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神化“新基建”,與傳統基建融合共生才是關鍵!

文|李曉軍 河北區域平臺新基建課題組


警惕神化“新基建”,與傳統基建融合共生才是關鍵!


2020年春天跨過一季度關鍵時期,建築產業內出現了“新基建”這一廣為傳播新名詞。字面上看二者似乎毫無關係,但恰恰是這兩件事為未來新輪的經濟發展指明瞭方向。


大家知道,伴隨著各省市為對沖此次經濟下行出臺新一輪的大規模基建投資計劃出臺,一場大的基建狂潮大有襲來之勢。同時,3月4中 央決策層定調要大力推進新基建,又為這些基建族類增了新貴,這幾天新一輪基建和“新基建”大有“刷屏”之勢。


但我們也要警惕的一種現象是,過多的新觀點稀釋了知識,許多的新概念也模糊了本質。各種博眼球的名詞、概念和甚至是對立的觀點,總讓人不明覺厲的同時又感覺雲霧繚繞。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最近一些行業專家,其文章中闡述的“新基建”和中 央定調的新基建內涵好像就大不一樣。當然還有一些科技公司,把自身科技產業的報告,換個“新基建”的名詞進行包裝,附上長長的產業鏈圖景,給“新科技”換了個“新基建”的馬甲。


面對種種概念雲霧我們更需要冷靜思考,面對眾說紛紜的概念我們更需要把握本質,我們必須把一些事理進行理順和體系化的建設。


一、中國“新基建”的冷思考


無可否認中國過去40年高速發展,在很大部分得益於我國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


當然,這不是我國的首創,早在二戰前夕面對當時的經濟大蕭條,羅斯福就是靠大搞基礎設施。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為了應對空前的經濟大蕭條,美 國總統羅斯福推行了“羅斯福新政”。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政策就是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基建項目不僅提高了就業,增加了民眾收入,還為後期美國經濟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大搞基礎設施的做法近些年又一直受另外一批新經濟學家的批判,他們擔心國家加槓桿創造需求會帶來通貨膨脹的一系列嚴重後果。同時,會使得經濟產生長期依賴政府的需求拉動,無法釋放出經濟體自身的內生動力。國家應該更多還是進行“供給側”改革和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讓市場和創新處於主導地位。


但筆者認為這些經濟學家的擔憂固然有利,但什麼事情不能“一刀切”。有效的投資拉動這個“推力”和供給側改革這個“拉力”,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對立。而是要考慮因時、因地的靈活統籌,在國家經濟出現一些危機的時候,適當的從“需求側”進行一系列的刺激,還是很有必要的。


面對當前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和老百姓的就業問題,適當的進行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仍然有效。同時我們也要結合基建領域的新內容、新變化,進行新的思維創新。


警惕神化“新基建”,與傳統基建融合共生才是關鍵!


  • 1、我們為什麼要提“新基建”?


首先,我們不妨來看看基建是什麼:它是基礎設施的簡稱,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基礎的工程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的等等。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佈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


這裡需要把握的幾個關鍵詞有“公共服務”、和“系統”。也就是說基建是一套系統,是一套相互搭配的“網絡體系”;是根據一個國家或地區基於區域經濟發展的目的,未來促進物流、商流、資金流、人才流動等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是最終目的,而是以此為“基底”構建一個全新的經濟生態。


當然,既然基建是為了支撐經濟發展的底層操作系統,那麼面對當前世界從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重新構建新的“基建體系”,就顯得極其的重要。我們的著眼點也就不僅只是傳統的“鐵公基”,還要思考面向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更要兼顧到當前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的過渡期,需要什麼樣的融合型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


  • 2、“新基建”和“傳統基建”的區別是什麼?


