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學習貫徹落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一)

積極學習貫徹落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一)

積極學習貫徹落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

(一)

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我國首部社區矯正法。這部以促使矯正對象順利迴歸社會為目的的法律,共九章63條,將於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我國社區矯正工作現狀

社區矯正是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立足我國基本國情發展起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刑事執行制度,從2003年開始試點以來,由點到面、由小到大,現已在全國全面推進。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社區矯正工作發展迅速、成效顯著。2003年至2019年,全國累計接受社區矯正對象478萬人,累計解除矯正對象411萬人,近年來每年新接收矯正對象50多萬。截至2019年底,新接收矯正對象57萬人,解除矯正59萬人,全年正在列管的有126萬人。據統計,目前社區矯正對象的再犯罪率維持在0.2%的較低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

社區矯正機構和對象

●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社區矯正工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和其他有關部門依照各自職責,依法做好社區矯正工作。人民檢察院依法對社區矯正工作實行法律監督。

● 按照社區矯正法的規定,對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和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

決定和接收

● 社區矯正決定機關判處管制、宣告緩刑、裁定假釋、決定或者批准暫予監外執行時應當確定社區矯正執行地。

● 社區矯正執行地為社區矯正對象的居住地。社區矯正對象在多個地方居住的,可以確定經常居住地為執行地。

● 人民法院判處管制、宣告緩刑、裁定假釋的社區矯正對象,應當自判決、裁定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到執行地社區矯正機構報到。

● 監獄管理機構、公安機關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社區矯正對象,由監獄或者看守所自收到批准決定之日起十日內將社區矯正對象移送社區矯正機構。

監督管理

● 社區矯正對象在社區矯正期間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履行判決、裁定、暫予監外執行決定等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遵守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關於報告、會客、外出、遷居、保外就醫等監督管理規定,服從社區矯正機構的管理。

● 社區矯正對象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社區矯正機構批准。

● 社區矯正機構根據社區矯正對象的表現,依照有關規定對其實施考核獎懲。

電子定位裝置

社區矯正對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縣級司法行政部門負責人批准,可以使用電子定位裝置,加強監督管理。①違反人民法院禁止令的;②無正當理由,未經批准離開所居住的市、縣的;③拒不按照規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被給予警告的;④違反監督管理規定,被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⑤擬提請撤銷緩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收監執行的。

使用電子定位裝置的期限不得超過三個月。對於不需要繼續使用的,應當及時解除;對於期限屆滿後,仍有必要繼續使用的,期限可以延長,每次不得超過三個月。

教育幫扶

國家鼓勵、支持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志願者等社會力量依法參與社區矯正工作;居委會、村委會可以引導志願者和社區群眾,利用社區資源,採取多種形式,對有特殊困難的社區矯正對象進行必要的教育幫扶;社區矯正機構可以通過公開擇優購買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或者其他社會服務,為社區矯正對象在教育、心理輔導、職業技能培訓、社會關係改善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幫扶。

解除和終止

社區矯正對象矯正期滿或者被赦免的,社區矯正機構應當發放解除社區矯正證明書,並通知社區矯正決定機關、所在地的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

社區矯正對象被裁定撤銷緩刑、假釋,被裁定收監執行,或者社區矯正對象死亡的,社區矯正終止。

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特別規定

社區矯正機構應當根據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的年齡、心理特點、發育需要、成長經歷、犯罪原因、家庭監護教育條件等情況,採取針對性的矯正措施。對未完成義務教育的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社區矯正機構應當通知並配合教育部門為其完成義務教育提供條件。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在復學、升學、就業等方面依法享有與其他未成年人同等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有歧視行為的,應當由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依法作出處理。

法律責任

社區矯正對象在社區矯正期間有違反監督管理規定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給予處罰;具有撤銷緩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收監情形的,應當依法作出處理。

社區矯正對象毆打、威脅、侮辱、騷擾、報復社區矯正機構工作人員及其近親屬,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