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將無情的告訴我們:避開了追風箏的哈桑,也難逃少年的閏土

終其一生,我們都想找回最初失去的那個人。

阿米爾是,魯迅先生亦是!

終其一生,我們都掙扎在現實思想的禁錮裡。

哈桑是,閏土亦是!

最初讀魯迅先生的《少年閏土》,正是韶華之時,不懂魯迅先生深意,再讀《故鄉》,懂了一些事理,隱隱約約看到其中些許的傷感,又讀了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隨著年齡增長,經歷多了些,這才真正意義上懂得了:現實生活中,就算我們避開了追風箏的哈桑,也難逃少年的閏土。

12歲的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中,哈桑為阿米爾受了傷,阿米爾卻沒有挺身而出,這使得阿米爾自責和痛苦,他設計逼走了哈桑。不久,因為戰爭,阿米爾隨父親逃到美國。

生活將無情的告訴我們:避開了追風箏的哈桑,也難逃少年的閏土

△兒時阿米爾和哈桑

成年後的阿米爾知道了哈桑是父親的兒子,始終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回到故鄉,救下了哈桑的兒子,一起像兒時那樣放風箏。

故事裡的阿米爾,是富家少爺,有錢有地位,哈桑,身份低微,是“哈扎拉人”,這在當時動亂的阿富汗,兩人就不是一個等級的。

少年的閏土,“故鄉”的插曲,那個戴著銀項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勇敢可愛的少年,那時候的魯迅是“迅哥兒”,與閏土之間是一起抓鳥的兒時玩伴,他們,沒有階級地位、知識懸殊的意識,只會在一起研究雪地裡如何抓得更多鳥。

生活將無情的告訴我們:避開了追風箏的哈桑,也難逃少年的閏土

△兒時捕鳥的魯迅和閏土

長大後,魯迅先生回故鄉搬家,再見閏土時,閏土已然不是兒時簡單靈動了,他有了如同他父親那般麻木的姿態,那一句“老爺”已經是讓人聽得心酸。反而是魯迅的侄子如少年的“迅哥兒”與閏土般和閏土的兒子交好。

相似的兩個故事,讓人動容的兩段感情,走到後面,都是散了。

放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類似的列子很多。

社會天天宣傳“人人平等”,可就是人人不平等,才會這樣反覆的呼籲。哈桑和阿米爾有一半的血統是一樣的,地位卻是天壤之別,哥哥是少爺,弟弟是僕人,哥哥可以上學識字,弟弟卻天天勞作還不被尊敬。

後來的哈桑,娶了女僕,生了兒子,生活過得一敗塗地,一家獨自守候在瓦茲爾·阿克巴·汗區的豪宅裡面時,被塔利班以非法佔有的莫須有罪名趕出去,因為強烈的反抗,哈桑與妻子一起被擊斃。就是活下來的兒子索拉博也是傷痕累累……

生活將無情的告訴我們:避開了追風箏的哈桑,也難逃少年的閏土

△成年後的哈桑

後來的閏土,生了五個孩子,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慢慢的閏土就從那個健談的少年變成了一個沉默寡言的中年人。魯迅的家族在後來破敗了,閏土失去工作,生活條件更加艱苦,最終得病,無錢治病,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就撒手離開了……

生活將無情的告訴我們:避開了追風箏的哈桑,也難逃少年的閏土

△五十歲的閏土

出生真的可以決定很多東西,不說那個戰亂的年代,就看我們今天的社會,底層社會的孩子,努力讀書考大學,起早貪黑忙創業,之後真正改變家庭,改變命運的又有多少人呢?

你再看看人家王思聰,創業就是五個億,這是多少人一輩子都不可能掙到的。

馬雲曾說過:幸福就是24小時打工獲得的。他們認為,窮苦人家的孩子如果艱苦奮鬥了,也會變得有所成就。

但現實是,“對於有些人來說,活著就已經竭盡全力了。”

上面這句話,來自於香港電視臺的一檔真人秀節目《窮富翁大作戰》

生活將無情的告訴我們:避開了追風箏的哈桑,也難逃少年的閏土


節目又被稱為港版《變形計》,每期會邀請一位來自富裕家庭、高學歷的上層人士,去底層家庭體驗一週的生活。

節目開始前,他們都會強調,即使是弱者,只要你有鬥志,亦可以變成強者。

事實呢?只給了很少的錢,住著偏遠的房子,身邊糟糕透了的環境,哪怕有高學歷,人才市場也不一定找到合適的工作。每天花費很多時間在上班路上,做最累的活,掙最少的錢,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吃飯穿衣上班路上了,哪還有時間讀書學習提升自己?

而哈桑和閏土,他們從一出生,已經輸了一大截了,貧困的家境使得他們失去了讀書的機會,生活的壓力讓他們害怕改變。兒時的友誼呢?終究變成一種記憶,一種只存在於於過去,不屬於未來的美好。

生活將無情的告訴我們:避開了追風箏的哈桑,也難逃少年的閏土

△兒時的阿米爾和哈桑

兒時的哈桑,說的第一句話是阿米爾的名字,喜歡聽阿米爾講故事,對阿米爾忠誠;兒時的閏土,只把魯迅當成玩伴,喜歡教魯迅一些遊戲的小技巧。

哈桑這樣的生活經歷,在今天的中國,沒有戰亂,沒有種族歧視,所幸國人都免除了,但閏土?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是大片大片的。

就說當今的同學會。

小學、中學時大家關係都是很純粹的,喜歡就天天待一起,不喜歡了就離得遠遠的。那時候的老師總說“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什麼都不懂的年齡,壓根就不會把這話放在心上。

後來,成績好的上了大學,成績不好的打工去了,放假回家,組織個同學聚會,往往都是上學的組織一次,打工的組織一次。無形之中大家都明白了,相互之間產生了距離。

上學的聊的是論文、社團,打工的聊的是工作、掙錢。這中間沒有誰瞧不上誰,只是沒有共同話題了,這在人際交往中是很致命的。

閏土或許不想和魯迅變得那麼陌生,可是生活的壓力早已磨平了他的稜角,他與魯迅之間抓鳥的話題早已結束,他說什麼?

他說家裡的凳子不夠坐?

他說家裡的香爐早壞了?

他說地裡的莊稼該收了?

生活將無情的告訴我們:避開了追風箏的哈桑,也難逃少年的閏土

△中年時期的魯迅和閏土

魯迅想要閏土如從前一般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魄,沒有自卑,沒有階級感。他說什麼?

他說近來幾本小說要寫序言?

他說國家時局如何動盪不安?

他說如何才能喚醒麻木人民?


說得到一起嗎?就算後來魯迅家道中落,不再是“少爺”了,兩人差距還是出奇的大。

再說哈桑,就算他沒有被阿米爾拋棄,兩人的友誼又能存在多久呢?

哪怕哈桑繼承了他與阿米爾共同的父親的勇敢堅毅、聰明才智,沒有了後天學習,怕是連“仲永”都比不上。而後的環境、眼界、經濟、能力,所有的一切都會有很多的差異。

我們常說,勢均力敵的感情才是好的感情。這話不僅僅說的是愛情,友情也是一樣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壓力的無限增大,我們大多數人都活成了閏土一般的模樣。

而那些阿米爾,魯迅先生,也用著自己的方式,懷戀著兒時的簡單與真誠。

阿米爾為哈桑兒子索拉博追風箏,閏土孫子章貴在魯迅紀念館工作。

時光匆匆,事事變化,可是那些早已註定的離別和差距終究是我們逃不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