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人際關係中界限感的把控

“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人與人每次見面,如果都像當初剛認識那樣,那麼即使相處到老,也始終不會相互有怨恨之心產生。

十萬軍隊的劉邦,赴四十萬軍隊的項羽設下的鴻門宴,全程心驚膽戰,最終得以逃脫。項羽謀士范增全程謀劃,劉邦跑後,范增說了一句大實話:“唉,豎子不足以謀化!奪項王天下者必是沛公。吾屬今為之虜矣。”

《鴻門宴》:人際關係中界限感的把控


范增,何許人也?項羽亞父,僅次於項羽父親。鴻門宴上對劉邦步步緊逼,為項羽處處設想。終是劉邦逃了,項羽敗了。而范增,給項羽辭行後回家途中,病死了,終是“出征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項羽有勢,范增有才,對項羽忠心耿耿,為何不得助項羽奪天下呢?

這裡就牽扯出一種人與人相處的藝術——人際關係中界限感的把控。

(一)對身份地位的自知之明

項羽是誰?“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有著“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氣魄,也有著“不肯過江東”

的傲氣。就這樣一個有著超大男子主義的人,范增說其“豎子不足以謀化”,雖是實話,但當著那麼多人的面說,項羽臉上自然是掛不住的。

《鴻門宴》:人際關係中界限感的把控


范增再有才,地位再高,也屬項羽麾下,上下級說話,必須要有分寸感。古話說“凡事過則損,需把握分寸”,即是古話,那就是前人經歷總結而得,本該就有幾分道理的。

再者,劉邦曾言“項羽有一謀士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項羽最後不再用范增,是因為陳平的離間計。歷史上凡是離間計成功的,都是兩者之間平時就積累了很多間隙。這也從另一方面看出范增與項羽關係處理的並不好。

范增本就無私心,只是如“鴻門宴”一般不給項羽面子的情況比較多罷了,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分場合當眾讓項羽下不來臺的情況下,失去項羽的信任,結局才會如此悽慘。

(二)對是敵是友的明確分析

曹無傷?“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國相,珍寶盡有之。’”簡單來說,曹無傷就是項羽在劉邦處隱藏的臥底,是窺探敵方的眼線。既是臥底,衷心程度不言而喻,既能送出情報,業務能力不用懷疑。如此看來,也是一名能助項羽得天下的得力干將。

《鴻門宴》:人際關係中界限感的把控


此等良將,該是全心全意待之,奈何劉邦幾句開脫之詞,項羽便將曹無傷安危全部拋之腦後。“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此時鴻門宴上的項羽,無視范增可理解為對范增蔑視王權的警告,那對曹無傷,又該怎麼說呢?

對敵我關係尚未分清,就算沒有利益金錢、性命之衝突,也未曾有“護崽”之心,對於領導者來說,這是一種容易失去民心的表現。當然,在以後項羽謀士相繼離開他,投向劉邦的結果來說,很好的證實了這點。

曹無傷結局“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這樣的結局,可不可以將原因歸於項羽頭上呢?鴻門宴上,項羽對劉邦不夠果斷,也不夠狠心,是敵是友傻傻分不清不說,還聽不進別人的良言。反觀劉邦,未得天下之前,對友,蕭何、韓信、陳平等一群謀士那是全心全意的待著,對敵,一如曹無傷,“立”字,毫無商量,不得喘息,立刻誅殺,可以說是

“快、準、狠”

(三)對彼此關係的明確認識

同是歷史名人,歷史上還有這樣一位文人,也犯了界限感把控不到位的錯。“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詩聖重點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裡就有這樣的故事。

《鴻門宴》:人際關係中界限感的把控


杜甫,又稱“杜工部”,這一名稱來源,與一人有關——杜甫好友,時任成都尹的嚴武。嚴武表薦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杜甫與嚴武關係很好,單是作詩,杜甫就為嚴武作了35首,而嚴武,一生作了6首詩,有4首就是寫杜甫的。而破損的“茅屋”,也是嚴武為杜甫修建的,當然,修建的時候,不是“破”的。

而後兩人的相處中,這份友誼並沒有一直持續。嚴武多年在官場沙場打滾,後來徹底地蛻變為一個政客,手段果決,排除異己。杜甫見此情形之後,深感疲倦,多次請辭離開幕府,痛斥嚴武生活奢靡,不知節儉。於是嚴武不開心了啊,而且據傳兩人關係不好時,杜甫在一次酒後失言,指著嚴武的鼻子罵,發洩自己對好友變化的不滿。以至於後面“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時,嚴武不聞不問。

《鴻門宴》:人際關係中界限感的把控


杜甫和嚴武的相處,本身就是有問題的,都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可不可以理解為中間摻雜的東西少一點,彼此之間管的少一點。三毛曾說

“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此時的杜甫就是太高看兩人的關係,使得中間缺乏了距離感。

小結:

《人際交往學》中曾說:世界上最可恨的事情之一,就是打著“愛”的幌子,去改變他人的做法,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觀念。

這不是愛,而是一種控制慾。愛一個人,最基本的就是尊重其人格獨立,而不是讓他去接受我認為正確的事物。

很多人都會有一種錯覺,認為我們關係這麼好,我自然有義務去幫助他成長,避免他誤入歧途。

但仔細想想,這真的是你的義務麼?你真的能明白對方的處境和選擇麼?你的做法,真的能被對方理解和接受麼?你們之間的關係,真的那麼無堅不摧嗎?

答案是否定,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關係再好的兩個人,靠的太近了,也不可能一直毫無間隙,牙齒和舌頭還會有碰撞的時候。所有,合適的距離才是界限感最好的把控。

生而為人,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立的存在,自然,靈魂與思想也是各自獨立的。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真的不可能完全親密無間。沒有把握好界限感的友誼註定不會太長久。界限感是成熟的感情的標記,是人際交往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需要的距離。關係再好,也必需的有個度。人生有度,過則為災,人際關係中,行事有分寸,必需得留有餘地,把控好其中的界限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