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弓箭的杀伤力并不大,为何战争中一箭能够将人射死?

fairyfaye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谁说古代弓箭一箭就能射死人呢?除非这箭上有毒或者射在要害部位,否则一般弓箭是不能一箭射死人的。

作为冷兵器时代远距离杀伤的武器,弓箭历来就是被古代军队所重视的,不过自从火药的大量运用于战场,弓箭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体育运动,也因此导致现代人对弓箭的厉害程度缺乏一个直观的感觉。


那么弓箭的杀伤力如何?是否能够一箭射死人?

一般来说,我们的人体组织,属骨头最硬,但是相对于自然界其它物质来说,却是最脆弱的。怎么讲?如果人类仅仅依靠身体来抵挡弓箭的金属箭头,哪怕是青铜箭头,也是不可能的。不过这并不是说弓箭的杀伤力有多厉害,它可以令人受伤,但很难使人毙命,除非这箭头上有毒,或者是射中了人体的要害部位,比如说心脏或头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就是一箭射中李建成的心脏,从而一箭让他毙命。


不过要想射中人的要害部位,那是千难万难,除非是万中无一的神剪手,那是指哪射哪,不过一般人就不行了,所以古人就在箭头上涂上了毒药。三国时期,关羽攻打樊城,就曾经中了曹仁的毒箭,射中了胳膊,若非华佗的刮骨疗伤,关羽很难活下来。

当然了,这仅仅只是在一般条件下出现的情况。很多时候,弓箭是出现在战场上,所以在实际作战中,人人都是穿上铠甲,戴上头盔。因此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射中脑门却不死的事情,毕竟颅骨还是比较结实的,再加上头盔的作用,就更难一箭让人毙命了,有时候甚至可以抢救一下,继续指挥作战,继续上阵杀敌。

所以说,弓箭的杀伤力还是有的,不过至于是否一箭能够射死人,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青史回声


存在就是合理的,如果弓箭没有杀伤力,早就不会出现在战场上,事实上,弓箭不仅有杀伤力,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古代军事战争中唯一的远程攻击性武器。

弓箭从盘古开天地, 后羿射九日开始出现,一直到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都在使用,直到热兵器大量装备军队之后,弓箭才退出历史舞台,如果不是弓箭有莫大的杀伤力,和经久不衰的攻击力,也不会使用得如此之久。



弓箭通俗的说,就是一种远程杀伤力兵器,如果没有杀伤力的话,早在五千年历史文明出现前就淘汰了,弓箭不仅有杀伤力,而且杀伤力还不小,只要在射程范围之内,弓箭的杀伤力还是很大的。

一般来说,弓箭的有效射程在150米之内,最大射程在200米左右,有效射程和最大射程是有很大区别的,有效射程是指弓箭能伤人的射程,最大射程是弓箭能射得最远的距离,但射得远并不代表能伤人,因为”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也就是说,射程越远,弓箭的杀伤力越弱,一般来说在超过了有效射程之后,就很难再伤到人了,也就是说弓箭在超过150米之后,想射伤人就很难做到了。

但也不是说在150米之内,就一定能射伤人,我们知道,古代打仗士兵是有铠甲的,即使是在弓箭的射程范围150米之内,如果射中了敌人的铠甲,一般来说是伤不了人的。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铠甲了,铠甲的材料有铜、竹木、皮革,后期还发展了铁甲,一般来说,弓箭是射不穿铠甲的。



但是作战的军人并不是全身都穿上了铠甲,铠甲一般护住人的要害部位,主要是胸前心脏位置及头部,其他部位有可能有,有可能没有,弓箭射来时,又不长眼睛的,有可能会射到没装备铠甲的地方,就会受伤,这也是为什么身上穿了铠甲也会受伤的原因,不过因为护住了要害,即使被弓箭射中,也不会死亡。

但是如果弓箭手组成箭阵,密集齐射,那么弓箭的威力就很大了,由于射出的弓箭非常密集,造成的杀伤力会成几何级数般增加,即使士兵身穿铠甲,一般也会受伤,不可能全身上下全被铠甲包裹,这时弓箭就显出强大的杀伤力,不过这是密集齐射的效果。



除了弓箭,中国历史上还发明了弩弓,算起来也是弓箭的一种,不过是加强版,弩的射程比弓箭的射程远一些,大概是有效射程200米,最大射程250米左右,弩的威力比弓箭的威力大一些,杀伤力更强一些。

