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六十,忽然有一種不願與人打交道的心理,這是什麼心態?

劍鳴23


好像我從小就發育晚一些,表達能力也差,所以總願意和小一點的孩子一起玩,這樣不會受到別人諷刺,也不會遭到欺負,心裡會感覺很舒服。

在青年時期問題就突顯了,自己交際能力差,搞對象的能力也差,三十多歲了還一事無成, 連個對象都談不成就非常尷尬了。看著周邊的同學朋友娶妻生子,事業有成心裡就別提多難受了,覺得自己只是生活在希望之中,心裡非常的抑鬱。

隨著自信心的建立到了中年以後,事業有了起色。也娶了年輕漂亮的妻子又有了兒子,感覺又追回來了似的。成熟晚到成了優勢了。呵呵!那一大段時間隨著事業發展的好轉,就和比自己小的一幫年輕人一起旅遊,一起K歌,大家在一起為一個觀點聚會,討論,吃飯,各抒己見,忙的不易落乎。中年的生活是一生當中最快樂的,那時候感覺自己很自豪。

最近大五十好幾的我真感覺玩不動了,記憶力也減退了,行動力也差了,有些力不從心了。我已經不願意和朋友聚會了,一些朋友也說你怎麼那麼獨了。其實我也有這種感覺,也一直在反思自己 ,是身體退化了還是願意孤獨了呢?我覺得願意獨處的比例佔的更多一些。現在時間更充裕了,更想把童年時光喜歡又沒辦法完成的事情來做一下了。比如小時候家裡很貧窮,看見別人在談吉他🎸心裡充滿了羨慕。自己的硬筆字一直寫的不好,現在都有時間和能力來完成了,心裡更充滿了期待。所以不願與人打交道是一種正常心態。獨處是我期待著的心態!


感知鐵


年近六旬,不願與人打交道了,從描述上看,是在即將步入老年時失去了社會交往的願望,那麼之前應該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也就是年齡增長至此才出現的問題。

現代醫學模式將心理狀態與生理狀態、社會關係作為一個彼此關聯的整體,心理狀態及行為受生理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從您的年齡來看,即將步入老年,身體狀況應該趨向於衰退,各種機能和激素水平等逐漸低落,這種生理因素會導致心理狀態趨於平靜與低落,若無疾病困擾的話,這種略顯低落內斂的狀態會影響身體,進而影響心理狀態,這是一種自然規律。

此外,社會環境中,這個年紀多已退休,即便沒有退休也多半不會再拼搏於工作一線,家庭穩定,也對事業無太多追求,不需要到外面打拼,社會對這個年齡的人的期許也是安度晚年就是今後的主旋律。此時,子女成人,若父母也還身體安康或離世的話,生活上也不需要過多的社會交往,沒有需求驅動,也就缺乏了交往的願望。

除了身體、社會影響心理狀態外,精神(靈魂)層面的變化也影響到心理和行為。年近六旬,一切塵埃落定,這時豐富的人生閱歷逐漸沉澱下來,有些人會反思,從繁雜的社會交往中抽離出來,再一次思考人生,尋找自我,此時的獨處是為了精神、靈魂層面的思考與追求,已不願受外事、外物、他人的影響,自然不會再有強烈的社會交往願望。

上述是即將步入老年時可能導致社會交往願望降低的心理狀態及其可能的原因。這種心理狀態具有一定的共性,身邊多有這樣的老人,也許只是這一階段,但肯定不是個別現象。

您是怎樣的身心狀態導致的目前不願進行社會交往,其中原因可以自己分析一下。其實不必糾結於行為結果,只要合理合法,您自己舒服自在,是否社交,是否選擇獨處,獨處多久,等等,這些都是可以的,不必設限。接納、允許目前的狀態,也許過段時間您就想再次走出家門了。


芷汀汀


我今年63歲,有同感!現在誰請我的客基本找藉口回絕。什麼同學聚會、戰友聚會、同事聚會都不願參加。朋友圈也在不斷縮小。感到交往多了沒啥意思。自己分析原因主要有幾點:一是現在沒什麼事業,用不上求人,交往人沒什麼意義。二是與老伴退休金也夠用,安度晚年,也不想再去忙豁,還交往什麼人。三是退休金都老伴管,就是個死數,交往人就得多少花點錢,與老伴還得鬧不愉快,沒必要。四是親情、友情,到老了才更明白,還是親情重要,有什麼事,還是老伴、親人守著你,同學、戰友、朋友的,有什麼用?人家沒有什麼理由去管你!五是這個年齡的人交往多了,要麼絮叨陳康爛穀子的,要麼打牌、麻將小賭,要麼胡吃海喝的,我現在都不好!我認為,不是我的心態變了,變老了!而是身份變了,變成退休人員了!退休人員減少交往是正常心態!恰恰,我看到一些不正常的人,一天到晚忙著交往,樂此不彼,那是一種變態!屬於心態沒有調整好!