如果說以上我們談的工業時代和物理時代的基礎設施的話,實際上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人類正在構建一個“數字空間”。我們都知道過去的工業時代,生產要素和資源主要是在“路”上的流動,包括鐵路、公路、航路、水路等,人們俗稱“鐵公基”。而未來的數字經濟生產要素將主要依賴於互聯網的建設,更多數據在網上的流動。


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克林頓時代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戰略,計劃的提出更多考慮的是信息處於“點與點的鏈接”,形象的稱之為“信息高速公路”。“新基建”主要包括了成為“新協同、新資源、新生產要素”,隨著數字科技的發展,新基建的內涵也在不斷的豐富,“傳統基建”和“新基建”的聯繫和區別在於:


傳統基建的功能屬性是“鏈接和承載”等公共服務,而且其各自提供的各自的專屬功能。如:道路是用來供交通工具移動場地,為人們出行提供便利;水利是為農業提供灌溉和及人們生活服務的等等,行業基礎設施各司其職,較為相對獨立。反觀新基建與傳統基建有本質上的區別。


警惕神化“新基建”,與傳統基建融合共生才是關鍵!


首先,新基建不僅有“公共服務”屬性,還具有新的產業觸變功能。1993年克林頓政府頒佈的“信息高速公路”戰略,前所未有的讓電子通訊網絡四通八達,基於互聯網絡信息技術,將個人類連在一起;並可提供你能想象得出的任何電子通信,目的是為銀行、教學、購物、納稅、聊天、遊戲、電視會議、點播電影、醫療診等提供遠程連接。


新基建相對過去的互聯網通訊技術,更賦有了更多的內涵和理念,基於萬物互聯理念觸發更多生產形態的變化,形成新的生產力、新產業和新業態。


如:以人工智能作為代表的新一代應用場景,將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工業互聯網觸發智能製造產業的發展,驅動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


新基建將成為支撐經濟社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新型基礎設施。突出表現在當下時期的防控、復工復產等方面,同時在穩投資、促消費、助升級、培植經濟發展新動能等也發揮著巨大的潛力作用。通過這些新型基礎設施,將“數字化”“智能化”融入到生產、管理、營銷、產業協作等方面。


其次,新基建有更強的邊界融合能力、跨越空間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面對“新基建”,許多人還是一種“孤點”的看問題,把5G、大數據、人工智能、雲、大數據等分別當成一個一個的“技術熱點”。或者單項研究其產業鏈和產業應用,而忽視了這些“新基建”間也是相互融合和集成的,實際上這些技術各自代表著不同的特性在互補和集成,5G代表的網絡傳輸速度、人工智能代表的是思考、雲和大數據代表的“計算能力”等,這些技術又結合各自的特點進行新的“組合”,形成新的“新基建”體系。


譬如,作為建築產業信息化龍頭企業,廣聯達深耕建築業信息化20多年,基於數字建築理論,提出“接水、接電、接數字建築平臺”的新基建理論構型。


其依託廣聯達圖形技術、雲計算、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BIMFACE等方面的行業內領先技術,並結合先進的精益建造理論方法,集成:人員、流程、數據、技術和業務系統,形成面向建築產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型,藉助於新基建功能重塑建築產業結構。


  • 3、新、老基建的融合及願景


除了新基建之間產業可以融合與集成,同時新基建和傳統基建之間也需全面融合與集成。


隨著5G、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的發展,物聯網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傳統的基礎設施領域和新一代數字技術進行融合,基於IoT及傳感器設備互聯、人與物互聯繫、物與物互聯,傳統基礎設施的每個“構件”、部品都可以和實現互聯和互為感知,建立虛擬與物理一體化的全面感知網絡和基礎設施系統的智能控制能力。


“萬物互聯”的信息物理融融合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成為了可能。同時,這種融合又是按照“點-線-面-體”的層次遞進的:


“點”的感知。每個原來傳統的基礎設施裝上了智能傳感設備,使得原來基礎設施每個關鍵點具有了感知的功能,知冷暖、辨方向。


“線”的相互連接。隨著5G技術的發展,基於物聯網之間的基礎設施的“連接”,將加快。城市排水、城市路網、公共停車場、城市管網、市政消火栓、海綿城市、綜合管廊在等都將基於5G、互聯網進行深度相互連接。


“面”的協同。依託CIM、大數據平臺和人工智能等技術,並統一基礎設施物聯網編碼標識、接口、數據、信息安全等基礎共性標準和重點應用標準的,促進促進不同專業的基礎設施信息系統間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島。


構建“體”的數字空間。以“數字孿生”為發展理念,充分利用三維空間圖形技術(GIS和BIM)及雲大物移智等數字化技術,同步形成與實體空間“孿生”的數字空間。通過基於CIM的城市/園區一體化平臺,縱向集成園區垂直應用,構建統一的空間信息模型,積累空間大數據和沉澱算法等知識資產,打造數字空間基礎設施。


  • 4、如何認知新基建?


