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弓箭的殺傷力並不大,為何戰爭中一箭能夠將人射死?

fairyfaye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誰說古代弓箭一箭就能射死人呢?除非這箭上有毒或者射在要害部位,否則一般弓箭是不能一箭射死人的。

作為冷兵器時代遠距離殺傷的武器,弓箭歷來就是被古代軍隊所重視的,不過自從火藥的大量運用於戰場,弓箭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了一種體育運動,也因此導致現代人對弓箭的厲害程度缺乏一個直觀的感覺。


那麼弓箭的殺傷力如何?是否能夠一箭射死人?

一般來說,我們的人體組織,屬骨頭最硬,但是相對於自然界其它物質來說,卻是最脆弱的。怎麼講?如果人類僅僅依靠身體來抵擋弓箭的金屬箭頭,哪怕是青銅箭頭,也是不可能的。不過這並不是說弓箭的殺傷力有多厲害,它可以令人受傷,但很難使人斃命,除非這箭頭上有毒,或者是射中了人體的要害部位,比如說心臟或頭部。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就是一箭射中李建成的心臟,從而一箭讓他斃命。


不過要想射中人的要害部位,那是千難萬難,除非是萬中無一的神剪手,那是指哪射哪,不過一般人就不行了,所以古人就在箭頭上塗上了毒藥。三國時期,關羽攻打樊城,就曾經中了曹仁的毒箭,射中了胳膊,若非華佗的刮骨療傷,關羽很難活下來。

當然了,這僅僅只是在一般條件下出現的情況。很多時候,弓箭是出現在戰場上,所以在實際作戰中,人人都是穿上鎧甲,戴上頭盔。因此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射中腦門卻不死的事情,畢竟顱骨還是比較結實的,再加上頭盔的作用,就更難一箭讓人斃命了,有時候甚至可以搶救一下,繼續指揮作戰,繼續上陣殺敵。

所以說,弓箭的殺傷力還是有的,不過至於是否一箭能夠射死人,這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青史回聲


存在就是合理的,如果弓箭沒有殺傷力,早就不會出現在戰場上,事實上,弓箭不僅有殺傷力,而且是中國歷史上古代軍事戰爭中唯一的遠程攻擊性武器。

弓箭從盤古開天地, 后羿射九日開始出現,一直到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都在使用,直到熱兵器大量裝備軍隊之後,弓箭才退出歷史舞臺,如果不是弓箭有莫大的殺傷力,和經久不衰的攻擊力,也不會使用得如此之久。



弓箭通俗的說,就是一種遠程殺傷力兵器,如果沒有殺傷力的話,早在五千年曆史文明出現前就淘汰了,弓箭不僅有殺傷力,而且殺傷力還不小,只要在射程範圍之內,弓箭的殺傷力還是很大的。

一般來說,弓箭的有效射程在150米之內,最大射程在200米左右,有效射程和最大射程是有很大區別的,有效射程是指弓箭能傷人的射程,最大射程是弓箭能射得最遠的距離,但射得遠並不代表能傷人,因為”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



也就是說,射程越遠,弓箭的殺傷力越弱,一般來說在超過了有效射程之後,就很難再傷到人了,也就是說弓箭在超過150米之後,想射傷人就很難做到了。

但也不是說在150米之內,就一定能射傷人,我們知道,古代打仗士兵是有鎧甲的,即使是在弓箭的射程範圍150米之內,如果射中了敵人的鎧甲,一般來說是傷不了人的。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鎧甲了,鎧甲的材料有銅、竹木、皮革,後期還發展了鐵甲,一般來說,弓箭是射不穿鎧甲的。



但是作戰的軍人並不是全身都穿上了鎧甲,鎧甲一般護住人的要害部位,主要是胸前心臟位置及頭部,其他部位有可能有,有可能沒有,弓箭射來時,又不長眼睛的,有可能會射到沒裝備鎧甲的地方,就會受傷,這也是為什麼身上穿了鎧甲也會受傷的原因,不過因為護住了要害,即使被弓箭射中,也不會死亡。

但是如果弓箭手組成箭陣,密集齊射,那麼弓箭的威力就很大了,由於射出的弓箭非常密集,造成的殺傷力會成幾何級數般增加,即使士兵身穿鎧甲,一般也會受傷,不可能全身上下全被鎧甲包裹,這時弓箭就顯出強大的殺傷力,不過這是密集齊射的效果。



除了弓箭,中國歷史上還發明瞭弩弓,算起來也是弓箭的一種,不過是加強版,弩的射程比弓箭的射程遠一些,大概是有效射程200米,最大射程250米左右,弩的威力比弓箭的威力大一些,殺傷力更強一些。