一般弓与弩不分家,所谓弓箭与弩弓在战争中一般是混合使用的,弩的射程远,杀伤力大,甚至有些加强版的弩,比如床弩,是不方便单人使用,有时甚至需要2到3人才能配合使用,这个床弩的杀伤力就更大了,几乎可以射穿一般的铠甲,比如竹木材料的,但是金属材料的铠甲依然无法射穿。



在战国时期的秦国,曾有闻名天下的弩阵,闻之色变的箭雨,当敌人发起冲锋,进入到弩阵的有效果射程后,弩阵所射出的箭杀伤力是很大的,一是密集齐射,二是加强版齐射,会给敌方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

除此之外,弓箭还有另一种使用方法,就是骑射,用骑兵来射箭,骑兵射箭就与一般的弓箭手射箭产生的威力会更大,因为骑兵跑起来的话有一个惯性,箭从骑兵手上射出也会附带惯性,就比一般的弓箭手造成的威胁更大,而且更加灵活,杀伤力也大增。



一般来说,只有射中要害才会被射死,只要士兵身穿铠甲,护住要害,就不容易被弓箭或弩弓射死,但是受伤是在所难免的,有时候在战场上杀伤敌人,就是一种威胁,不仅仅是敌人身体上的流血受伤,但对敌人造成心理上的震撼。

冷兵器时代,被弓箭射死的人一般很少,都是没有穿戴铠甲的士兵,只要穿戴铠甲,一般不会被射死,别看电视上那么多人被弓箭射死,那都是假的,除非运气实在差,被一箭射中眼睛,或者贯穿眼睛,但也有不死的,比如三国时期的独眼夏侯惇,就是被弓箭射中眼睛,不也没死吗。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过去的弓箭还是有很大杀伤力的,但现在很多人对古代弓箭的认识,有很多误区。

首先,过去弓都是很硬的,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能玩的,培养一个合格的弓箭手,需要几年的时间,而且对这个人的身高臂长都有要求,比如著名的英格兰长弓,拉力大概在7.8十公斤左右,现代考古挖掘出的长弓手遗骸,发现他们的脊椎都有不同程度的弯曲变形,就是因为长期拉弓所致。而号称精于骑射的早期八旗兵,用的清弓拉力大概在60公斤左右。而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僧格林沁统帅的蒙古骑兵只能拉开几十斤的弓,所以在八里桥之战中,只造成了英法联军十几个人伤亡。

第二就是弓箭的射程,还是以英格兰长弓为例,最远射程能达到400码,大概是360米,这应该是所有弓箭中最远的,但在实战中并没有什么意义,我们知道,古代士兵都是穿铠甲的,铠甲种类也很多,防护力也不同,英格兰长弓对付穿皮甲或者锁子甲的步兵,大概要200码,大概180米以内才能射穿,而要对付穿板甲的士兵,要在100码以内才能射穿。而远距离的抛射,一般是用来对付冲锋的骑兵,一是抛射的箭雨能迟滞骑兵的高速冲锋,二是骑兵除了重甲骑兵外,大都是着轻甲并且马匹没有甲,而重甲骑兵长距离冲锋是不现实的,因为太重了,马跑几百米到敌人面前也累的没力气了。再说早期的八旗兵,明军士兵大都是棉甲或者鱼鳞甲,要在80米以内才能射穿,所以八旗兵为了追求杀伤力,一般到50米才开始射箭。

再说弓箭的杀伤力,在有效杀伤距离内,除非射中咽喉,心脏等要害,一般中箭士兵不会马上的死去,但由于箭头上都开有血槽,中箭士兵会快速失血而丧失战斗力,而且,过去箭头通常是故意生锈或者用粪便等毒素浸泡,比如八旗兵用的破甲重箭,箭头都用马粪泡过,很容易造成伤口感染,我们现在被一个生锈的铁钉扎破都要去打破伤风,在没有抗生素的古代,伤口感染一般最后就是死亡。所以说弓箭的最终杀伤力还是很强的,很多人当场虽然没死,但因为箭伤发作而亡。

