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劍培訓師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顏淵篇第二章》,是著名思想家孔子的名言。其本質的意思為:“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強迫別人去做”。
而其文化內涵,則隨著時代的演變也發生了變化。
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會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翻譯為:作為一名正人君子,我們應該遵行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強迫別人去做的這一行為準則。這裡的君子,指的是男性。
古代,聖賢注重自己的言行,嚮往好的德行,這也是孔子提出的“仁”的具體表現,以前我們聽到的那首卜學亮的《子曰》就有這幾句歌詞。
而在現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覆蓋更加的廣泛,已經泛指到每一個人;它是一條道德準則,但在現實的世界裡,似乎又很難實現。
有時候,我們說的,換位思考,也有這種文化在其中,如果人人都能形成這樣的美好品德,許多不必要的爭吵繼而引起的誤會,甚至傷亡都會減少。
為什麼這種道德行為很難推廣,就是因為在人性中的存在著自私和慾望;在古代如此,在今天亦是如此。
而既然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的標準,是否也有己所欲而勿阻於人呢?
儒家的《中庸》之道,其實和孔子的這種“仁”的理念有衝突;它一方面讓人們放下自私和慾望,一方面又讓人們把慾望和自私放到一個平衡的位置。
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種“理想國”的崇高標準,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得到普及;也正因為此,孔子所追求的“禮樂仁和”的目標無法實現。
小白的文化之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都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句話既是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做人做事道理,更是對人性的全面體察。
在做人做事方面,這句話強調換位思考的為人處世之道。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說什麼話,要先替對方想一想。
在做人方面,這句話強調了對他人的尊重。而尊重的前提是自尊,一個不能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的尊重他人的。自尊的人會三思而後行,會推己及人,而後贏得他人的尊重。
這句話其實告訴我們,人性中有善也有惡。所謂人之初,性本善,說得其實是對人性的本質。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善惡的標準因人而異。每個人在付出行動之前,都應該以善為本,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做人要厚道”。
有了這句話的指導,人才會四海皆友,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才會更加和諧!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每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這就要求我們善待彼此,世界才會充滿了愛。
我一直崇尚一句話:人們今天對你的尊重裡,深深蘊含著你曾經對他人的尊重!
中國新派冷雁
春秋末期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在《論語▪里仁》中,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白話文的意思就是: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役使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這樣做,邦國之間,家庭之間就沒有怨恨,就會和諧。”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孔子在回答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孔子認為:這個字就是:寬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應該是人一生的行為規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以仁為本的核心。對於國與國,人與人,鄰里與鄰里等之間的相處,交往都應該遵循的原則,即:自己所不願意,不喜歡,反對的事物,做法等等"不欲",不施加給別人。這樣就會建立起推己及人,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相互理解和包容的和諧的禮儀社會。
在理解這句話時,一定要將其納入儒家思想,中國古代文化的高度去認識,去解讀。如習主席在墨西哥參議院的演講,華春瑩答記者問時,都首先提出:我國的古代思想文化中早就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教誨。這也就是我國的文化自信。我們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我國從來沒有把自己的制度,文化強加於他國。而不是像美國對其他國家搞顏色革命,搞顛覆,搞入侵。強行把自己的所謂民主自由,體制移植到其他國家。伊拉克,利比亞,南聯盟等。給世界帶來了不休的戰爭和災難。對於不利於其美國優先的國家,地區,組織等用制裁,退群,造謠,甩鍋等等手段圍堵打壓。這不僅是美國霸權的必然行為,也是西方叢林法則,利己主義思想文化的行為反應。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文化的優越。
在這次新冠疫情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美國對於我國採取的封城,帶口罩等措施橫加指責:侵犯人權,限制自由等等。結果,歷史給了美國絕妙的諷刺!也許他們應該反思一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多麼的深刻,中國的思想文化是多麼的偉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於個人修養,為人處世,人際關係等等都有著重要作用。每個人都會有所體會。只要大家認真遵循去做,就會和睦相處,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