當前新、老基建深度融合,並形成“萬物互聯”的信息物理融融合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是必然,但是我們還是著眼動態發展的眼光,很好的統籌好基礎設施的建設的現在和未來,我們認為我國當前的新一輪基建應該分為以下5類:

(1)一類是傳統的“鐵公基”:道路、橋樑及其它的傳統的基礎設施。


(2)第二類新基建:中 央剛公佈的“新基建”的範圍,除了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基礎設施外,又包括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領域,更多還是從未來新能源發展角度、城市間的快速連接等多重考量,這幾類並不屬於新一代數字化基礎設施的範疇,而是一些更加具有科技感或代表著未來的傳統基建,劃分為新基建,只是一種著眼未來的補短板或戰略性基建。


當然,“新”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動態的看待,‘不能過於追求新。因為當前的各種數字技術的生命週期特別快,這也點學過摩爾定律都會深有體會。所以“新基建”在實際中的佈局也應該有一定的灰度思維,不能奢望一下上的太多太全。

警惕神化“新基建”,與傳統基建融合共生才是關鍵!

圖:“新基建”七大領域


(3)第三類是一類和第二類融合的產物:即對傳統的“鐵公基”,如道路、管廊、橋樑、水利、能源等,數字化升級而形成的智能化設施。


(4)第四類智能空間/數字空間基礎設施:不同於以上談的三類都是“線性”基礎設施,而是隨著信息化模型、雲大物移智及IoT技術的融合的深入,未來的“空間單元”也是一種更廣泛的基礎設施。


去年底美國知名諮詢公司高德納已經做了未來10年的科技趨勢,把未來科技的方向分為兩條主線,一個是以人為中心,一個是以空間為中心。更大級別的空間信息模型城市CIM的建設是“大場景的GIS數據+小場景的BIM數據+物聯網”的有機結合。已有的BIM技術對城市中各個建築可以做到構件尺度的數字孿生,從而將建築物的信息數字化。

警惕神化“新基建”,與傳統基建融合共生才是關鍵!

圖:基於CIM的時空信息模型,來源於廣聯達研究院


(5)第五類軟性基建。當然除了以上的看得見、摸得著的老基建和新基建,還包括:社會信用體系、知識創新體系、人文環境、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這些可以為我國的發展提供一個軟性的基建支撐。


二、京、津、冀要解決的熱問題


  • 1、從“京津冀”輻射鏈接到“京津冀”環形鏈接


這幾年我國在京津冀協同方面下了大量的功夫,尤其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方面成就斐然,北京和河北重要城市的“輻射性連接”越來越方便。無可否認短期的好像當前的著眼點也還是重點解決北京市的“非首都功能區”疏散,及北京與沿周邊的河北各市的協同問題。


而河北省自身發展的一體化卻極其滯後,主要表現在河北的各個城市之間的道路連接還是比較弱,以高鐵為例:沒有哪一條是解決河北省十一城市的互聯互通,比方說保定鐵路去張家口必須走北京;去承德必須走北京;2015年才有了通過天津過往的近路。保定到滄州,保定到衡水,都是沒有鐵路互通的城市,甚至保定到衡水到目前連高速公路都不能直接互通。


河北省自身各城市的發展和規劃還是相當“碎片化”的。同時再加上河北省缺少真正的經濟增長級,不像河南省有鄭州、湖北省有武漢這些大的增長級。我們認為未來河北應該著力這些問題,實現各個城市的“環形鏈接”,解決京津冀各城市的“碎片化”發展問題。


