的路燈和大營小學的燈也都換成了led的。”李志明說,師老交代他的學生來村裡換的,說led燈節環保。“師老跟我們說話都是家鄉口音,一點架子都沒有,特別平易近人。”李志明說,村裡人都知道師昌緒的一個綽號:淨壇使者,這是因為“師老吃飯特別節儉,當天的飯當天吃完,一點都不能剩下。”

據李志明回憶,師昌緒先生最後一次回到家鄉是2012年,當時徐水老家的親戚寫了一本書,師老特地回來為書作序。“師老對家鄉人的感情很深,一直惦記著我們。”

2013年7月,師昌緒先生因病住院,其間,師老的侄子師兆仁和村支書李志明曾三次前往北京看望病中的師老。“頭兩次去看,老人還比較有精神。”師兆仁說,當時,在病榻上的師老還不斷囑咐他們不要忘記家訓,“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師昌緒的弟子、今年82歲的原研究所高溫合金研究室主任的朱耀宵說,上世紀70年代末,師老帶隊做殲-7、殲-8飛機渦輪葉片,葉片是飛機非常重要的部件。那時山溝裡生活艱苦,他們只能以南瓜充飢。一年後,裝有他們研製的渦輪葉片飛機出口埃及,與美國的飛機一決高下,中方4架飛機與美方4架飛機比試中,中方飛機大獲全勝。

談及師昌緒為人,朱耀宵說,印象中師老最大的特點是團結人,別人求他幫忙,他都樂於幫助,不擺架子,甚至“文革”中整過他的人,他都不記仇、不報復,只要有利於國家的人,他都重用。

另一位78歲的董老,1979年曾獲選拔出國留學,他回憶起昔日所長師昌緒時說,記得一次他們去北京開會,吃飯時師所長沒帶飯票,董老拿出兩張飯票給他。飯後剛準備午休,有人敲門,董老起身開門,原來是師所長特意來還他兩張飯票。寒風中,講起往事,老人依舊特別感動。

師昌緒曾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等。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生涯自許酬鄉國,渦葉無須讓故師,高溫合金之父,冶金大師師昌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