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寫作:試談“有”與“無”

《老子》裡有句話:“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與“無”觀點在如今的城市建設中有重要的意義。在城市建設中,“有”指的是有形的城市建築,“無”指的是無形的可供休息空間;“有”指的是具體的城市規劃,“無”指的是潛在的城市發展空間;“有”指的是看得見的城市建築,“無”指的是看不見的城市精神……“有”與“無”不是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有”是“無”的基礎和前提,“無”是“有”的發展和昇華。


公考寫作:試談“有”與“無”

“有”與“無”相得益彰,共同推動城市建設向前發展。在城市建設中,不僅要善於對建築本身的把握,也要善於“留白”,重視群眾的休息娛樂空間的建設。在城市中,充分利用廢棄廠房、碼頭、礦場,進行適當改造後變成供群眾休息的公園和文化廣場;提供大尺度、複合化、向公眾開放的商業空間,更好的滿足群眾的休閒、娛樂需要。在城市建設中,既要做好當下的規劃,符合當下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又要立足長遠,為未來的城市發展留足空間,切不可竭澤而漁,只考慮眼前利益。


公考寫作:試談“有”與“無”

“有”與“無”相互依賴,共同促進城市文明向前發展。城市的發展不僅僅要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更要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有些群眾在城鎮化過程中,由農村搬往了城市,雖然身份發生了變化,但心還留在農村,在城市中總覺得“喘不過氣來”,這雖然與個人的生活習慣有關,但也反映了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只重視“有”的增量,而忽視了“無”的發展,只關心摩天大樓的數量,而忽視了群眾內心的需求。城市拿出核心地塊新建文化公園提供的是場所,面向全體市民彰顯城市價值,給城市市民帶來更多的幸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核心地塊文化公園的新建體現的正是對“無”的重視,對城市精神的追求。

公考寫作:試談“有”與“無”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得到提高之後,對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人民群眾的需求在變,相應地,城市的治理理念也要相應地發生變化,在城市建設中更多地滿足群眾精神需求,將群眾的精神需求融入到城市建設中去,既做好“有”的文章,又給“無”一定的空間,真正做到“有無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