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济院”“漏泽园”“惠民药局”“保障房”—朱元璋的民生实践

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创者,这个小的时候放过牛、要过饭、当过和尚的小孩,谁都不会想到他日后能够建立一个新王朝,当上皇帝,但是朱元璋创造了历史,纵观自秦始皇以来,众多封建王朝的建立者,也就是朱元璋是从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的条件下,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封建王朝大明王朝。


“养济院”“漏泽园”“惠民药局”“保障房”—朱元璋的民生实践

朱元璋画像

大明王朝从1368年建国一直到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自秦以来也算是存续时间较长的王朝,而之所以大明王朝能够存续这么长的时间,而且明朝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来看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成就,我认为这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民生实践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


“养济院”“漏泽园”“惠民药局”“保障房”—朱元璋的民生实践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1368年开国之后,朱元璋为了稳定整个国家秩序,对社会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整治,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方面,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朱元璋的反腐运动,几乎持续了他统治的整个事件段,而且反腐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标准之严苛,在古代封建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但是为了稳定社会经济制度,朱元璋重点在与民休息方面做了非常大的努力。洪武初年,地方官员入朝觐见,朱元璋就告诫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的财力人力都很困乏,譬如刚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刚刚栽植的树木,不可动摇它的根部。重要的事情,在于安养生息而已。


“养济院”“漏泽园”“惠民药局”“保障房”—朱元璋的民生实践

垦荒

所以,朱元璋采取了鼓励开垦荒田、大赦天下、洪武大移民、降低赋税、指导民众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种植等等,朱元璋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补强战争对整个国家带来的打击和创伤,安抚百姓,以便稳固自己的统治。在实施这些“安养生息”的同时,朱元璋也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长年累月的战争,不仅仅造成整个国家经济体系的破坏,更造成普通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尤其战争期间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地盘,四处抓壮丁充军,这就导致十室九空的局面,很多家庭中只剩下孤寡老人,年轻人不是逃亡就是死在了战场上,这些人已经丧失了生产劳动的能力,即便国家再给予多少扶持政策也无济于事,于是朱元璋开辟了他福利事业的实践。


“养济院”“漏泽园”“惠民药局”“保障房”—朱元璋的民生实践

大明

纵观中国封建史来看,明朝在诸多王朝中社会福利是比较高的朝代,这与朱元璋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自己的父母一生都奔波在生存线上,吃不饱、穿不暖,有病无钱医治,死去无地下葬,况且自己要饭的经历也让他看清了生活在最底层人民的痛苦,所以,鉴于国家初立,百废待兴,民众生活困苦,朱元璋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的四项民生实践,设立了“养济院”、“漏泽园”、“惠民药局”,而且还试点实施了“保障房”制度,这可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了。

1.养济院。实际上就是收养鳏寡孤独的穷人和乞丐的场所。

一般是由政府出资修建,但也有以私人名义捐修的,这项制度应该是从宋朝开始实施的,朱元璋建立新王朝后继续启用了这项制度。具体规模如何不得而知,但是明朝沈榜撰写的《宛署杂记》中记载万历时期宛平县养济院的规模:

万历纪元,收萧俊等一千八百名。七年,……又收刘真等五百名。十年,又收李聪等五百八十五名。

一个宛平县的养济院收容人数都达两千余人,足可见执政者花了多么大的精力和代价安置这些鳏寡孤独者。

2.漏泽园。实际上就是公共墓地,也算是国家公墓,免费埋葬去世的死者。

这个漏泽园的设置最早史书记载是从崇宁三年之后,蔡京推广为园并置籍的记录,虽然这不是朱元璋的首创,但是恢复此种惠民措施与朱元璋亲身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土地,所以朱元璋父母去世的时候连埋葬的地方都没有,最终还是地主的哥哥可怜他们,给了一小块地用于埋葬他的父母,但是还没有到埋葬之处,因为倾盆大雨导致山体滑坡,朱元璋的父母被滑下来的泥土彻底覆盖住,就这样最终算是埋葬的。所以,对于这项制度朱元璋是有着非常大切身体验的,自己掌权后,他不希望发生在父母身上的悲剧再次发生。

而且从官方资料来看,漏泽园的建设和埋葬均有较高的规划和要求,漏泽园的位置多选定在高亢荒芜的高地,由政府拨地,避免占用农田而影响农业生产。

3.惠民药局。

1370年在北京设立“惠民药局”,行使全国药业的管理职权,各地也相继设立惠民药局主管当地的药业,其中它的一项很重要的职责就是为一些贫苦流浪之人提供免费的医疗和药品。

4.保障房制度。

这个是朱元璋的首创,在世界上也算是首屈一指的创新,这与他年少时居无定所的遭遇有很大关系,战乱让百姓居无定所,没有家园而流浪,而在流浪的途中又有多少人因为战争、饥饿、抢劫、生病等夺取了生命,同时无家可归之人也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于是,朱元璋大胆创新,他提出政府出资建立公房,专门用来安置流离失所没有家的人,这样既能够帮助他们求得生存,又能够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两全其美的策略,但这毕竟是自己独创的,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的经验,所以才去了先试点再铺开的策略,于是朱元璋下令在国都南京郊外首先开展试点工作,政府出资、出土地修建公房,建好后收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但由于受到当时建国初期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各方面的原因,这项保障房制度最终没有能够在大明王朝各地铺开,最终不了了之,但朱元璋这种大胆实践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养济院”“漏泽园”“惠民药局”“保障房”—朱元璋的民生实践

故宫

通过朱元璋的不懈努力,大明王朝逐步恢复了各项社会秩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方面均走上了正轨,向着欣欣向荣的发现快速发展,这从两个方面的数据就可以看出。

一是开垦土地的数量:


1381年(洪武十四年)全国总的田亩数为三百六十六万七千七百一十五顷,用洪武十四年的全国田亩数减去十三年中增加的垦田数,就是洪武元年全国的总田亩数,为一百八十多万顷。(《明太祖实录》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全国总的田亩数已猛增到八百五十七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比洪武元年增加了六百七十万顷,将近四倍之多。(户部记录)

二是人口数量: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户数已经增加到一千六百零五万二千八百六十,人口达六千零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比元朝全盛时期户数增加了四百四十余万,人数增加将近七百万。(《明太祖实录》

足可见朱元璋一系列的民生制度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怪不得后人问出为何清朝每一个皇帝都看似非常的兢兢业业治理国政但为何灭亡那么快,而明朝的这些皇帝很多都吊儿郎当却能始终保持大明王朝的稳定,最关键的因素也许就是朱元璋在建国之初打下的坚实基础,争取到了巨大的民心,老百姓对国家有很深的不离不弃的感情。而老百姓也对朱元璋的一系列民生保障制度给予了很好的支持与回馈。

比如在土木堡之变后的北京保卫战,京城百姓自发捐款捐物支援朝廷,而且在战斗打响后百姓还自发参与保卫北京城。又如嘉靖年间右玉保卫战中,面对强敌,右玉民众浴血奋战保卫城池,“悉力捍御”“士卒无变志”,八个月的右玉保卫战,令横扫草原的鞑靼阿勒坦可汗碰得头破血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