留侯張良4


先來看一個真實故事:

我爸60歲退休之後,就開始整天在家看電視,在家一整天不願意出門,也不喜歡運動也不做家務,不出門買菜,家裡還是繼續我媽在買菜煮飯做家務。當時我媽挺擔心他的身體,常都推著他晚上出去散步,在家要他出去買菜,也讓幫忙做家務動一下。

開始的時候他不願意,在職時候是領導,在家從不做家務不買菜的。過了幾個月,腳開始腫疼,剛開始他就在家每天擦藥油,還藉此理由可以整天坐著看電視了。我媽讓他去醫院檢查,他也一直不願意出門,後來腳腫得快走不了路,他才肯在我媽陪同下去醫院檢查。他檢查身體出了問題,有血栓和尿酸高,開始每天服藥,才明白健康的重要性。

從那時開始,他就改變心態,出門買菜在家做家務,經常打太極鍛鍊身體。後來他還經常去小區會所游泳,大肚腩沒了身體健康了,精神面貌很好。也因此認識了一些喜歡游泳的老夥伴,一起相約去運動出遊啥的,生活豐富多彩,也快樂了許多。


一、60歲為何不願意跟人交往

這可能是很多老年人都會遇到的問題,特別是退休後沒有了工作,被動脫離了社交生活,這個時候跟社會接觸要靠自己主動走出去,需要自我推動力,這對於性格外向的人來說可能比較容易,但是對性格內向的人來說可能並不那麼容易,甚至無從開始。

不愛跟人打交道這個問題,我相信不止老年人,年輕人也會這樣,只是他們需要工作需要接觸社會,沒辦法不跟人打交道。


二、如何改變這種狀況

1、找找以前退休同事和同學一起玩。我相信很多老人都是願意跟熟悉的朋友一起玩的,大家都退休了應該快樂地享受生活,如果有同學聚會也多參加一下,畢竟多年情誼難得。

2、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結交志同道合的好友。有了大把時間和金錢,就可以肆意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想想年輕時的夢想,想做又沒去做的事情。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無論是運動的,還是琴棋書畫唱跳旅遊攝影都可以,並且能夠從中認識有共同愛好的好友,豈不樂哉。


性格內向害羞,喜歡獨處,可以保持與朋友的距離,保證自己獨處的時間,但不代表長時間不跟人打交道。不願與人打交道,長期封閉自己,這並不是一個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


樺翔


我也巳66了,不想出門,也不太願意和別人打交道,自己過自己的,一般碰到熟人,要別人先打招呼,我才會應付一下。說實話,參加工作50年,走過的路,做過的事,碰到過的各種人物,心裡會有一杆稱。我偏重實事求是,基本不說假話,做事黑白分明,但結果不會很好,所以看淡一切虛假偽裝,自己過好自己的真實生活。一切苦和累喜和樂自己享用。


懷念過去淚奔


我這剛50出頭就有這種感覺了,離退休還有10年,喜歡在家帶帶孫子做做家務,感覺外面的交往都是空虛的,沒有在家裡做些事實在,沒事了喜歡清淨,不喜歡去熱鬧的地方,就是喝點酒也是喜歡一個人喝,但還是渴望和以前的老朋友老同學在一起熱鬧的,不喜歡結交新朋友,無意中在逐步縮小自己的朋友圈。這可能是步入老年生活的前奏吧,不知道是不是有點早了?


不和魔鬼共舞


說實話人老萬事休是種必然,但我覺得也沒必要在家等死,現在社會,繁花似錦,活著就是幸運,在有生之年應盡情享受生活的樂趣,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去過好每一天。我快70歲的人了,每天唱唱歌,但不打麻:有時出去散散步,心情放寬一點,不去想雜七雜八的事,過一天算一天,身體還算可以,說實話心態還好,就算50歲的心態吧。交朋友吧,很要好的朋友很少,從不主動交友,但也不拒絕交友,總之很內戀吧。有80多歲的網紅天天跳舞唱歌,我們這年紀過早消沉未免大早了吧。


恆心不變436


我與題主頗有同感。我今年56歲,在縣城機關上班。前幾年抽調在重點工程項目上,最近又回到了單位上班,整天無所事事,很無聊。幾年不在單位,有許多新調來的同志不認識,原來的老同事有的退休了,有的高升了,沒有什麼共同語言,所以不好交往。下班後,不打牌,喝酒又不勝酒力,能不去的地方儘量不去,能不交往的儘量不交往。其實,這也正常。


十口之家597


這叫邊緣化和被邊緣化!

很久很久以前,大家一起喝酒,喝到差不多了,我一個遠房表弟跟我說,哥,咱該退出歷史舞臺了!當時,四十大幾,根本談不上退出,更別說歷史舞臺了!我那弟弟硬讓我按著喝了一個稀裡糊塗。

現在過了快20年了,真該退出了,那個表弟,連同原來工作的城市以及所謂同事,統統失聯。

為什麼呢?

必然!

江山時有英才出,

一代新人換舊人。

不是你願意和不願意,而是,實事就這樣!

