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時期的瓷器,胎體經歷了哪些變化?

清代自嘉慶起,國勢逐漸走下坡,這在瓷器上的表現也是十分明顯。此時御窯廠的規模、瓷器品種和數量上都大大減少,瓷器生產只是在沿襲舊制,無力進行創新,許多成本高的瓷器也不再燒造。但是根據各大博物館現有藏品的圖片仍然可以看出,嘉慶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仍延續乾隆朝的風格,造型、尺寸、紋飾與乾隆青花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難區分,說明當時制瓷工藝還是有較高的水平。

清嘉慶時期的瓷器,胎體經歷了哪些變化?

到了嘉慶後期,隨著國內購買力的降低,青花瓷就以日用瓷、粗瓷為主,陳設瓷開始逐漸減少。無論從瓷器的質量還是藝術水準來看,都遠不如乾隆時期。《陶雅》一書中有記載:“嘉道而降,畫工、彩料,直愈趨愈下。”但是一些官窯器作為宮中生活、陳設用瓷,其製作也是非常嚴格的,其中不乏一些精美之作,也是非常值得收藏的。

近些年,瓷器收藏市場愈發火熱,官窯瓷器仍舊是拍場寵兒,雖然嘉慶官窯瓷器精美程度不如前朝,但也具有巨大的升值空間的。今天,極速鑑寶平臺小編就帶大家認識一下嘉慶時期瓷器的胎體特徵,瞭解一下該時期胎體經歷的變化。

極速鑑寶平臺瓷器鑑定專家老師表示,嘉慶初期瓷器的胎骨還比較精細,胎體潔白(但不及乾隆朝白),欠堅密,後期逐漸變得粗松。民窯器物胎中未粉碎的瓷石顆粒較多,也比較大。

清嘉慶時期的瓷器,胎體經歷了哪些變化?

根據現在考古資料的記錄,從乾隆後期開始,景德鎮的高嶺土嚴重缺乏,所以到嘉慶時就從星子縣開採高嶺土。但是由於星子高嶺土與浮樑高嶺土氧化鋁含量不同,工匠一時不能很好地掌握星子高嶺土與瓷石泥的二元配方比例,從而導致經常出現盤塌底的現象。景德鎮工匠們為了解決塌底問題,開始放大器物底徑,加厚器物下部胎體,這時無論琢器還是圓器,都比乾隆朝同類器物的胎底和圈足厚得多。

清嘉慶時期的瓷器,胎體經歷了哪些變化?

所以對於提在手上的感覺來說,乾隆朝器物質量上下勻稱,嘉慶器物則有上輕下重的感覺;且嘉慶器物與康熙同類大小相當的器物比較,質量明顯要輕得多。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下部胎體加厚,胎土陳腐、揉煉時間不夠造成的。這就是胎體慢慢變化下形成的。

此外,嘉慶時期瓷器的修胎也遠不如乾隆時期精細,器物底足粗壯,胎壁厚薄不均,胎底有明顯旋紋。而薄胎器的質量則同於道光時期,以指輕叩,其聲脆音亮。當時為了節約成本,一些民窯日用器物還開始出現了明末瓷器圈足沾砂的現象,這是在燒製時,不用瓷餅,直接放在粗砂上燒製留下的痕跡。

清嘉慶時期的瓷器,胎體經歷了哪些變化?

總體來說,嘉慶時期瓷器的胎體因土料、製作工藝等原因,與前朝大有不同,這也可以作為鑑別嘉慶瓷器與其他時期瓷器的要點之一。國力衰退的嘉慶時期,從收藏的角度來說,官窯的價值也比乾隆時期要低,但是做工精美的官窯市場價格也是較高的;對比前朝的嘉慶民窯瓷器,市場價格總體不如乾隆時期,要是保存完整的,也是可以收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