一般弓與弩不分家,所謂弓箭與弩弓在戰爭中一般是混合使用的,弩的射程遠,殺傷力大,甚至有些加強版的弩,比如床弩,是不方便單人使用,有時甚至需要2到3人才能配合使用,這個床弩的殺傷力就更大了,幾乎可以射穿一般的鎧甲,比如竹木材料的,但是金屬材料的鎧甲依然無法射穿。



在戰國時期的秦國,曾有聞名天下的弩陣,聞之色變的箭雨,當敵人發起衝鋒,進入到弩陣的有效果射程後,弩陣所射出的箭殺傷力是很大的,一是密集齊射,二是加強版齊射,會給敵方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

除此之外,弓箭還有另一種使用方法,就是騎射,用騎兵來射箭,騎兵射箭就與一般的弓箭手射箭產生的威力會更大,因為騎兵跑起來的話有一個慣性,箭從騎兵手上射出也會附帶慣性,就比一般的弓箭手造成的威脅更大,而且更加靈活,殺傷力也大增。



一般來說,只有射中要害才會被射死,只要士兵身穿鎧甲,護住要害,就不容易被弓箭或弩弓射死,但是受傷是在所難免的,有時候在戰場上殺傷敵人,就是一種威脅,不僅僅是敵人身體上的流血受傷,但對敵人造成心理上的震撼。

冷兵器時代,被弓箭射死的人一般很少,都是沒有穿戴鎧甲的士兵,只要穿戴鎧甲,一般不會被射死,別看電視上那麼多人被弓箭射死,那都是假的,除非運氣實在差,被一箭射中眼睛,或者貫穿眼睛,但也有不死的,比如三國時期的獨眼夏侯惇,就是被弓箭射中眼睛,不也沒死嗎。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過去的弓箭還是有很大殺傷力的,但現在很多人對古代弓箭的認識,有很多誤區。

首先,過去弓都是很硬的,不是隨隨便便一個人就能玩的,培養一個合格的弓箭手,需要幾年的時間,而且對這個人的身高臂長都有要求,比如著名的英格蘭長弓,拉力大概在7.8十公斤左右,現代考古挖掘出的長弓手遺骸,發現他們的脊椎都有不同程度的彎曲變形,就是因為長期拉弓所致。而號稱精於騎射的早期八旗兵,用的清弓拉力大概在60公斤左右。而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僧格林沁統帥的蒙古騎兵只能拉開幾十斤的弓,所以在八里橋之戰中,只造成了英法聯軍十幾個人傷亡。

第二就是弓箭的射程,還是以英格蘭長弓為例,最遠射程能達到400碼,大概是360米,這應該是所有弓箭中最遠的,但在實戰中並沒有什麼意義,我們知道,古代士兵都是穿鎧甲的,鎧甲種類也很多,防護力也不同,英格蘭長弓對付穿皮甲或者鎖子甲的步兵,大概要200碼,大概180米以內才能射穿,而要對付穿板甲的士兵,要在100碼以內才能射穿。而遠距離的拋射,一般是用來對付衝鋒的騎兵,一是拋射的箭雨能遲滯騎兵的高速衝鋒,二是騎兵除了重甲騎兵外,大都是著輕甲並且馬匹沒有甲,而重甲騎兵長距離衝鋒是不現實的,因為太重了,馬跑幾百米到敵人面前也累的沒力氣了。再說早期的八旗兵,明軍士兵大都是棉甲或者魚鱗甲,要在80米以內才能射穿,所以八旗兵為了追求殺傷力,一般到50米才開始射箭。

再說弓箭的殺傷力,在有效殺傷距離內,除非射中咽喉,心臟等要害,一般中箭士兵不會馬上的死去,但由於箭頭上都開有血槽,中箭士兵會快速失血而喪失戰鬥力,而且,過去箭頭通常是故意生鏽或者用糞便等毒素浸泡,比如八旗兵用的破甲重箭,箭頭都用馬糞泡過,很容易造成傷口感染,我們現在被一個生鏽的鐵釘扎破都要去打破傷風,在沒有抗生素的古代,傷口感染一般最後就是死亡。所以說弓箭的最終殺傷力還是很強的,很多人當場雖然沒死,但因為箭傷發作而亡。