隨著你淡出工作領域,你也就沒必要參合工作當中的事兒啦!

隨著你兒女的長大,你也就失去了支配成年人的機會!

一句話,使命完成了,等死早點了!參合多餘了!

自我封閉沒必要,瞎參合必需禁止!

所以才有有人不願意參合和有人不甘心被邊緣化!

這是境界的差異,都可以理解!

想想當年,人活到一定年紀就得活埋,咱們的今天不錯啦!

不做別人的跟屁蟲,也別做賴皮狗,乾點自己喜歡的活,不給社會找麻煩,更別給兒女填堵,應該算是活到快六十歲的感悟吧?

做個知趣的人挺難!

如果活到六十了連這個還不明白,應該反思一下!


小男孩影視劇


“媽,您已經退休了,不要總呆在家裡,多出去走走,和別人聊聊天”。

“沒臉出去,就在家待著吧。”說完,老媽就掛了電話。

“沒。。沒臉。。。”這天兒又被老媽聊死了,我知道她心理的壓力來自於哪裡,不外乎是覺得我們頭胎生了個姑娘,她想要報孫子,而我們對生二胎一直不表態。

據她說,她的朋友的孫子都能打醬油了,甚至有的都已經快上初中了。你看看你們,現在開放二胎政策了,別人總問我,媳婦有沒有再給生個孫子啊。我丟不起那人。

可是,這要孩子也不是國家有政策了,我們就必須立刻生個二胎出來。我們沒有覺得女兒不好啊,再說,誰能保證二胎生出來的就一定是男孩子?

但是她不喜歡出去和人聊天,我也能理解。老年人扎堆在一起,聊的那些事,很多都容易給自己心理添堵。所以,有些老年人更願意選擇少出門。那麼,具體都會有什麼心理壓力呢?

第一、角色失落。

退休,意味著以前工作的角色被突然停止了。在很多人眼裡,覺得退休了,就可以享清福了。實際上呢,未必。

因為人在身體上、行為上、心理上都容易養成習慣。習慣了,突然間不做了,就像是前行的車,突然被剎車了,慣性會讓我們不舒服一樣。

以前的工作不管做什麼,每天都可以有事情做,時間一晃而過。現在呢,什麼也不做。吃了早飯,吃中飯,再等晚飯,覺得生活突然變成了毫無生趣的事情。

接觸的人少了,來找自己幫忙辦事兒的人更少了,內心中的失落,難以述說。出去和街頭巷尾的人聊聊吧,不外乎就是說這個長,道那個短的,沒意思。

於是,慢慢的就變成了在家裡躲著。躲誰,自己也不清楚。但是,起碼可以清靜一點。哪怕,有的時候覺得孤獨。

第二、攀比兒孫。

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只是嘴上說說,老人真的能夠放得下的不多。經常是這一刻說著不管,下一刻又開始了嘮叨。

孩子沒結婚的:聽到別人唸叨誰誰家的姑娘嫁了個好人家,兒子娶了好媳婦,再看自己家的,滿心添堵。

孩子沒生育的:看到別人的孫子跑來跑去,滿眼的羨慕。再看自己家,出來進去就是老兩口,滿心添堵。

孫子上不好的:別人家的孫子又考第一名了,孫女又獲得小能手獎狀了,再看自己家的,成天不好好學習,滿心添堵。

。。。。。。

各種各樣的攀比,甚至攀比到自己的身體狀況,是否出去旅遊,兒女是否孝順等等。這些問題,總會讓內心的不愉快情緒在增長。

索性,不如呆在家中,聽不到,看不到,心不煩,省得鬧騰。

第三、家長理短。

老年人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家長理短”,各家的新鮮事兒,而這種事多半是不好的事情,也就是負能量的。

如果說誰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孝順老人,而老人又是怎麼明事理的,這種話題聊不到幾句就結束了。因為它沒有刺激感。

更多的是誰家的孩子一年賺多少錢,買了多少房,多少車,甚至有了婚外情。這種比較“狗血”的話題,能夠讓老人們津津樂道很久。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喜歡這麼八卦。也有老人坐在一起下下棋,聊聊國家大事,展望一下豐富的老年生活。

但是,街頭巷尾的老人,更多的聊得是他人家裡的不好的事,甚至和別人如何數落自己的媳婦兒不孝順,女婿不待見。

如果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就是這樣,那可能不會反感。如果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很討厭八卦,那麼會特別覺得沒意思。

老人應該出去和人打交道,但不是虛度晚年

老人不出去,在家待著,是一種錯誤的晚年生活方式。應該走出去,轉換自己成為老年人的角色,開啟“夕陽紅”。

這裡面有個核心點:一定要給自己找事情做,可以是個新愛好,也可以是老愛好升級版。

只有學習了新的知識,或者鑽研得更深了,才能和別人真正的有正能量的話題,有意義的聊天。

當然,喜歡打牌、下棋的也不錯。但是,不推薦每日裡都這樣,容易情緒激動。不如活動一下,跳跳廣場舞、打打太極。(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