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兵法,必攻不守,趁虛而入,以道制勝

孫臏兵法,必攻不守,趁虛而入,以道制勝

《孫臏兵法》的軍事戰略思想,是“必攻不守”的積極思想。它認為當時善用兵者採用的賞罰、謀詐等手段雖然都是必要的“益勝”條件,即都能增加戰勝的概率,但並非戰爭進行中的急需事項。戰爭實施階段最緊要的則是積極的進攻戰略。

孫臏兵法,必攻不守,趁虛而入,以道制勝

田忌問孫臏:“賞罰者,兵之急者邪?”孫臏說:“非。夫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罰者,所以正亂,令民畏上也。可以益勝,非其急者也。”田忌又問:“權、勢、謀、詐,兵之急者邪?”孫臏說:“非也。夫權者,所以聚眾也。勢者,所以令士必鬥也。謀者,所以令敵無備也。詐者,所以困敵也。可以益勝,非其急者也。”

孫臏兵法,必攻不守,趁虛而入,以道制勝

田忌“忿然作色”地說:“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其急者也。然則其急者何也?”孫臏說:“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當然,“必攻不守”並非只攻擊而不要防守,只是在軍事戰略上不以防守為主。

孫臏兵法,必攻不守,趁虛而入,以道制勝

這種思想是與戰國中期崛起的齊國企圖稱王的客觀實際相適應的。另外,“必攻不守”中的“不守”,是指敵方沒有設防或防守空虛、虛弱之處,是必攻的目標。這與《孫子兵法》“攻而必取者,攻者所不守也”的思想是相同的。這也與戰國中期步、騎兵已成為主要兵種、大規模機動作戰成為戰爭主要形式的客觀實際相適應。

孫臏兵法,必攻不守,趁虛而入,以道制勝

《孫臏兵法》的作戰指導思想是以“道”制勝,認為戰鬥勝利的關鍵是“達於道”,“知其道者,兵有功”。也就是說,只有在深刻了解並掌握了戰爭規律和作戰指導規律,根據敵情、地形、天候、陣法等各方面的條件,採用靈活機動的戰術,才能克敵制勝。其實質與《孫子兵法》的“戰勝不復”和《吳子》的“因形用權”差別不大。

孫臏兵法,必攻不守,趁虛而入,以道制勝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孫臏兵法》提出了一系列巧妙造勢、克敵制勝的原則。如根據敵情的不同,在“兩軍相當”、“皆堅而固”的情況下,要先“以輕卒嘗之,賤而勇者將亡,期於北毋期於得,為之微陣以觸其側”。

孫臏兵法,必攻不守,趁虛而入,以道制勝

就是說,在雙方勢均力敵時,應先以一部兵力實施佯攻,偽敗誘敵;而以主力立陣設伏於隱蔽位置,待敵軍追擊至預定地點時,對其實施兩側夾擊。這與《吳子》“令賤而勇者將輕銳以嘗之,務於北,無務於得”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孫臏兵法,必攻不守,趁虛而入,以道制勝

對勢均力敵之敵,它還提出“營而離之,我並卒而擊之”的方法,即設法迷惑敵人,使其分散兵力,爾後集中兵力將其各個殲滅。在“我強敵弱,我眾敵寡”的情況下,就要“賛師”,即隱藏實力,“毀卒亂形(故意使陣形不整),以順至”,吸引敵人前來進攻,將其殲滅。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就要“讓威”,“必藏其尾,令之能歸”,“以待敵能(罷)”。

孫臏兵法,必攻不守,趁虛而入,以道制勝

就是要妥善部署掩護兵力,使主力得以順利地轉移、撤退。等敵人疲憊時,再發起反攻。根據不同的地形,必須“料敵計險”,“居生擊死”。即認真詳細地分析敵情,研究地形,使自己居於有利的生地,而迫使敵軍處於不利的死地。並根據地形運用兵種,“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以充分發揮兵種之長!

如何看待孫臏兵法

評論區交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