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何一輩子都在罵莊子?阿Q是以莊子為原型創作的?

魯迅晚年曾經寫過一個這樣的故事:莊子在去面見楚王的路上,請司命大神復活了一具骷髏(化用莊子的《髑髏》);但那個人甦醒過來後,以為是莊子偷了他的衣服,於是便要剝莊子的衣服;最後,莊子只好求助於巡士。

齊物、逍遙、無是非的莊子,在碰到現實問題時還是要向巡士求助,這真是極大的諷刺。又加上魯迅對莊子思想始終持的是批判態度,阿Q和莊子之間看上去又確實有一些相似點。因此,有些人認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正是莊子思想的一個特徵”、“阿Q是莊子的草根版,莊子是阿Q的理論版”。換句話來說就是,莊子是阿Q精神的源頭,是阿Q的原型。

魯迅為何一輩子都在罵莊子?阿Q是以莊子為原型創作的?

阿Q畫本形象

這種說法非常具有迷惑性,尤其是對於不太理解莊子思想的人來說。小新認為:雖然魯迅整體上反對莊子思想,阿Q和莊子在表面上看來確實也有一些相似點,但阿Q精神和莊子思想有本質的不同。

一、魯迅對莊子的態度

從早期的《摩羅詩力說》到晚年的《起死》,魯迅對莊子思想的批判貫穿整個創作生涯。因為魯迅認為,老莊以“混沌”、“外生死”、“不譴是非”為核心的出世思想不利於國人。

在《摩羅詩力說》中,魯迅曾多次提到“不攖”。這針對的是《莊子·大宗師》中的“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莊子的意思是:不要受外界事物的干擾,保持內心的寧靜。但魯迅認為,正是這種出世的思想導致了精神的墮落,最終使得國人如同槁木。

這種對莊子思想的批判態度,在1933年和施蟄存的爭論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施蟄存在為青年開的書單時,將《莊子》和《文選》作為“

青年文學修養之助”的必讀書。對此,魯迅發起了極為嚴厲地批判。

魯迅為何一輩子都在罵莊子?阿Q是以莊子為原型創作的?

魯迅

因為魯迅持的是進化論的觀點,認為復古思潮是一種思想退化,容易培養出一些新瓶裝舊酒的“新青年”。其實,早在幾年前,魯迅也曾交過一份“青年必讀書”的答卷,不過交的是白卷。

魯迅對莊子思想的批判,一直持續到了創作生涯的末期。魯迅晚年所作的《起死》,就是以《莊子·至樂》篇中的髑髏故事為藍本,古為今用對莊子進行了一番諷刺。

故事中的莊子和莊子本人一樣,持的是“無是非”的觀點。但是在莊子與人發生爭執之時,在他面對無法解決的現實難題之時,他卻“趕緊從道袍的袖子裡摸出警笛來,狂吹了三聲”。這實在是對莊子思想的極大嘲諷,因為按照莊子的思想,他是不該讓別人來主持公道的。

魯迅為何一輩子都在罵莊子?阿Q是以莊子為原型創作的?

莊子畫像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魯迅雖然反對莊子的思想,但他本人卻也受到莊子比較深的影響,尤其是在文辭方面,郭沫若就曾專門撰文討論魯迅在文辭方面對莊子的繼承。

對於莊子的文才,魯迅是極為讚賞的。在《漢文學史綱要》中,魯迅就曾引述司馬遷對莊子的評價: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當然,魯迅本人也曾這樣說過:中了莊子、韓非的毒。再結合魯迅對莊子思想的整體態度,他應當是有將莊子作為阿Q原型的創作動機的。不過,要想分析阿Q是不是以莊子為原型創作的,還得具體對他們進行比較。

二、莊子和阿Q表面的相似之處

1.逃離現實,單方面宣佈勝利

從表面上看,莊子和阿Q的生活態度都特別消極,他們總是在不停地在逃離現實,並單方面宣佈勝利。莊子逃往的是超脫現實的無何有之鄉,阿Q逃往的則是過去和未來。

在《逍遙遊》中,莊子先是借“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鯤鵬消解現實中的種種矛盾,然後告訴我們:從天上看,地面上的一切都是沒有區分的,就像我們仰望天空一樣。接著莊子對蜩、鳩等進行了一番嘲諷,又用“遊無窮者”對列子進行了否定。

魯迅為何一輩子都在罵莊子?阿Q是以莊子為原型創作的?

鯤鵬

最後更是拉出一位風姿綽約、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藐姑射女神。總之,莊子始終站在一個遠離現實的地方,對現實種種加以否定,並單方面宣佈勝利。

阿Q的思維方式要比莊子純樸得多,但他也和莊子一樣在不停逃離現實。阿Q在末莊的地位特別低下,別人只要他幹活或拿他開玩笑。但是當阿Q和別人發生口角的時候,他會這樣說道: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這是逃回了過去,儘管誰也不知道他過去是否真的闊過。

面對村裡那兩位可能變成秀才的文童,阿Q在精神上是不表尊重的,因為他這樣想道: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這是逃到了未來,儘管連阿Q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有兒子。

魯迅為何一輩子都在罵莊子?阿Q是以莊子為原型創作的?