  • 2、從物理“京津冀”到數字“京津冀”

當然北京市和河北省的各個城市之間不僅是物理空間連接,還有信息空間連接,未來人與人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連接、協同和協作,已經不侷限在物理層面,更多還會發生在數字空間,京津冀可以共建“新基建”為抓手,促進北京的新一代信息化等科技資源向河北省和天津的轉移。這主要包括二方面:


首先,河北省自己要積極和北京市的一些新基建的龍頭企業合作佈局新型基礎設施,並深度應用在各個城市的數字化建設、數字化管理和各個城市的數字連接中。

根據河北省發改委統計數據,河北省今明兩年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擬開工和在建項目約140項,總投資達1744億元,今年計劃完成投資近320億元。常山雲數據中心、騰訊懷來瑞北雲數據中心、河北移動雲網數據中心和雄安專項工程等一大批亮點項目加快建設,將為河北省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也可以成為京津冀等各地促進“數字化”連接的基礎設施支撐。


其次,加快北京市和天津市、河北省的“新基建”合作機制,大家知道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領域擁有無限創新的可能性,而這些創新的要素分佈在北京。各地政府需要協同引導這些企業通過市場機制來交換創新要素,提高創新要素的邊際價值。這樣,企業的創新活動就可以從封閉式創新走向週期更短、成本更低的開放式創新,釋放出創新的新動能,從而保障經濟高質量增長的持續性,持續賦能數字京、津、冀建設。


  • 3、積極推進“京津冀”基礎設施的融合創新


京、津、冀三地尤其是相對落後的河北省,應該儘快出臺促進傳統基礎設施物聯網建設或數字化升級的指導意見。


首先、研究如何通過新型基礎設施和傳統基礎設施融合,促進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升級工作。如:物聯網在城市排水、城市路網、公共停車場、城市管網、市政消火栓、海綿城市、綜合管廊、黑臭水體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如何發揮CIM平臺上線運行並在整合利用物聯網數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可以重點選擇重要的主城區、產業新區和園區進行智能化的基礎設施建設,選擇一些重要的城市區域進行智慧管廊等,解決普遍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共性瓶頸問題,提高基礎設施網絡化、智能化和現代化水平,為全國積累經驗、作出示範。


其次,加強智慧城市和智慧園區建設。

積極利用大力建設“新基建”的機會,進行智慧城市和園區建設的創新,數字科技新基建的推動,能夠讓城市中的萬物互聯互通,構建起城市級數據中心,讓人工智能發揮更大的價值,讓交通、規劃、環保等各個部門打破數據孤島,更高效的地溝通、協同。

警惕神化“新基建”,與傳統基建融合共生才是關鍵!

圖:基於CIM的時空信息模型與多源數據集成,來源於廣聯達研究院


例如:可以基於CIM的時空信息雲平臺,以BIM、3DGIS、IoT技術為依託,可實現城市和園區的建築群、道路交通、城市部件、地下管線等空間對象的數字化和園區運行狀態的在線化,在多源空間數據融合、三維大體量模型輕量化、Web端高逼真渲染、IoT一體化數據接入,構建整個城市或園區的數據中心,城市運營者、園區管委會、企業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搭建智能化應用,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最終助力城市和園區的智慧化發展。


警惕神化“新基建”,與傳統基建融合共生才是關鍵!


三、抓住“新基建”機遇,促經濟全面轉型


新一輪基建的狂潮來襲,新基建概念的推出,這一切不僅是構建阻止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的力量,更重要的加快推動我國經濟邁向智能經濟轉變,推動全社會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


但是面對當前的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各種新的觀念和概念也層出不窮,所以我們有必要對新基建和傳統基建都進行體系化的思考,及如何促進新基建和傳統基建的融合創新,最終打造一個“萬物互聯”的信息物理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支撐我國經濟和各城市群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京津冀等城市群應該抓住這個難得的“換道超車”的機會,積極拓展新一代信息化基礎設施,積極推動傳統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升級、並用“新基礎”智慧城市和智慧園區的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