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春秋戰國時代的姓氏——各國君主的氏


摘要:將春秋戰國各國分為四類:姬姓諸國、同盟諸國、附庸諸國和篡逆諸國,分別討論其姓和氏。結論為姬姓諸國(含周王室),姬姓,無氏;同盟諸國,各有其姓,無氏;附庸諸國地位低下,建氏;篡逆諸國沿用舊氏,有氏而不用。


1 為什麼要在有姓的情況下有氏

中國人介紹自己,總是先介紹姓,"鄙姓張",然後再介紹名,"名三"。姓氏在中國人的自我認知中極其重要。但在歷史上,姓和氏是完全不同的。

姓字從女,說明姓的來源最早一定是與母系認知(不一定是母系社會)有關的,古姓也多有女子旁,如姜、媯、姬等。這些姓的來源有的已經不可考了,有的則被掛在黃帝名下,但其來源依舊可疑。不過,有一點是可靠的,姓實際上是用來分別血脈關係的,所有人都有姓,不存在無姓之人。換言之,一個人,他/她的姓是從祖先那裡逐代繼承過來的,而這些祖先總是可以歸到某個姓下面的。

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發展,用來區別血脈的姓變得有些落伍了,它不能夠分辨貴賤,同樣是姜姓,可以做君主,也可以是野人。時代要求出現氏這個概念,用來分辨同姓之間的高低上下。

從氏的功能(別貴賤)看,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有氏的。什麼樣的家族需要呢?有一定財產的、需要跟別的同姓之人進行分別的家族才需要氏。什麼樣的人不需要呢?赤貧者不需要,因為他們實在沒必要主動跟有錢人進行區分。還有一種情況下不需要氏,那就是社會公認你是貴人,所以不需要氏。

仍從氏的功能(別貴賤)看,氏下可以在分氏。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又君子之澤三世而斬。同樣在一個氏下的後人們,有的可能高官得坐,有的可能淪落街頭,這就需要分氏;還有的是某個家族集體投靠異國,也可以另立一氏。

2周朝各國的分類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主要分為這麼幾支,一是姬姓諸國,他們是周王室的兄弟叔侄,歷代周王以叔弟之位待各諸姬姓國君,像晉、燕、魯、蔡、衛都是,據說有53國;二是同盟諸國,他們的祖上是周朝建立時期的諸侯,同盟軍或興亡繼絕,那個時候氏這個概念還沒完全建立,因此各國以姓為別,如姜齊、子宋、媯陳等等;三是附庸諸國,他們的祖上不是建國時期的諸侯,多居於後來向周稱臣的蠻夷之地,如嬴秦,羋楚等等;四是篡逆諸國,他們的祖上只是以上三類的臣子,後來逆襲成為該國君主,如田齊、趙、魏、韓等。

接下來逐個分析。


談春秋戰國時代的姓氏——各國君主的氏


3 姬姓諸國

姬姓諸國的姓毋庸置疑,就是姬。來源是周王室的姬

姬姓諸國的氏是什麼?有兩種說法,一是以國名為氏,如魯國王室(公室)是姬姓魯氏;二是無氏。

我認為無氏的提法更為準確一些。因為氏是用來別貴賤的,在一國之內(如魯國),沒有那個姬姓比魯國更高貴,因此不需要魯王室(公室)自己準備一個氏來自誇自耀;在去朝周天子時,也沒有這個需求,因為怎麼著魯王室(公室)的地位也比周天子要低;在各國交往中,是以國家名義進行交往的,各國君之間雖然爵有等差,但地位基本一致,不存在魯國國君賤於齊鄭的說法,也沒必要有氏。

額外說一下週王室,他們也沒必要建氏,也是無氏的。

結論:姬姓諸國(含周王室),姬姓,無氏。

4 同盟諸國

同盟諸國的姓包括姜、子、任(妊)、媯、祁、嬴、姒、曹等,這些國家家族來源清晰,姓源明白,無需討論。

同盟諸國王室(公室)的氏,其實與姬姓諸國一樣,都可以認為是無氏的。除了姬姓諸國的理由之外,還有一個理由,這些國家建立的很早,那個時候氏的概念還不清楚,主要還是用姓來區分人群,等貴賤概念清晰以後,在該國之內,王室(公室)已經是該姓最貴者,沒有王室(公室)建氏的必要了。

結論:同盟諸國,各有其姓,無氏。


5 附庸諸國

附庸諸國的祖上地位不高,不是周王室建立之初就建國的,因此在沒建國的時期,他們有必要建氏,來與姬姓諸國和同盟諸國進行交流。這裡主要討論秦國和楚國。

秦國是伯益的後人,嬴姓,祖居東方,也就是現在山東一帶,後來因征戰需要遷徙到西方。秦始封於周孝王,這是西周的第八位天子,封的是附庸,封在秦地,以地為族稱,曰秦嬴,一直到東周平王時期,才封為諸侯。在西周中後期這段時間內,秦的地位是很低的。秦的祖先造父封於趙地,因此秦人以地為氏,曰趙氏。但也有資料顯示,封在秦地這支,就已經從趙氏中析出,另立秦氏了。我認為這種說法是比較靠譜的,因為秦的始封祖非子是造父的侄孫,造父直系後人是奄父那一支,非子得封之後沒理由還在趙氏待著,畢竟他的地位已經高於造父的直系後人了。

再說楚國,楚國的姓是羋,《羋月傳》讓這個字從生僻字變成了常見字。這個姓是陸終的後人,上溯為黃帝之後。

楚國的氏是熊,來自鬻熊,他是楚王室的祖先,其子熊麗是最早以熊為氏的。這種以父名為氏的情況,實際上是父子聯名的變形。熊氏雖然建立了楚國,但受封於周成王時期,沒趕上週朝建國大封異姓諸侯那一撥,成王只封了個最低子爵,還只是封了田土,沒有正式的政治地位,所以楚國也是非常地位低下的。因此,至少在周王朝話語圈中,楚國也需要一個氏,那自然就是熊氏了。

結論:附庸諸國地位低下,建氏不是為了在國內顯示自身的高貴,而是在與他國交流時使用。

6 篡逆諸國

篡逆諸國包括篡了姜齊的田齊、分了姬晉的韓趙魏三國。

篡逆諸國的國君都是前任的大臣,自然有姓有氏。齊國是全盤繼承,因此沿用國號不改。三家分晉是另立新號,因此均以氏為國。但在實際上,無論是與周天子、其餘諸國的交流中還是自身國內,均無稱氏必要,因此是"有氏而不用"

結論:篡逆諸國沿用舊氏,有氏而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