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财报ToB表现亮眼,产业互联网跑出加速度?

今天,腾讯发布2019第四季度和全年业绩报告,2019年Q4腾讯营收1057.67亿,同比增长25%,净利润254.84亿,同比增长29%。这是腾讯单季度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19年全年腾讯营收3772.89亿,同比增长21%,净利润943.51亿,同比增长22%。尽管国际市场近期震荡剧烈,但腾讯依然表现出强抗险能力。

其中,备受关注的云业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收入超170亿元,增速持续高于市场,付费客户数超过100万。

早在去年上半年,腾讯云已率先实现全网服务器总量超过100万台,是中国首家服务器总量超过百万的公司,也是全球五家服务器数量过百万的公司之一。此外,腾讯的带宽峰值也突破100T,是中国第一家达到100T的公司。这标志着,腾讯服务的业务规模、承载的网络流量已经迈入全球第一梯队。

得益于腾讯产业互联网技术的积累,腾讯积极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产品优势投身科技抗疫中,在科技助力药物研发、AI辅助诊断、复工复产、网络教学、社区治理等诸多领域,发挥积极价值,不断刷新各个领域的“数字”。

腾讯财报ToB表现亮眼,产业互联网跑出加速度?

截至3月17日,腾讯防疫健康码“亮了”25亿人次。这个小小的二维码,已经覆盖了9亿人,累计访问量超过80亿,是服务用户最多的健康码。

码背后的腾讯架构师、开发者们早已做好准备,通过使用腾讯云ES集群服务,其强大的数据搜索查询、高并发、弹性扩展以及安全领域的技术能力,可以面对万亿级访问。

通过腾讯云ES,对于健康码这样量级的数据规模,一次存储空间的扩展操作从过去的小时或天的级别降低到了秒级,并且可以极大的降低运维复杂度。

同时,健康码系统使用了腾讯云ES在安全方面的最高级别优化,杜绝了潜在的黑客入侵的风险,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安全性。

25亿次亮码,这张几乎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二维码之下,看不见的技术架构穿插排布、狂热的代码正在运转,让亿级的需求有条不紊。

对于基层工作者,健康码将他们从繁琐的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对于政府来说,更能高效实现分级防控。一个小小健康码的普及,背后其实也是腾讯在政务领域深厚的经验和能力储备,无论是在城市规划方面推出WeCity未来城市解决方案,还是在城市民生服务方面助力粤省事等指尖办事小程序,腾讯用自己连接力,连接城市里的人、服务和空间,连接治理端与用户端。

腾讯财报ToB表现亮眼,产业互联网跑出加速度?

8天扩容100万核,平均每天12.5万核,在云计算的历史上,是从未出现过的“壮举”。

腾讯会议去年推出,疫期两个月极速扩容,日活跃账户数超过1000万,成为当前中国最多人使用的视频会议应用。

“不崩”的背后,其实藏着腾讯的一个秘密武器——腾讯自研服务器星星海。本次扩容的100万核服务器资源都由星星海支撑。

据了解,星星海资源储备丰富,并且在芯片等关键部件上实现了深度定制,全流程自主可控,所以,腾讯会议可实现单日高达五十万核计算资源的快速扩容。更重要的是,它是腾讯第一款真正为云而生的服务器,和腾讯云能实现软硬件协同,打好配合战。

这次疫情,不仅让腾讯会议飞速成长起来,在40天迭代了14个版本,还给了星星海这款腾讯新生代服务器一次实战机会,让它与腾讯云基础架构能力不断磨合。

星星海,只是腾讯自研之路上的一员,和其一起发布的,还有腾讯自研的第四代数据中心T-block产品家族,在计算、存储、数据库上,腾讯都布局有多款自研产品。腾讯云在基础设施大力投入,已经成为全球IaaS市场增长最快的云计算厂商。