《阿Q正傳》畫本

總之,莊子和阿Q都有很多辦法逃離現實,並單方面宣佈自己的勝利。

2.對生和死的態度

在莊子看來,生不是為了經世致用。且不說其中包含了多少無奈,這確實是莊子最終得出的結論。《逍遙遊》中惠子感嘆五石大的大葫蘆沒有什麼用,莊子說可以做小船浮游於江湖之上。此處的“無用之用”,還算有一定用途。

但到了《人間世》中,無論是大得可以遮蔽幾千頭牛的櫟社樹,還是大到可以遮蔽上千輛大馬車的臭椿樹,它們之所以能夠長到這麼大,都是因為它們“無用”。莊子想表達的意思是,生命的最大意義乃是延續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有所作為。

而莊子對死亡的態度,除了坦然之外,還表現出一絲“樂”的意味。比如妻子死後,他鼓盆而歌,因為他認為生命誕生之前本無生死可言,死生都是一氣所化。這種說法,其實是建立在人世間的快樂並非至樂的基礎上的。莊子對死的坦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現實的失落。

魯迅為何一輩子都在罵莊子?阿Q是以莊子為原型創作的?

莊子妻死,鼓盆而歌

阿Q其實就是一個無用之人,“阿Q真能做”不過是在諷刺阿Q。阿Q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他是沒有生活目標的,僅僅是為了維持生活。阿Q從末莊走到城裡,只是因為末莊實在混不下去了。阿Q之所以神往“革命”,只是忽然發現連舉人老爺都這樣怕。

再看阿Q對死亡的態度,面對簽字畫押這樣事關生死的大事,他關心的卻是能不能把圓畫得圓。等到了遊行的時候,阿Q終於意識到自己要去抓去看透了。他也曾一度急得兩眼發昏,但馬上他又這樣想到: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遊街要示眾罷了

魯迅為何一輩子都在罵莊子?阿Q是以莊子為原型創作的?

阿Q畫圓插畫

阿Q的這番通達之論,無疑帶有一絲莊子生死觀的味道。而阿Q的生活,看上去也多少有些莊子思想踐行者的感覺。

三、莊子和阿Q的本質區別

前面我們大概比較了一下莊子和阿Q表面上的一些相似點:逃離現實、單方面宣佈勝利、不認可生命的價值和對死亡的態度。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相似僅僅是表面的相似,繼續深究的話我們會發現,莊子和阿Q的本質是完全不同的。

1.阿Q所追求的正是莊子所唾棄的

阿Q雖然地位低下,但他並沒有想到等級觀念是不合理的,相反他有著非常強的等級觀念。末莊的其他人欺負阿Q,阿Q則欺負比自己弱小的王胡、小D和小尼姑。洋先生不準阿Q參加“革命”,阿Q看到小D把辮子盤了起來,也心想“決不准他這樣做”。

阿Q逃離現實的方式,也是建立在世俗的名利基礎上的。“比你闊的多啦”、“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

”和“兒子打爸爸”等想法,其實都是以等級反等級、以名利反名利的。換句話說,阿Q雖然沒有一定的生活目的,並不追求實現人生的價值,但他對名利和等級卻有蝕心跗骨的認同。

而名利和等級,正是莊子所唾棄的。《莊子》內七篇,講逍遙、講齊物、講養生、講人世、講道德、講真人、講混沌,為的正是消解人世間的種種對立,以達到超脫的境界。事實上,莊子本人在現實生活中也做到唾棄名利。

魯迅為何一輩子都在罵莊子?阿Q是以莊子為原型創作的?

《莊子》

《秋水》篇中就記載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楚王曾派使者來請莊子出山,但莊子卻說,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

2.阿Q是無定操的“雙標”,莊子以道為核心

阿Q精神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沒有一定的標準,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雙標”,一切只往有利於自己的方面思考。比如“洋先生”不準阿Q“革命”,阿Q曾私下罵道“媽媽的假洋鬼子”,但事實上他自己也有阻止小D的念頭。

比如,阿Q既可以因為凳子的叫法和蔥的切法而嘲笑城裡人,又可以拿這個來嘲笑末莊人沒見過世面。又比如,阿Q在自認為自己比王胡強的時候,氣勢洶洶試圖以武力使王胡屈服。但是在打了一拳,發現自己比王胡弱之後,他馬上改口說道:君子動口不動手

魯迅為何一輩子都在罵莊子?阿Q是以莊子為原型創作的?

阿Q

而莊子的所有思想都是從“道”這一核心概念中引申出來的,莊子的“道”不僅利己,也利人。“道”是高於現實的存在,在“道”的觀照下,名和利是虛的,等級是虛的,俗世的大小、是非之辯是不存在的,個人和他人其實是一樣的存在。

我們對比一下莊子和阿Q的“忘”就能很清楚地明白這一點。阿Q頭皮上有幾塊癩瘡疤,他很想忘掉這一缺點,選擇的方式是忌諱一切和這有關的字眼,結果忌諱得越來越多,遭遇也越來越慘。

但莊子並不忌諱肉體的缺陷,相反他認為這是有德者的一個重要特徵,如《德充符》中的王駘、申徒嘉、叔山無趾等有德者都有很大形體缺陷。因此,莊子的忘並不是針對某些缺陷而言,而是針對整體。在《大宗師》中,莊子即通過顏回之口對忘進行了闡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

魯迅為何一輩子都在罵莊子?阿Q是以莊子為原型創作的?

莊子塑像

此外,還有諸多差異,限於篇幅便不一一列舉了。

總結

阿Q特別看重名利和等級,同時又有很強的“雙標”式的投機心理,這和莊子有著本質的區別。其中重名利和等級,明顯更傾向於儒家。我們不能否認阿Q身上的某些負面因素帶有莊子思想的特徵,但阿Q也絕非僅僅是所謂的“莊子的草根版”,他應當是古代和現代種種文化弊端的一個集合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