最后说一下,制作一把合格的弓需要很长的时间,制作成本很高,平常也需要经常保养,弓弦平常是摘下来的,一般作战前才挂上,因为长期处于绷紧状态会失去或者减弱弹性,下雨的时候也无法正常使用,因为弓弦被水泡了以后,弹性会减弱。当火枪出现后,火枪制造成本低,时间短,火枪手培养简单快速,所以虽然早期火枪从射速,准确性,射程上都大大低于弓箭,但由于成本低廉,更适于大规模使用,才取代了弓箭成为远距离作战武器。


翡翠鉴赏风


一箭就能将人射死,应该是存在于电视剧电影里面,真实的战场上想一箭毙命,那得需要吊炸天的运气才行。

有很多人的评论说单兵弓箭的射程200米300米的,我认为都是扯淡。用现代工艺,合金材料做出来的滑轮弓,搭配石墨烯材料的箭杆,算是把弓弩的潜力发掘到极致了,也就射300米左右。如果还要保证杀伤力,那就得200米以内说话。我就不信那些牛逼吹上天的英格兰长弓,土耳其飞弓,还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复合弓能超越现代的科技文明!

实际上古代战争中,单兵弓箭的作用都是在150米以内甚至100米内。两军对阵之前,最前排的弓箭手会有一次远距离抛射,算是标定射程,只要敌军进入这个范围就可以攻击。正常状态下,对方有经验的将领不会让部队进入这个区域布阵。

如果对方发起冲锋,我方将领会指挥弓箭手集中射击三到五次,敌军再接近到50米时就自由发射三到五次,然后就得退到阵地后方。一方面是敌人已经到眼前了,该重步兵顶上去。另一方面弓箭手的膀子此时都已经脱力,再射的箭没有杀伤力了,需要退回去休息。

弓箭的杀伤效果如何呢,对于甲具齐全的部队来说,基本影响不大。我们在史书上经常看到有猛将冲锋陷阵,被射的跟刺猬一样都没事,说明铠甲对普通弓箭的防护是很有效的。弓箭的主要作用还是覆盖射击,争取对敌人造成一定的创伤,乱其阵型,影响他们的士气。

在古代那种很强的弓有吗?肯定有,但绝不是普遍的装备,负担不起那个成本,只能给少数人使用。满清进关时期就有这么一个编制,20来个人左右,都是百里挑一的神射手,装备制作精良的强弓和狼牙箭。他们的任务就是隐藏在自己旗帜后面,当对方主将进入射程时,进行重点狙杀。鳌拜就曾经在凤凰山亲自指挥一小队弓箭手,射杀了观察地形的张献忠,从而直接导致了大西政权的灭亡。


东岳巍巍汶水幽幽


“武艺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

我国自汉代以后一直使用反曲复合弓。

威力呢。

有过这么一事,一新手拉弓射歪了,直接命中80米外的邻居,箭头直接穿透膝盖骨深入12厘米。要知道,现代竞赛用反曲弓的拉力是严格限制的。这个新手就算是奥运选手级别,也只有50磅拉力。

而清末武举考试拉弓要求12力,换算下来大约150多磅。

50磅拉力就贯穿膝盖了,150磅拉力的古代反曲复合弓题主怎么会觉得没有太大杀伤力,射不死人???




瞎搞学教授


这个问题其实有两个前置条件没搞清楚

第一是,古代弓箭的范围是啥?要知道古代不止一种弓箭,英国长弓、中国反曲弓、日本竹弓,都是弓箭,杀伤力各自不同。我们就按照传统意义上最强的英国长弓来说,最远可以在300米距离上射穿锁子甲,曾经创造出6000长弓手干掉一万多法军包括近2000装甲骑士的战绩。毕竟,这弓两米2长,力量那是相当足的!

当然,如果题目说的是日本竹弓,那就是另一码事了。毕竟竹子这玩意,最大的优点就是便宜。

我们看日本电影经常有一个武士被射得刺猬一样还嗷嗷叫着开无双的场景,那都是很写实的,因为箭轻,也没啥破甲能力,如果武士有一身好盔甲,那还真是只能破点皮。

别看这弓它又大又长,但还真是杀伤力很不咋样。


至于中国反曲弓,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有用轻箭抛射的压制用弓,也有重箭平射的近战用弓,金和后金(虽然这俩不是一回事但战术很像)骑兵就很崇尚十数步内平射破甲,用的都是破甲重箭,射不远,但在十几米几十米内能洞穿两三层盔甲,再加上箭头上多半都涂着点不干净的东西,那真是要了亲命了!

