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濟院”“漏澤園”“惠民藥局”“保障房”—朱元璋的民生實踐

朱元璋大明王朝的開創者,這個小的時候放過牛、要過飯、當過和尚的小孩,誰都不會想到他日後能夠建立一個新王朝,當上皇帝,但是朱元璋創造了歷史,縱觀自秦始皇以來,眾多封建王朝的建立者,也就是朱元璋是從一窮二白、什麼都沒有的條件下,經過自己的努力最終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封建王朝大明王朝。


“養濟院”“漏澤園”“惠民藥局”“保障房”—朱元璋的民生實踐

朱元璋畫像

大明王朝從1368年建國一直到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共傳十六帝,享國276年,自秦以來也算是存續時間較長的王朝,而之所以大明王朝能夠存續這麼長的時間,而且明朝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來看都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成就,我認為這與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民生實踐是有非常大的關係的。


“養濟院”“漏澤園”“惠民藥局”“保障房”—朱元璋的民生實踐

影視劇中的朱元璋

1368年開國之後,朱元璋為了穩定整個國家秩序,對社會各個方面進行了改革和整治,這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等方面,我們最熟悉的就是朱元璋的反腐運動,幾乎持續了他統治的整個事件段,而且反腐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廣,標準之嚴苛,在古代封建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但是為了穩定社會經濟制度,朱元璋重點在與民休息方面做了非常大的努力。洪武初年,地方官員入朝覲見,朱元璋就告誡他們說:天下初定,老百姓的財力人力都很睏乏,譬如剛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剛剛栽植的樹木,不可動搖它的根部。重要的事情,在於安養生息而已。


“養濟院”“漏澤園”“惠民藥局”“保障房”—朱元璋的民生實踐

墾荒

所以,朱元璋採取了鼓勵開墾荒田、大赦天下、洪武大移民、降低賦稅、指導民眾種植桑麻等經濟作物種植等等,朱元璋希望通過這些措施來補強戰爭對整個國家帶來的打擊和創傷,安撫百姓,以便穩固自己的統治。在實施這些“安養生息”的同時,朱元璋也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長年累月的戰爭,不僅僅造成整個國家經濟體系的破壞,更造成普通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尤其戰爭期間各方勢力為了爭奪地盤,四處抓壯丁充軍,這就導致十室九空的局面,很多家庭中只剩下孤寡老人,年輕人不是逃亡就是死在了戰場上,這些人已經喪失了生產勞動的能力,即便國家再給予多少扶持政策也無濟於事,於是朱元璋開闢了他福利事業的實踐。


“養濟院”“漏澤園”“惠民藥局”“保障房”—朱元璋的民生實踐

大明

縱觀中國封建史來看,明朝在諸多王朝中社會福利是比較高的朝代,這與朱元璋的出身有很大的關係,自己的父母一生都奔波在生存線上,吃不飽、穿不暖,有病無錢醫治,死去無地下葬,況且自己要飯的經歷也讓他看清了生活在最底層人民的痛苦,所以,鑑於國家初立,百廢待興,民眾生活困苦,朱元璋出臺了很多的政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的四項民生實踐,設立了“養濟院”、“漏澤園”、“惠民藥局”,而且還試點實施了“保障房”制度,這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免費福利公房了。

1.養濟院。實際上就是收養鰥寡孤獨的窮人和乞丐的場所。

一般是由政府出資修建,但也有以私人名義捐修的,這項制度應該是從宋朝開始實施的,朱元璋建立新王朝後繼續啟用了這項制度。具體規模如何不得而知,但是明朝沈榜撰寫的《宛署雜記》中記載萬曆時期宛平縣養濟院的規模:

萬曆紀元,收蕭俊等一千八百名。七年,……又收劉真等五百名。十年,又收李聰等五百八十五名。

一個宛平縣的養濟院收容人數都達兩千餘人,足可見執政者花了多麼大的精力和代價安置這些鰥寡孤獨者。

2.漏澤園。實際上就是公共墓地,也算是國家公墓,免費埋葬去世的死者。

這個漏澤園的設置最早史書記載是從崇寧三年之後,蔡京推廣為園並置籍的記錄,雖然這不是朱元璋的首創,但是恢復此種惠民措施與朱元璋親身經歷有著很大的關係,正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土地,所以朱元璋父母去世的時候連埋葬的地方都沒有,最終還是地主的哥哥可憐他們,給了一小塊地用於埋葬他的父母,但是還沒有到埋葬之處,因為傾盆大雨導致山體滑坡,朱元璋的父母被滑下來的泥土徹底覆蓋住,就這樣最終算是埋葬的。所以,對於這項制度朱元璋是有著非常大切身體驗的,自己掌權後,他不希望發生在父母身上的悲劇再次發生。

而且從官方資料來看,漏澤園的建設和埋葬均有較高的規劃和要求,漏澤園的位置多選定在高亢荒蕪的高地,由政府撥地,避免佔用農田而影響農業生產。

3.惠民藥局。

1370年在北京設立“惠民藥局”,行使全國藥業的管理職權,各地也相繼設立惠民藥局主管當地的藥業,其中它的一項很重要的職責就是為一些貧苦流浪之人提供免費的醫療和藥品。

4.保障房制度。

這個是朱元璋的首創,在世界上也算是首屈一指的創新,這與他年少時居無定所的遭遇有很大關係,戰亂讓百姓居無定所,沒有家園而流浪,而在流浪的途中又有多少人因為戰爭、飢餓、搶劫、生病等奪取了生命,同時無家可歸之人也在社會上造成了很大的不穩定因素。於是,朱元璋大膽創新,他提出政府出資建立公房,專門用來安置流離失所沒有家的人,這樣既能夠幫助他們求得生存,又能夠減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兩全其美的策略,但這畢竟是自己獨創的,前無古人,沒有現成的經驗,所以才去了先試點再鋪開的策略,於是朱元璋下令在國都南京郊外首先開展試點工作,政府出資、出土地修建公房,建好後收留那些無家可歸的人,但由於受到當時建國初期經濟條件的限制,以及各方面的原因,這項保障房制度最終沒有能夠在大明王朝各地鋪開,最終不了了之,但朱元璋這種大膽實踐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養濟院”“漏澤園”“惠民藥局”“保障房”—朱元璋的民生實踐

故宮

通過朱元璋的不懈努力,大明王朝逐步恢復了各項社會秩序,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等方面均走上了正軌,向著欣欣向榮的發現快速發展,這從兩個方面的數據就可以看出。

一是開墾土地的數量:


1381年(洪武十四年)全國總的田畝數為三百六十六萬七千七百一十五頃,用洪武十四年的全國田畝數減去十三年中增加的墾田數,就是洪武元年全國的總田畝數,為一百八十多萬頃。(《明太祖實錄》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全國總的田畝數已猛增到八百五十七萬七千六百二十三頃,比洪武元年增加了六百七十萬頃,將近四倍之多。(戶部記錄)

二是人口數量: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戶數已經增加到一千六百零五萬二千八百六十,人口達六千零五十四萬五千八百一十二,比元朝全盛時期戶數增加了四百四十餘萬,人數增加將近七百萬。(《明太祖實錄》

足可見朱元璋一系列的民生制度確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怪不得後人問出為何清朝每一個皇帝都看似非常的兢兢業業治理國政但為何滅亡那麼快,而明朝的這些皇帝很多都吊兒郎當卻能始終保持大明王朝的穩定,最關鍵的因素也許就是朱元璋在建國之初打下的堅實基礎,爭取到了巨大的民心,老百姓對國家有很深的不離不棄的感情。而老百姓也對朱元璋的一系列民生保障制度給予了很好的支持與回饋。

比如在土木堡之變後的北京保衛戰,京城百姓自發捐款捐物支援朝廷,而且在戰鬥打響後百姓還自發參與保衛北京城。又如嘉靖年間右玉保衛戰中,面對強敵,右玉民眾浴血奮戰保衛城池,“悉力捍禦”“士卒無變志”,八個月的右玉保衛戰,令橫掃草原的韃靼阿勒坦可汗碰得頭破血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