最後說一下,製作一把合格的弓需要很長的時間,製作成本很高,平常也需要經常保養,弓弦平常是摘下來的,一般作戰前才掛上,因為長期處於繃緊狀態會失去或者減弱彈性,下雨的時候也無法正常使用,因為弓弦被水泡了以後,彈性會減弱。當火槍出現後,火槍製造成本低,時間短,火槍手培養簡單快速,所以雖然早期火槍從射速,準確性,射程上都大大低於弓箭,但由於成本低廉,更適於大規模使用,才取代了弓箭成為遠距離作戰武器。


翡翠鑑賞風


一箭就能將人射死,應該是存在於電視劇電影裡面,真實的戰場上想一箭斃命,那得需要吊炸天的運氣才行。

有很多人的評論說單兵弓箭的射程200米300米的,我認為都是扯淡。用現代工藝,合金材料做出來的滑輪弓,搭配石墨烯材料的箭桿,算是把弓弩的潛力發掘到極致了,也就射300米左右。如果還要保證殺傷力,那就得200米以內說話。我就不信那些牛逼吹上天的英格蘭長弓,土耳其飛弓,還有什麼亂七八糟的複合弓能超越現代的科技文明!

實際上古代戰爭中,單兵弓箭的作用都是在150米以內甚至100米內。兩軍對陣之前,最前排的弓箭手會有一次遠距離拋射,算是標定射程,只要敵軍進入這個範圍就可以攻擊。正常狀態下,對方有經驗的將領不會讓部隊進入這個區域佈陣。

如果對方發起衝鋒,我方將領會指揮弓箭手集中射擊三到五次,敵軍再接近到50米時就自由發射三到五次,然後就得退到陣地後方。一方面是敵人已經到眼前了,該重步兵頂上去。另一方面弓箭手的膀子此時都已經脫力,再射的箭沒有殺傷力了,需要退回去休息。

弓箭的殺傷效果如何呢,對於甲具齊全的部隊來說,基本影響不大。我們在史書上經常看到有猛將衝鋒陷陣,被射的跟刺蝟一樣都沒事,說明鎧甲對普通弓箭的防護是很有效的。弓箭的主要作用還是覆蓋射擊,爭取對敵人造成一定的創傷,亂其陣型,影響他們的士氣。

在古代那種很強的弓有嗎?肯定有,但絕不是普遍的裝備,負擔不起那個成本,只能給少數人使用。滿清進關時期就有這麼一個編制,20來個人左右,都是百裡挑一的神射手,裝備製作精良的強弓和狼牙箭。他們的任務就是隱藏在自己旗幟後面,當對方主將進入射程時,進行重點狙殺。鰲拜就曾經在鳳凰山親自指揮一小隊弓箭手,射殺了觀察地形的張獻忠,從而直接導致了大西政權的滅亡。


東嶽巍巍汶水幽幽


“武藝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

我國自漢代以後一直使用反曲複合弓。

威力呢。

有過這麼一事,一新手拉弓射歪了,直接命中80米外的鄰居,箭頭直接穿透膝蓋骨深入12釐米。要知道,現代競賽用反曲弓的拉力是嚴格限制的。這個新手就算是奧運選手級別,也只有50磅拉力。

而清末武舉考試拉弓要求12力,換算下來大約150多磅。

50磅拉力就貫穿膝蓋了,150磅拉力的古代反曲複合弓題主怎麼會覺得沒有太大殺傷力,射不死人???




瞎搞學教授


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個前置條件沒搞清楚

第一是,古代弓箭的範圍是啥?要知道古代不止一種弓箭,英國長弓、中國反曲弓、日本竹弓,都是弓箭,殺傷力各自不同。我們就按照傳統意義上最強的英國長弓來說,最遠可以在300米距離上射穿鎖子甲,曾經創造出6000長弓手幹掉一萬多法軍包括近2000裝甲騎士的戰績。畢竟,這弓兩米2長,力量那是相當足的!

當然,如果題目說的是日本竹弓,那就是另一碼事了。畢竟竹子這玩意,最大的優點就是便宜。

我們看日本電影經常有一個武士被射得刺蝟一樣還嗷嗷叫著開無雙的場景,那都是很寫實的,因為箭輕,也沒啥破甲能力,如果武士有一身好盔甲,那還真是隻能破點皮。

別看這弓它又大又長,但還真是殺傷力很不咋樣。


至於中國反曲弓,也有很多不同的類型——有用輕箭拋射的壓制用弓,也有重箭平射的近戰用弓,金和後金(雖然這倆不是一回事但戰術很像)騎兵就很崇尚十數步內平射破甲,用的都是破甲重箭,射不遠,但在十幾米幾十米內能洞穿兩三層盔甲,再加上箭頭上多半都塗著點不乾淨的東西,那真是要了親命了!