越大只就越重,破甲能力越强,当然越重就射程越近,弹道越平直,瞄准指向性也更好。

第二呢,一箭射死人这个概念,也很值得商榷。

如果是射中要害,比如眼睛、主动脉、心脏、那肯定是一分钟内必挂无疑。

但是战场上很难射这么准,毕竟谁都会躲。所以一般都是能射到人身上就不错了。

一般只要穿着金属铠甲,或者比较厚的牛皮铠甲,就很难当场失去战斗力。

当然,古代都提倡用人畜粪便蘸一下箭头再射出去,只要射进肉里多半就感染或者破伤风了,最轻也是截肢,战后多半就熬不过去,这也算是死了,但这不单纯是弓箭的功劳,更多是细菌和病毒的作用,有了抗生素之后,弓箭的杀伤力就直线下降了。

当然,在古代,炮灰小兵一般都没有啥铠甲可言,一波轻箭过去就能收割一大片,重箭那都是留给有铠甲的精英兵的。

所以,这个问题呢,大家看看就好,古代的弓箭当然是有杀伤力的,一箭射死人也是很正常的,但这么问有点不好。

以上


大概是神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句俗话:“宁挨三箭,不挨一刀。宁挨三刀,不挨一枪。”古人的谚语都蕴含着哲理,这句话也说明了在古代的战斗中弓箭的杀伤力不及刀和枪,威力较小,但在文献中中箭必死的情节都是虚构的吗?我觉得并不完全是。

古代的弓箭受限于材料的限制,所以射程与威力都远不及现代的复合弓,而古代弓箭的射程也大多数在100米左右,超过这个距离之后威力就会大幅度下降。但是如果说弓箭的杀伤力都不大,这是不正确的,弓箭也有最辉煌的年代,那就是宋朝的神臂弓。

《宋史》记载:

神臂弓,实弩也。以山桑为身,檀为弰,铁为枪膛,钢为机,麻索系札,丝为弦。最大射程超过二百四十步(另一记载三百四十多步),约合372米以上。

因为山桑木质坚韧,所以赋予了神臂弓极强的爆发力与破甲能力,宋朝与金朝的战争中多次神臂弓成为了大杀器,这是唯一可以击破金朝重装步兵的武器。在此之后神臂弓成为了金军的噩梦。金兀术曾经感叹道:

“吾昔南征,目见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畏,今付样造之。”

除了神臂弓,古人为了增加弓箭的威力也是下足了功夫,因为弓箭是古代唯一的远程杀伤力量,好好利用是可以决定战场形势的,所以一大批人前仆后继研究那一个小小的箭头。

首先最简单的就是涂抹毒药或者金汁,毒药这个就不用多说,关二爷曾经就吃过这个亏,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华佗,只要被毒箭射中小命基本上就没有了。而金汁只是对排泄物的雅称,把箭头在厕所里泡一泡,简单省事还是大杀器。古代战场环节恶劣,这种箭头只要擦破皮肤就会造成感染,那时候也没有青霉素等抗菌药品,所以感染的士兵只能等死。

综上所述,所以古代的弓箭威力还是十分强的。


七七谈历史


根据史实资料来看,古代弓箭的平均有效射程在150米左右,速度为40米/秒,在100米左右能直接射穿古代皮制盔甲。弓箭在100米内射中要害部位,基本可以保证致死率高达90%以上。

 

 别说是被射一箭,就算是普通擦伤,划伤,很可能就能要人命。其实在古代的战争中,大部分的士兵,不是被弓箭直接射死的,顶多就是被射伤。因为弓箭不比子弹,无法在人体内造成空腔效应,其杀伤基本是看着箭头在动能作用下对身体进行穿透,对于身体内部的破坏有限。

 

 古代的箭头很厉害的,外形三菱型,三菱型能保证箭飞出去的速度,还有就是提升杀伤力,而且是双刃的。中箭之后如果拔出来必定大出血而亡,我们看电视剧上中箭之后拔出来都是骗人的。真正中箭之后拔出来是没用的,只能顺着进来的方向捅出去,即使这样,把箭整出来了也活不了几天!

