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按照父亲的遗愿,把存款给到保姆,保姆:我不要,人不能太贪


儿子按照父亲的遗愿,把存款给到保姆,保姆:我不要,人不能太贪

【1】儿子经常不在身边,为瘫痪父亲雇保姆来照护

闻大爷是一个心地特别善良的老人。

闻大爷68岁那年,老伴儿去世了。过了没两年,闻大爷中风,无法行动瘫痪在床。

闻大爷就一个儿子,平时出差比较多,在家的时间很少。为了让闻大爷身边有个人照顾,考察了很久,儿子给闻大爷雇了个保姆,照顾老人的起居。

谁都知道,照顾瘫痪老人真挺麻烦。儿子也经常看到一些家中无人的时候保姆欺辱老人的新闻,心里有些放心不下,在家里装了摄像头,不在家的时候时不时打开手机看看,生怕对老人照顾不周。

每次回家看望老人的时候,儿子总是“有意无意”的跟保姆聊聊天,打听打听家里情况。原来保姆家在农村,爱人去世了,有俩女儿,也早嫁出去了。现在老家就她一个人,女儿们谁也没提过要接她过去住的事儿。自己跑到城里来找个活做。虽说没什么多高的文化,但是能感受到人还是挺淳朴。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保姆做事挺利索,而且照护老人很尽心,让儿子安下不少心。

儿子按照父亲的遗愿,把存款给到保姆,保姆:我不要,人不能太贪

就这样,大概过了五、六年的时间。

儿子每次回到家中,不管老人脑子清不清醒,都会陪父亲坐一会儿。看着父亲无法动弹的样子,想想年轻时候拉着自己飞奔的画面,儿子心里挺难受。

有一天儿子回到家中看看老父亲。闻大爷的精神状态挺不错,跟儿子聊起天来。

“儿子,最近工作忙不?

保姆挺不错,挺麻烦人家。多给人家点钱。”

儿子说道:

“爸,我还行,就是总得外出,工作倒是不累,这个你放心。

我知道,我也经常跟她聊聊,我觉得人还行,照顾你也照顾的不错。钱上你放心,咱们从来不短人家的。”

闻大爷指着床头的抽屉说:

“你把抽屉打开,看看还剩多少钱。”

儿子隔一段时间都放一千块钱在抽屉里,是给保姆平时买菜、买家用品的。儿子打开了抽屉,里面放着几百块钱,还有一个破旧的本子。本子上歪歪扭扭的写着,哪天买什么、花了多少。字不好看,将就能认出来,都是保姆每天的花销。

儿子大概看了一眼,钱数能对上。跟父亲说道:

“爸,钱还够。

挺细致的,你看,每笔都写的挺清楚,连几毛、几分都记着呢。人家确实让咱们挺放心。”

闻大爷瘫痪之后,所有的花销都是儿子付的,可能也是对于无法陪伴父亲的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吧。但是,起码儿子这份心让闻大爷挺高兴。不像有些家庭,别说身体不便,就算是身子没大事的老人,孩子们都不来看望。

【2】父子商量,要给保姆一些“额外”的奖励

又过了一段时间,儿子回家看老人的时候,跟老人说起了话。

闻大爷情绪有点激动:

“唉,你妈也走了。你看我现在这种状况,要不是看着你们好,我也没啥活着的念头了。”

儿子经常听到闻大爷唉声叹气的抱怨。心理上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也只能宽慰:

“爸,你这是说什么呢。年纪大了身体还能没个毛病?你不用想那么多,就算为了我们,也好好活着,舒心一点。这不都有人照顾么。”

闻大爷说道:

“这得有多少年了?少说得五年多了吧?人家保姆照顾的挺好。

我有个想法跟你商量商量。我有两张存折,其中有一张我想着能不能留给她。她陪着我聊天的时候,我也知道她家的情况,现在也是一个人,老伴儿也没了。她那俩姑娘也不怎么管她,有时候我觉得心里也不落意。”

儿子按照父亲的遗愿,把存款给到保姆,保姆:我不要,人不能太贪

儿子听完这话,心里有了大大的问号,也有些警觉。保姆的钱他给的只多不少,没亏欠过什么。父亲莫名其妙提起这个念头,是不是保姆偷偷怂恿老人了?他知道父亲很善良,心眼好,但是也容易轻信别人的话。

“爸,你这是怎么想的?是你的意思?”

闻大爷回道:

“你放心,爸这时候脑子不糊涂。

我是想啊,照顾来照顾去的,挺难的。人家不容易,你说都这岁数了还不在家好好歇着?为啥?我看见过她有一回给他闺女打电话,打完了自己偷偷抹眼泪,我心里挺难受。她俩闺女对她不好。

几年下来,我觉得人家人不错。该给工资给工资,从情从理上,咱们能不能也多给人家一些补偿?