疫情期间,腾讯翻译君的日常服务日均翻译请求达到6亿次,稳定性99.99%。

除了日常为联合国文件署、CCTV总台、外交部领事司、微信、企业微信、QQ、滴滴、美团等机构和软件提供接口,疫情期间暴增的多语种会议、大型峰会需求也朝腾讯同传蜂拥而至。

通过云端音频间的交流,相比线下会议,对拾音、识别要求更高,还要克服网络传输延迟、线上语音环境嘈杂等种种困难,这也让腾讯翻译君开启了疯狂迭代之路,为线上会议打造了一套定制化的服务,实现远程接入,提供了实时AI翻译服务。

通过自研的神经网络翻译引擎和语音识别技术,加入NLP、去口语化等技术处理,腾讯同传以低延时和高准确率的效果,成为跨语言交流的便捷助手。

腾讯财报ToB表现亮眼,产业互联网跑出加速度?

对于新冠疫情的识别,腾讯做到了最快2秒。

2月21日,腾讯人工智能CT设备驰援湖北,并在湖北最大方舱医院成功部署。

通过应急CT,最快2秒就能完成AI判定,不足一分钟即可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参考。这不仅可以缓解前线CT稀缺的问题,还可以极大减轻一线医生工作量。

2秒背后,AI在发力。

疫情爆发,“腾讯觅影”第一时间启动“基于CT影像的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专项,在AI辅助诊断肺炎分型的基础上,利用腾讯天衍实验室的深度学习技术以及自监督学习方法,在低训练数据依赖下快速开发出新冠肺炎影像识别模型。

如何能极速构建“新冠肺炎AI模型”,并且实现秒级识别,需要依靠AI领域的强大技术与经验储备。

例如,短时间从0到1构建“新冠肺炎AI模型”,几乎不可能,而“腾讯觅影”和“腾讯天衍实验室”利用曾经已经构建好的“艾滋病肺炎AI模型”,在其基础上做优化,仅用一周,就迅速建立“新冠肺炎AI模型”。

腾讯觅影背后,有腾讯AI Lab、优图实验室等多个腾讯顶尖人工智能团队的能力输入,最快2秒识别的背后,是腾讯在AI领域的多年能力沉淀。

腾讯财报ToB表现亮眼,产业互联网跑出加速度?

开课第一天,81%的武汉中小学生选择了腾讯课堂,高达73万人。

选择背后,除了有腾讯20年来融入身体发肤的产品基因,更有藏于产品底层的技术力。

一方面,直播宕机这一问题是众多学校选择线上开课最头痛的事,高稳定也成为很多在线教育应用难以买过的坎。而腾讯对于应对高并发已是老手:早在2017年春节,包括微信、QQ两个平台在内的腾讯移动支付峰值就超过20万笔/秒,经历过春节的战斗,开学第一天的“维稳”,显得更有把握。

同时,腾讯课堂具备支持百万人同时在线上课的超强耐力,也拥有秒级扩容服务海量用户的强大战力。

另一方面,腾讯在音视频领域的强大技术力在疫情期间再次释放:腾讯视频云将直播延迟缩短到毫秒级,延迟率低至百毫秒级,且保证1080P直播高清视频,最大限度的保障上课顺畅无阻

这些技术力本身,历经了浩大的实战历练。因此,腾讯教育可以快速适应疫期在线教育的井喷,保障千万师生的正常上课与授课。

疫情期间,腾讯产出了很多“数字”,且仍在不断刷新。

通过腾讯乘车登记码,可以在1分钟内确认患者所乘公共交通工具信息,5分钟内溯源密切接触乘客;腾讯课堂可以实现老师10S开课,学生1S上课;

腾讯健康覆盖超3亿微信用户,腾讯医典访问量超过6亿;健康码被超过300个县市的9亿用户使用,累计访问量达80亿次。在腾讯医典、腾讯健康小程序上,平均每个医生每天的在线诊量超过80单,累积服务1200万人次……

这些数字背后,是产业互联网被按下加速键,也是腾讯在AI、大数据、5G、云计算等数字新基建上的持续发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