  
中箭能否当场死亡,这是一个未知数,就如同现在中伤也不一定会死亡一样,首先要看中箭的位置是否是致使的部位。如:中箭部位为心脏,脖子等致命部位,或者伤着大动脉,那倒必死无疑。在我看来,打仗之所以用箭,不是为了单纯的杀敌,而是起一个振奋士气的作用,或者打击敌人士气面临漫天箭矢时,士兵难免感到恐惧,一心慌,就乱了。


商丘娜间花艺


在回答问题前先讲3个小故事,在古代,私藏兵器可能没事。但私藏盔甲肯定是死刑,还有可能会灭三族。

1.唐太宗李世民在大败窦建德的战斗中,三千铁甲骑兵突击了的窦建德的十万大兵方阵,因为有重甲保护唐军中,有人身中数十箭,仍然能够战斗,最后李世民大胜。

2.郑成功老爷子在打台湾的时候,也是用身披重甲的铁人军打头阵,因为荷兰人的火枪,打不透他们的盔甲。

3.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重甲骑兵占了40%。

这三个小故事都突出了盔甲的重要性。

而在古代完全靠手工来制作盔甲,一副上好的盔甲可能需要几十个工匠,几个月才能打造出来。这就造成了盔甲,永远不可能被大规模装备。

现在我们在说回题目中的问题,弓箭的杀伤力不大,为什么还能有这么广大的市场?

再说一个小故事:我们在家里用刀收拾鱼的时候,如果不小心被刀划伤了手,或者被生锈的剪刀割破了手,我们做的第1件事就是赶紧去打破伤风针。这个小故事突出了,受伤后感染致死的可威胁性。



盔甲的稀缺性,导致了军队中盔甲的装备比例永远是少部分。在一场动辄上10万人或上百万人的大型战役中,大部分的士兵还都是没有盔甲可穿的,弓箭手的作用性便突出了出来。

大规模的箭雨不需要当场让人致命,只要受伤,绝对会丧失战斗力。而丧失战斗力的人就会哀嚎惨叫,这又会极大的削弱周边士兵的士气。伤口的感染如果医治不及时,就算射到胳膊上或腿上都有可能会死掉。而古代军队在作战的时候,箭头往往会抹上毒液或者是狼粪,这就极大的增加了感染致死的可能性。



关公刮骨疗毒,就是中了毒箭,华佗不得不通过做手术的方式,将毒液从腐肉及骨头上清除干净。

而秦献公赢师隰也是中了魏国的狼毒剑毒发身亡(这还是有盔甲保护的情况下)。

因此我们可以说,弓箭在战场上的作用极大,对于打乱敌人阵型,阻止敌人骑兵突击,追击敌人逃兵都有极大的战略作用。

毕竟有的时候射死伤一个人会让更多的人失去战斗力。


少校柳下惠


古代战争中被一箭直接射死的并不多,而为数不多被直接射死的也多为被射在了胸口等重要位置的人。

弓箭往往不能直接射死人的证明

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

  1. 独眼龙夏侯惇,夏侯惇在与吕布对战时,不幸被流矢射中了眼睛,夏侯惇临危不乱,自己将射进自己眼睛中的箭拔出,继续作战。
  2. 朱元璋在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时,陈友谅方猛将张定边率军直取朱元璋,幸好张定边本人被常遇春一箭射中,不得不退,而在他撤退的时候又被廖永忠追上连射数百只箭,将张定边射成了刺猬,但是张定边仍然未死。

由这两件事,可以证明,被弓箭射中并不一定会死,但是影响战斗力这是肯定的。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如果你不幸被射中了胸口等致命位置,且距离很近,自然也难逃一死。

古代战争中为何频繁使用弓箭

既然弓箭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有杀伤力,那么在古代战争中为何又频繁使用呢?

单独的一支弓箭可能射不死一个人,但是战争中弓箭都是成百上千,甚至数万支的射,如果一个人被数只弓箭射中,即便侥幸不死,也会丧尸作战能力。

而且战争中并不离很远就开始胡乱射箭,而都是待敌人靠近,达到有效距离内才会开始放箭,这也会大大的提升弓箭的杀伤力。

近距离的箭雨杀伤力还是很大的。

弓箭还有一点作用:威慑作用;想一想,如果你正在冲锋杀向敌人,突然一阵阵监狱迎面射来,你会不会感受到害怕,而丧失斗志。

总结

综上,弓箭没有人们想象中可以一箭毙命那么大的危力,但是在战争中运用,形成密集的箭雨还是很有威力的。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