越大隻就越重,破甲能力越強,當然越重就射程越近,彈道越平直,瞄準指向性也更好。

第二呢,一箭射死人這個概念,也很值得商榷。

如果是射中要害,比如眼睛、主動脈、心臟、那肯定是一分鐘內必掛無疑。

但是戰場上很難射這麼準,畢竟誰都會躲。所以一般都是能射到人身上就不錯了。

一般只要穿著金屬鎧甲,或者比較厚的牛皮鎧甲,就很難當場失去戰鬥力。

當然,古代都提倡用人畜糞便蘸一下箭頭再射出去,只要射進肉裡多半就感染或者破傷風了,最輕也是截肢,戰後多半就熬不過去,這也算是死了,但這不單純是弓箭的功勞,更多是細菌和病毒的作用,有了抗生素之後,弓箭的殺傷力就直線下降了。

當然,在古代,炮灰小兵一般都沒有啥鎧甲可言,一波輕箭過去就能收割一大片,重箭那都是留給有鎧甲的精英兵的。

所以,這個問題呢,大家看看就好,古代的弓箭當然是有殺傷力的,一箭射死人也是很正常的,但這麼問有點不好。

以上


大概是神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句俗話:“寧挨三箭,不挨一刀。寧挨三刀,不挨一槍。”古人的諺語都蘊含著哲理,這句話也說明了在古代的戰鬥中弓箭的殺傷力不及刀和槍,威力較小,但在文獻中中箭必死的情節都是虛構的嗎?我覺得並不完全是。

古代的弓箭受限於材料的限制,所以射程與威力都遠不及現代的複合弓,而古代弓箭的射程也大多數在100米左右,超過這個距離之後威力就會大幅度下降。但是如果說弓箭的殺傷力都不大,這是不正確的,弓箭也有最輝煌的年代,那就是宋朝的神臂弓。

《宋史》記載:

神臂弓,實弩也。以山桑為身,檀為弰,鐵為槍膛,鋼為機,麻索系札,絲為弦。最大射程超過二百四十步(另一記載三百四十多步),約合372米以上。

因為山桑木質堅韌,所以賦予了神臂弓極強的爆發力與破甲能力,宋朝與金朝的戰爭中多次神臂弓成為了大殺器,這是唯一可以擊破金朝重裝步兵的武器。在此之後神臂弓成為了金軍的噩夢。金兀朮曾經感嘆道:

“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今付樣造之。”

除了神臂弓,古人為了增加弓箭的威力也是下足了功夫,因為弓箭是古代唯一的遠程殺傷力量,好好利用是可以決定戰場形勢的,所以一大批人前仆後繼研究那一個小小的箭頭。

首先最簡單的就是塗抹毒藥或者金汁,毒藥這個就不用多說,關二爺曾經就吃過這個虧,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華佗,只要被毒箭射中小命基本上就沒有了。而金汁只是對排洩物的雅稱,把箭頭在廁所裡泡一泡,簡單省事還是大殺器。古代戰場環節惡劣,這種箭頭只要擦破皮膚就會造成感染,那時候也沒有青黴素等抗菌藥品,所以感染的士兵只能等死。

綜上所述,所以古代的弓箭威力還是十分強的。


七七談歷史


根據史實資料來看,古代弓箭的平均有效射程在150米左右,速度為40米/秒,在100米左右能直接射穿古代皮製盔甲。弓箭在100米內射中要害部位,基本可以保證致死率高達90%以上。

 

 別說是被射一箭,就算是普通擦傷,劃傷,很可能就能要人命。其實在古代的戰爭中,大部分的士兵,不是被弓箭直接射死的,頂多就是被射傷。因為弓箭不比子彈,無法在人體內造成空腔效應,其殺傷基本是看著箭頭在動能作用下對身體進行穿透,對於身體內部的破壞有限。

 

 古代的箭頭很厲害的,外形三菱型,三菱型能保證箭飛出去的速度,還有就是提升殺傷力,而且是雙刃的。中箭之後如果拔出來必定大出血而亡,我們看電視劇上中箭之後拔出來都是騙人的。真正中箭之後拔出來是沒用的,只能順著進來的方向捅出去,即使這樣,把箭整出來了也活不了幾天!

