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公婆餵飯宮蓓蓓把兒子訓哭,“隔輩親”成為兩代人分歧的焦點

這兩天,《安家》中宮蓓蓓和公婆的矛盾以及與丈夫的分歧,讓很多人看得揪心,不少人有感同身受的感覺。

婦產科醫生宮蓓蓓回到家,看到公公正在給五歲多的兒子餵飯,兒子邊吃還要邊看動畫片,如果不讓看就不吃飯。

宮蓓蓓跟公婆說,這麼大的孩子了,應該讓他自己吃飯。

但公婆有自己的理由,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不餵飯孩子怎麼會吃飽,不是他們喂孩子怎麼會長得結實,況且小區裡的孩子都是這麼餵飯的,大家不都是這麼喂大的嗎?

宮蓓蓓想解釋孩子餓了他自然就吃了,但沒有一個人聽她的。

宮蓓蓓一肚子的教育理論,在公婆這全都用不上,只好朝著孩子發威,把孩子訓哭,結果惹來了全家人的敵對。

丈夫說她添亂,公公趕他們出門,宮蓓蓓欲哭無淚。

因公婆餵飯宮蓓蓓把兒子訓哭,“隔輩親”成為兩代人分歧的焦點

這樣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特別是老人幫著帶孩子的家庭。

孩子犯了錯,父母想教育,孩子飛快地跑到爺爺奶奶身後躲起來;

爸爸想教育孩子,爺爺喊,你敢動我孫子一下試試!

媽媽想給孩子講道理,奶奶說,他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長大了自然就懂了。

夾在中間的父母,想教育又不能教育,不教育又幹著急,左右為難。

年輕的父母就不明白了,小時候他們的父母教育他們的時候,那也是嚴父嚴母,等他們當了爺爺奶奶,為什麼突然就像變了一個人,拿著孫子當寶貝,說也說不得,動也動不得。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隔輩親”。

為什麼年輕時對子女嚴厲的父母,到了自己孫子女這裡,就變得慈眉善目,甚至沒有是非,沒有善惡,只有孩子是不是喜歡,孩子是不是可以不哭?造成“隔輩親”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尋找價值感。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大,特別是退休之後,自我價值感逐漸降低,被需要的感覺也會逐漸減少。在家裡,子女長大成人,自己的權威不在,這個時候,從孫輩身上獲得價值感就成為了一種內在需求。只要孩子需要,他們能夠滿足,兩代人各取所需,形成了表面上其樂融融的局面。

二、無責任壓力。父母作為孩子的監護人,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為了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他們傾盡全力,看著孩子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他們想著盡力幫助孩子糾正,目的就是為了孩子成才。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沒有這個責任,他們已經把自己的孩子養大成人,成家立業,自己的教育任務也就完成了。而到了孫輩這裡,孩子是否成才,在他們這裡已經不重要了,他們更關注的是孩子的當下,不是孩子的未來。只要孩子現在好,讓他們做什麼都可以。

三、尋找情感慰藉。隨著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父母跟孩子的感情也慢慢發生變化,那種隨時在一起並被需要的感覺慢慢消失,孩子越走越遠,這個時候,孫輩就成了新的情感替代。孩子天真活潑,讓老人的老年生活增添了無數的樂趣,也讓他們看到新的希望,感受到新的活力,他們把自己的傾注到孫輩身上,也就完全可以理解。

因公婆餵飯宮蓓蓓把兒子訓哭,“隔輩親”成為兩代人分歧的焦點

“隔輩親”是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如果家裡的老人比較強勢,就會嚴重干擾子女對孩子的教育,嚴重的還可能因為教育問題矛盾重重、反目成仇,好心幫忙反倒變成壞事。

宮蓓蓓遇到的問題也是我們大多數需要老人幫忙照看孩子的家庭面臨的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不是朝著孩子發火,而是首先解決思想問題。

曾看過一個故事,一對老夫婦的兒子去了國外,娶了個外國媳婦,老夫婦想去幫忙看孩子,但被兒子兒媳婉拒了。

他們去探親的時候,兒子提前跟他們打了招呼,他們那的習慣,父母是教育孩子的主體,兒媳管教孩子的時候,他們最好不要插手。

雖然提前打了招呼,但當他們看到孫子因為犯錯被關禁閉,一直哭了很長時間的時候,還是不顧兒子的顏色忍不住要插手,結果被兒媳直接拒絕了。

由此可見,要解決教育孩子的矛盾,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前定規矩,爺爺奶奶可以管生活,事無鉅細,孩子的父母可以不過多插手,而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權力要還給孩子的父母,老人儘量不要插手。

當然,有的老人能夠接受,有的無法接受,這就需要當兒子的去溝通,儘量讓老人心平氣和的接受。

一旦有了規矩,以後的矛盾也就少的多。

因公婆餵飯宮蓓蓓把兒子訓哭,“隔輩親”成為兩代人分歧的焦點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兒子、丈夫、父親的那個男人起著重要的作用,他的態度和行為,直接決定著一個家的溫度。

像龔蓓蓓的丈夫劉斯禮,自認為努力加班賺錢就為家庭盡到了全部的義務,孩子由妻子和老人照顧,這麼照顧的,怎麼管教的,跟他都沒有關係。

如果遇到這樣的老公,作為妻子就成了孤家寡人,日子就會很難過。

所以,隔輩親並不是壞事,關鍵在於怎樣去做,讓隔輩親成為一種助力,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親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