你放心,这都是我的意思。我从来没跟她说过,她也没提过任何这方面的事儿。”

儿子相信父亲的话。

考虑了一会儿,儿子告诉闻大爷:

“爸,行,就按照你的意思来吧,我没啥意见。”

父子俩都商量好,谁也不会先跟保姆提起这件事儿。儿子也向父亲做出了承诺。

儿子始终认为:只要老人有想法、不过分,自己都答应。这也是对老人孝敬的一种方式。其实当时在找保姆的时候,儿子就纠结很久,到底是自己亲力亲为照顾老父亲、还是找保姆来负责。

【3】老人过世,儿子执行老人“遗愿”,却遭到拒绝

瘫痪在床八年多之后,闻大爷过世了。

儿子按照父亲的遗愿,把存款给到保姆,保姆:我不要,人不能太贪

处理完后事,儿子一直都记得当时父亲说过的话。虽然完全可以不给、权当自己压根不知道这个事儿,但是从心理上过不去。遵从老人生前留下来的意思,也算是对老人最后的尊重吧。

儿子又找到保姆,把父亲的意思说明,并且告诉她稍微等一段时间,等自己把父亲财产的继承手续办完了,大概有几万块钱给到她。

接下来的对话,却让儿子感动不已:

“小闻,正好我也找你说点事儿。我打算回老家了。

这些年也挣了一些钱,比我在老家强多了。而且你时不时的还逢年过节的多给我点儿,你们一家子人都挺好。

人别太贪心了,得到自己该得的就行了。

有时候看看你们家,你爸是身体不行,但是有你在,每次你回来看他的时候,我看着都挺高兴的,比我那两个女儿强!起码你们还是个家。

你爸爸是好人,心意我领了。这些钱,我不该要,更不能要。”

从儿子内心来讲,一直到父亲去世,都不会充分信任她这个“外人”。这种心情和做法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只是雇佣关系,而且不在自己跟前儿工作。

将父亲的存款给到对方,也完全是出于对父亲想法的考虑,从内心也绝非主动、乐意,甚至都不想给——毕竟只是雇佣关系,该给的都给过了。

听完这一番话,儿子突然意识到:是自己把人想太坏了?还是自己撞大运遇上好人了……

儿子意识的问题很正常。我想,多数人可能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毕竟,我们看到、听到、甚至亲身经历过的“坏事”太多了,让人们心里不得不建立起很强的防线。

从闻大爷、儿子对待事情的方式和做法上,是重情义的。

一家人比较善良。


儿子按照父亲的遗愿,把存款给到保姆,保姆:我不要,人不能太贪

虽然是一个没有任何关系的外人,而且关系很清楚,该给多少已经给了。只是为了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而已。这种想法,已经超出了事情本身。

儿子完全可以当什么都不知道,只是从内心过不去,毕竟是父亲的心愿。我想,他不一定完全处于心甘情愿。

但是一家人这么做了,说明,这一家人是“好人”。

从保姆的角度,完全可以接受这份钱。

虽然属于“白”得的,对方既然提出来了,而且确定要给,自己拿着也无所谓。但是还是拒绝了。

照着她的话说:人别太贪心了。

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人能够有这样的认知,我想,已经超越了很多人的内心想法。

见着钱了,谁不想努努力拿到手里?拒绝,代表着人想明白了:什么是自己该拿的,什么是自己不该拿的。

很多家庭成员之间,都会为一点钱财闹得不可开交,说白了,没想明白。

【4】启示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别用利益去考验亲情。

其实只需要做到两点,就能避免很多麻烦,让自己站稳立场:


儿子按照父亲的遗愿,把存款给到保姆,保姆:我不要,人不能太贪

自己做对。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很多朋友都提出过这样的苦恼,自己辛辛苦苦赡养老人,结果老人把财产给了别的子女,问我怎么办?客观的讲,没有特别好的外部解决办法。我的回复通常是:顺其自然,但求心安。你愿意养老人,自己心安;不愿意养老人,只要自己也心安就可以了。不必为此来纠结——因为很多事情都是两头的事儿,自己左右不了另一头,只能解决自己这头。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儿,当然也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拿上面的事情来说,其实闻大爷的儿子就是做对了自己。不管出于真心还是假意,做了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知晓保姆存款留给她的事情。这样他自己才能心安。至于保姆要不要,他左右不了。

建立防线。

我们借着闻大爷的事情来说:儿子雇佣保姆的目的是照顾老人,但是并不放心,所以家里安装了监控。这是风险防范的意识,跟是否信任保姆无关。如果一旦出现问题,这些都是客观证据。

在家庭财产分割上,有哪些防线?客观证据就是防线

。我们再举几个例子:

有些朋友问道,我伺候爸妈几十年了,其他兄弟姐妹都不怎么管,到时候他们能分财产么?这时候就要考虑,伺候的证据是什么?不管的证据有什么?这种风险防范的意识必须要提前建立。否则,最终一定会让付出人受损。

有些朋友说到,父母去世之后,大哥不知道从哪拿出一份老人生前写的遗嘱,说要把房子全留给他,怎么办?同理,遗嘱也是需要证据的,不光是看遗嘱这张纸本身。谁知道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是不是老人自己的意思?是不是老人自己写的?这些都是可以提出质疑、让遗嘱变得无效的关键点。


99%以上的家庭都会面临继承问题!请关注“一纸家书”头条号,持续为您讲述身边的遗嘱、继承故事,为您系统讲解遗嘱、继承专业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