  
中箭能否當場死亡,這是一個未知數,就如同現在中傷也不一定會死亡一樣,首先要看中箭的位置是否是致使的部位。如:中箭部位為心臟,脖子等致命部位,或者傷著大動脈,那倒必死無疑。在我看來,打仗之所以用箭,不是為了單純的殺敵,而是起一個振奮士氣的作用,或者打擊敵人士氣面臨漫天箭矢時,士兵難免感到恐懼,一心慌,就亂了。


商丘娜間花藝


在回答問題前先講3個小故事,在古代,私藏兵器可能沒事。但私藏盔甲肯定是死刑,還有可能會滅三族。

1.唐太宗李世民在大敗竇建德的戰鬥中,三千鐵甲騎兵突擊了的竇建德的十萬大兵方陣,因為有重甲保護唐軍中,有人身中數十箭,仍然能夠戰鬥,最後李世民大勝。

2.鄭成功老爺子在打臺灣的時候,也是用身披重甲的鐵人軍打頭陣,因為荷蘭人的火槍,打不透他們的盔甲。

3.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重甲騎兵佔了40%。

這三個小故事都突出了盔甲的重要性。

而在古代完全靠手工來製作盔甲,一副上好的盔甲可能需要幾十個工匠,幾個月才能打造出來。這就造成了盔甲,永遠不可能被大規模裝備。

現在我們在說回題目中的問題,弓箭的殺傷力不大,為什麼還能有這麼廣大的市場?

再說一個小故事:我們在家裡用刀收拾魚的時候,如果不小心被刀劃傷了手,或者被生鏽的剪刀割破了手,我們做的第1件事就是趕緊去打破傷風針。這個小故事突出了,受傷後感染致死的可威脅性。



盔甲的稀缺性,導致了軍隊中盔甲的裝備比例永遠是少部分。在一場動輒上10萬人或上百萬人的大型戰役中,大部分的士兵還都是沒有盔甲可穿的,弓箭手的作用性便突出了出來。

大規模的箭雨不需要當場讓人致命,只要受傷,絕對會喪失戰鬥力。而喪失戰鬥力的人就會哀嚎慘叫,這又會極大的削弱周邊士兵的士氣。傷口的感染如果醫治不及時,就算射到胳膊上或腿上都有可能會死掉。而古代軍隊在作戰的時候,箭頭往往會抹上毒液或者是狼糞,這就極大的增加了感染致死的可能性。



關公刮骨療毒,就是中了毒箭,華佗不得不通過做手術的方式,將毒液從腐肉及骨頭上清除乾淨。

而秦獻公贏師隰也是中了魏國的狼毒劍毒發身亡(這還是有盔甲保護的情況下)。

因此我們可以說,弓箭在戰場上的作用極大,對於打亂敵人陣型,阻止敵人騎兵突擊,追擊敵人逃兵都有極大的戰略作用。

畢竟有的時候射死傷一個人會讓更多的人失去戰鬥力。


少校柳下惠


古代戰爭中被一箭直接射死的並不多,而為數不多被直接射死的也多為被射在了胸口等重要位置的人。

弓箭往往不能直接射死人的證明

下面我們舉兩個例子:

  1. 獨眼龍夏侯惇,夏侯惇在與呂布對戰時,不幸被流矢射中了眼睛,夏侯惇臨危不亂,自己將射進自己眼睛中的箭拔出,繼續作戰。
  2. 朱元璋在與陳友諒鄱陽湖大戰時,陳友諒方猛將張定邊率軍直取朱元璋,幸好張定邊本人被常遇春一箭射中,不得不退,而在他撤退的時候又被廖永忠追上連射數百隻箭,將張定邊射成了刺蝟,但是張定邊仍然未死。

由這兩件事,可以證明,被弓箭射中並不一定會死,但是影響戰鬥力這是肯定的。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如果你不幸被射中了胸口等致命位置,且距離很近,自然也難逃一死。

古代戰爭中為何頻繁使用弓箭

既然弓箭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有殺傷力,那麼在古代戰爭中為何又頻繁使用呢?

單獨的一支弓箭可能射不死一個人,但是戰爭中弓箭都是成百上千,甚至數萬支的射,如果一個人被數只弓箭射中,即便僥倖不死,也會喪屍作戰能力。

而且戰爭中並不離很遠就開始胡亂射箭,而都是待敵人靠近,達到有效距離內才會開始放箭,這也會大大的提升弓箭的殺傷力。

近距離的箭雨殺傷力還是很大的。

弓箭還有一點作用:威懾作用;想一想,如果你正在衝鋒殺向敵人,突然一陣陣監獄迎面射來,你會不會感受到害怕,而喪失鬥志。

總結

綜上,弓箭沒有人們想象中可以一箭斃命那麼大的危力,但是在戰爭中運用,形成密集的箭雨還是很有威力的。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